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是海城“奇迹”的终极意义

2015-02-23 13:47北京市海淀区地震局曹金龙
城市与减灾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城防震救灾

北京市海淀区地震局 曹金龙

2015年2月4日是海城地震40 周年纪念日。地震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深厚的社会属性。近年来,中国大陆地震频发,无不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强烈的冲击。回望海城地震,在灾害面前,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贯彻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防震指导、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展示了什么样的救援能力?如果能够把海城地震的成功经验,变成提升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的有益启示,那就是对海城地震最好的纪念。

严密监测,及时准确预报

1975年海城地震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是世界地震预报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美国、新西兰、日本等10 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曾专门到海城考察,他们将海城地震的预报称之为“科学的奇迹”。

成功难以复制。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性科学难题,启动与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选择。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主动吸收、借鉴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和水平,给生命更多的呵护和保障。

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海城地震前,地震、宣传、文广等部门互相协调,密切配合,深入机关、农村、车站、医院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知识宣传1000 余次,其中播放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电影、幻灯100 多场,制作、发放宣传材料十几万册。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把开展群众性的应急演练作为磨合应急机制、提高应急疏散和救援能力的重要形式。1975年1月5日,省政府组织辽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多科目的综合地震应急演习,通过开展模拟防震救灾实践活动,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指挥能力、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和人民群众的疏散能力。震前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对一个月之后的海城避险和救灾行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 次旅客快车,载满1000 多名乘客,19 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慢,未出现事故,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率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采取知识宣传与活动引导相结合的形式,推进全民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知识宣传。各级地震、宣传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的领导,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社会宣传、文化发展、科学普及、基层文明建设等体系,搭建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和平台,积极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机关、入社区、进企业、入校园、进农村、入网络,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新形势下的宣传,要注重利用网络媒体资源,通过开设防震减灾网视频点播、设立手机短信平台、创立微博群等形式,开发网络宣传阵地,提高宣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开展活动引导。可组织广大群众参加防震减灾宣传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应急演练等活动,以“身入”促“心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据东京大学的减灾研究结论:一个城市里有多少人知道地震来了会发生什么和怎么做直接决定了这次地震后有多少人幸存。

及时组织人员和财物疏散转移避险

临震预报发布后,“危险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立即广泛动员,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群众紧急疏散转移避震。要求机关、学校、厂矿、商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组织人员全部疏散;医院转移住院病人,一般患者用战备车辆送回家,少数重病患者留在防震篷里就地治疗;农村组织群众撤离住所,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和设备转移到安全地方;城乡停止一切会议,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工业停产,商店停业,招待所、旅社动员客人离开。为了保证应急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各级、各单位及时用大喇叭和广播发布地震警报信息、播放防震应急公告,警示、动员群众搬到室外居住,做到家喻户晓;各级干部、党员、民兵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住房,把老弱病人转移到简易抗震房屋。电影院还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石硼峪村为了组织群众撤离,专门在露天放映电影以吸引人们离开室内。通过多措并举,一切安排即将就绪的时候,强烈地震发生了。尽管房屋倒塌严重,但人畜伤亡却极少。如处于极震区内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 000 人,震时房屋倒塌67%,但死亡21 人,轻伤353 人。地震前半小时,鞍山市正在和当地驻军在营口县城大礼堂举行春节慰问军民联欢会,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随即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整个礼堂被夷为平地,只伤到最后离开的一名战士。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都已入睡,如果事先没有预防和转移,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越高,维系城镇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等日益庞杂,导致危险增加和危险管理复杂化。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减少损失,政府要加强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政府应急处置时采取的各种紧急措施和全社会应履行的义务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应急准备和应急行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居民群众特别是高楼住户应熟悉消防通道和逃生楼梯,熟悉小区里的疏散道路,了解小区哪里是安全的;熟悉住所附近的避难场所位置、疏散路线和引导标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险、有序疏散和接受救助。

高效的组织指挥和救援行动

在海城抗震救灾行动中,快速的反应能力、高效的救灾行动来自震前的充分准备。一是立足有震,备有多种地震应急预案和行动措施。各级政府遵循“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的指导方针,制定了不同层次、种类齐全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了抗震救灾任务、各种应对措施和警报信号规定等。二是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预置应急物资。机关、厂矿、医院等单位都组建了抗震抢险、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用空间换速度,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有针对性联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了加强各部门、救援力量之间的联动配合和军地之间的协调行动,辽宁省组织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演练,积累救灾经验,检验应对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四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抗震救灾指挥体制,提高协同指挥能力。快捷的反应和有力的组织指挥是这次地震应急行动的关键。地震发生后,辽宁省各级迅速反应,建立了上至省政府,下至各乡镇的应急指挥体制,对属地和支援的各种救援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协调救灾行动和物资保障。大震刚过,省政府就连夜在海城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赶赴灾区,迅速有序地展开救灾行动。与此同时,沈阳军区和辽宁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指挥部,实施靠前指挥,协调、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

由于震前准备充分,救灾指挥机制健全,各种救援力量按震前任务分工,迅速到达责任区,开展搜救营救、维护秩序、护送物资和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人民军队视灾情为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开赴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如海城县驻军在震后不到20 分钟就全部进入了救灾现场,其中某师侦察连和工兵营,震后2 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进行人员搜救、医疗防疫、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等,营救埋在废墟下的群众2700 余人。随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 个医疗队进入震区,支援救灾行动。经过各种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在震后2 至3 小时内,基本上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临时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因地制宜地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在震后12 小时内基本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

完善的应急动员机制、充分的应急救援准备,是灾害快速反应和救援行动可持续的根本,直接影响或制约救援的进程。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动员机制,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储备模式上,应由“政府包揽”“静态储备”向“政府买单”“企业服务”转变。除政府限额建设精锐快速反应力量、储备部分应急物资外,主要应急救援能力应寓于社会储备,将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寓于社会大市场之中,搞好救援力量、应急物资的社会储备,发挥区域综合实力。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机制,依据地震应急预案,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演练,主要演练地震应急机构的启动程序、救援队伍的集结、救援力量的展开与救治,物资的紧急筹措与保障、运输力量的征召与遂行任务等课题,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把握防震减灾的主动权

海城“奇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民事为先的价值理念,综合权衡,敢于担当,果断决策的结果,所做出的果断决策以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始终对我国的防震减灾产生着积极影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了地震的探索预报、政府的风险决策和抗御地震灾害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地震是小概率自然灾害,但其发生突然、危害巨大,且地震预测预报的现实能力和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海城地震发生前,中央政府和辽宁省各级政府在风险与保护生命安全并存中,根据预报意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按照时间尺度果断做出了长、中、短期和临震预报,制定了指导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诸如对存在震害隐患的基础设施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物资进行抗震加固或转移,组织搭建抗震简易房屋和防震篷,准备救灾车辆和物资器材,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组织人员疏散等,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 米长裂缝,但因进行了抗震加固,整个大坝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又如,庆阳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950 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1975年2月4日凌晨,省政府得知在营口、海城一带发生了两次近5 级的地震,近期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时,随即决定向营口、海城一带发出临震预报,迅速转入临震应急体制,并提出“要让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在室内过夜”的要求。当时气温零下十几度,用行政手段让广大群众呆在室外,如果预报错误,是要冒很大的风险。发布地震预报,既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准确的地震预报,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错误的短临预报则可能造成社会恐慌,将带来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和难以估量的社会混乱和经济损失。当时,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600 万元,如果决策失误,按半年产值计算,将损失达30~40 亿元。辽宁省政府能够做出决策,并非易事。

地震预报,既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难题,也是政府决策的难题。必须广泛收集信息,权衡利弊,以人为本,果敢决策。当然,果断决策并不等于鲁莽行事,而是在科学准确、程序严密的基础上,敢于担当与果断决策的集中体现。在灾害防御上要坚持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应急管理上,要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建立完善应急指挥、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救援力量,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等机制;在风险管理上,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深入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排查,把地震可能造成的原生、次生灾害隐患搞清,把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救援环境搞清,把减灾能力水平的底数搞清,并及时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隐患。只有这样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心中有数,指挥若定,措置自如。

40 前年,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5月20日,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在地震面前,人类的技术成就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民众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认识,引导全社会从被动应对地震灾害转变为积极主动地防范地震灾害,防在未发之时,避在震害之前,为生命赢得生机,是海城地震除了成功预报因素之外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启示,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猜你喜欢
海城防震救灾
A modified heuristics-based model for simulating realistic pedestrian movement behavior
面向PNT应用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防震演练
嫁给爱情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