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峰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 123200)
肉牛肥育的饲喂方法
王宝峰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 123200)
在我国农区,农作物秸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价格低廉,可以大量收购,是肉牛生产的最基本饲料,可占肉牛粗饲料的70%~80%。充分利用好秸秆,合理搭配其他饲料,对降低肉牛育肥成本非常有帮助。
1.1农作物秸杆的特点
虽然各种农作物秸秆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但均有以下共同特点。首先,粗蛋白质含量很低,一般为2%~5%;其次,主要成分是植物的细胞壁(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可消化成分较少,且不易消化;此外,秸秆中的矿物质含量一般很低,且不平衡,受地区和气候影响较大。
1.2秸秆养牛的补饲原则
一般对当地来源广、数量大、廉价的农作物秸秆应先分析其成分,根据饲养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1)蛋白质的补充:利用动物蛋白(肉骨粉、鱼粉)、植物蛋白(饼、粕类)、非蛋白氮类(如尿素、铵盐类等)等补充。(2)能量的补充:利用农作物籽实及其副产品,如玉米、高粱、燕麦、大麦等补充,但用量不宜超过日粮干物质的20%,以免降低秸秆的消化率。(3)维生素、矿物质的补充:优先补充青绿饲料,最好是豆科饲料如苜蓿、紫云英等;其次是禾本科牧草如黑麦草、冬牧70等;再次是青贮饲料、块根块茎类。必要时按实际需要添加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添加剂等。
1.3秸秆的调制
调制秸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1)物理调制:切短(3cm)、揉碎,使秸秆变软,但保持一定的物理结构,提高消化液与饲料的接触面。(2)化学调制:可采用氨化、碱化等方法改变秸秆的营养物质结构,提高营养价值。(3)生物调制:利用有益的细菌、酵母、酶等发酵秸秆,产生更适于牛消化利用的营养物质。在生产中往往是将以上各种调制方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调制最佳的饲料。
牛瘤胃中的细菌具有分解尿素,并能利用其分解产物(氨和挥发性脂肪酸、酮酸)合成菌体蛋白的能力。尿素的含氮量是粗蛋白质的2.6~2.9倍,相当于5~8kg油饼类的含氮量。但是尿素只能提供氮素,要使尿素转化为蛋白质,尚需提供相匹配的碳链、矿物质、维生素等,否则尿素对肉牛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尿素过量或尿素在瘤胃中快速分解时还会引起中毒。
2.1影响尿素利用效果的因素
(1)蛋白质水平:日粮中添加尿素的目的是节约蛋白质饲料,降低饲料成本,若日粮中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再向日粮中添加尿素只能增加瘤胃中氮素的浓度,并不能被瘤胃细菌充分利用,造成浪费。日粮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低于10%时可以添加尿素。(2)日粮中能被瘤胃细菌降解碳水化物的含量: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产物挥发性脂肪酸、酮酸是瘤胃细菌利用氨合成菌体蛋白的必需匹配原料,碳水化合物缺乏时,菌体蛋白的合成会受阻。(3)尿素在瘤胃中分解的速度:若尿素的饲喂方法不合理(喂后立即饮水等),或饲料中尿素混合不均匀,让牛一次性食入大量尿素,尿素在瘤胃中的迅速、大量分解,会导致中毒。按精料3%添加的尿素,通常2~3h即可完全分解。若氨的量增加很快,细菌来不及利用,氨即会透过瘤胃壁进入血液,一方面造成尿素的浪费,降低了利用率,另一方面还会因血氨的升高而引起中毒。
2.2尿素的用量与饲喂方式
(1)用量:一般情况下尿素氮可占日粮总氮量的20%~30%或占精料的3%。尿素的添加量应根据饲养标准计算,不可随意添加,每头成年牛每日尿素用量不能高于150~180g,或限食体重0.02%~0.03%的尿素。(2)饲喂方式:饲喂时要循序渐进,让牛有适应过程,适应期7~10d。每天的喂量要分多次饲喂,同时要补充纤维素、半纤维素、糖蜜等易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如果当地饼粕类饲料来源丰富,且价格适中时,可不使用尿素。为控制肉牛对尿素的进食量或限制尿素在瘤胃内的降解速度,目前已出现了多种尿素产品,如尿素糊化淀粉、尿素舔砖、脲酶抑制剂等。脲酶抑制剂的作用虽不能提高尿素的利用效率,但能减缓尿素的分解,减少氨中毒的机会。另外,还可利用尿素氨化秸秆,既为牛补充了氮素,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瘤胃素原称莫能菌素,是肉桂链丝菌产生的酸性抗生素,但抗菌力很弱,无治疗价值。瘤胃素的钠盐可调控反刍动物的消化代谢过程,使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比例提高,降低乙酸的比例,减少甲烷的产生。其中提高丙酸比例、降低乙酸比例的作用与提高日粮中精料比例的效果相似。乙酸是泌乳牛形成乳脂的主要原料,丙酸会被肉牛有效地转变成能量贮备起来,有利于肉牛增重。减少瘤胃甲烷的产生会对空气质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瘤胃素在国外肉牛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因为瘤胃素在牛体内不残留(因为消化道对其不吸收),对牛肉质量无不良影响。瘤胃素的喂法:纯品瘤胃素,成年肉牛100~300mg/d。在饲喂初期,肉牛的采食量可能下降约20%,但3~4d后即可恢复正常,这个过程中肉牛的日增重不受影响或略有提高。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7.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