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洪根
(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省产研院)是江苏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枪”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研院于2013年12月6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江苏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研究院坚持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基本方向,突出引领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两大功能,探索实施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多项改革举措。
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指明了方向。
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1]。江苏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动在大中型企业内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仍然缺乏必要的创新条件和手段。江苏省产研院的成立,将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并驾齐驱的社会研发体系,提高江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
江苏省产研院以产业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与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形成互动关系,着力破解企业不会做、高校院所不愿做、政府不能做、市场需要做的瓶颈制约,着力构架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之间的桥梁纽带,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有影响、全国最前列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省产研院以“总院+专业性研究所”为组织构架,总院不具体从事技术研发,只开展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项目的组织,同时以会员制形式吸纳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加盟,对研究所实行动态管理,将业绩平庸的淘汰出局。研究所主要开展公共研发和服务,将技术成果优惠转让给企业,不直接从事规模化的产品生产,不与企业争市场[2]。
专业性研究所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组成单元。专业性研究所由江苏境内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申请,经审定后确认产生,与省产研院签署加盟协议,其原有机构性质、隶属关系、投资建设主体和对外法律地位等保持不变。主要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储备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和目标产品。
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是依托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建设,于2014年3月加盟省产研院并成为首批14个预备研究所之一。根据省产研院首批预备研究所改革建设要求,2015年4月3日,苏州大学与南通高新区及南通市科技局签署协议,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将落地南通高新区进行建设;2015年4月29日,省产研院首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纺织丝绸技术预备研究所转正为正式研究所。研究所将着重推动纺织丝绸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着力解决从科学到技术层面的转化,建设成为产业技术集成和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孵化器、行业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基地,成为主导我省纺织丝绸产业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驱动的引擎,建成市场需求引导、体系对外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1)健全以纺织丝绸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市场机制
纺织丝绸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就是指纺织丝绸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由市场引导和决定。也就是说在研究所研发方向、资源分配和经费使用、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2]。
研究所研发方向的设置应符合纺织丝绸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切合南通地区纺织丝绸产业的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整合校内外科研条件和资源,研究所设备的购置、人才的引进、前瞻性课题的选题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构建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行业骨干企业及部分中小微企业,以纺织丝绸企业的需求和各方的利益为基础,提升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成立产业技术研发基金。
纺织丝绸产业技术联盟以提高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着力解决我国纺织丝绸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联盟组织行业专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技术需要,提出年度项目议案,统一发布年度科技计划目录,根据课题需要在国内外招聘或委托研发人员利用研究所研发平台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并且明确各相关方权利义务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分配。
研究所为纺织丝绸企业服务主要采取合同科研方式,行业企业就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等需求委托研究所开发并支付费用。研究所研发成功后,成果交到企业的手中,无论规模大小的纺织丝绸企业,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中受益,对于纺织丝绸中小企业来说,研究所更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创新源头。通过研究所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可以直接、迅速地得到“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1,逐步形成合同科研市场导向的良性机制。
纺织丝绸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侧重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科技成果必须与产业化对接,科研项目必须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应用研究项目应以纺织丝绸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考核重点,重点评价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是否具有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项目应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能否商品化为重点,着重评价对纺织丝绸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促进纺织丝绸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2)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共建各方共同会商和委派,同时邀请省产研院参加。理事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制定研究所的组织制度、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其它重大决策等。
根据研究所前期建设需要,在南通高新区注册成立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独立地方事业法人和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主要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法人主要从事成果产业化和项目投资,研究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下设各部门责权清晰、目标考核、奖罚分明。
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一方面依托母体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建设,母体体制机制不作任何调整,另一方面研究所依托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事业法人来推动重大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发挥两个体制的优势,起到优势迭加作用。地方事业法人享有独立人事权和财务权,可依托公司法人进行自主开展人员招聘、决定人员去留及使用方式,实行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苏州大学来研究所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实行“双职双酬”和双向考核,研究所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招聘专职人员,提高自主招聘专职人员的数量,逐步建立因需设岗、人尽其才、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机制;实行绩效优先、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奖惩分明的分配制度。
研究所人才招聘以公司法人进行,采用多种聘用方式并举,实行聘用人员、聘用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和支持研究所与各类科技创新与产业促进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相对独立自主人事权、聘期灵活、专兼职结合和人才引入绿色通道。
研究所实行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制也是目前国际上项目管理的主要形式,研究所将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对大型纺织丝绸工程项目委派科技管理人员担任项目经理,促进研究所全面参与大型纺织丝绸工程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所多学科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所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在科研组织形式上实现管理创新。
(3)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支撑体系建设
经费投入机制。研究所实行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开放式发展的运行机制,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努力达到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服务企业的平衡发展,逐步实现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合同科研、地方政府(及举办人)运行经费与总院前瞻性科研资助、衍生企业股权收入等来源基本协调。
技术转移扩散机制。为实现纺织丝绸产业技术转型升级,要加大技术转移的力度,针对纺织丝绸企业的技术合作、技术服务及共性技术,通过加强跨区域、跨国技术转移,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通过建立衍生企业把新技术快速带入产业,衍生企业采用的技术一般均是突破性的新技术,生产行业关键产品,从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举办人苏州大学的科技成果一次性转让给研究所,转让收益的80%归技术团队;技术成果到研究所进行孵化,形成的产品销售收益或者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收益,苏州大学和研究所双方各自应得的收益比例按照6∶4进行分成;技术成果直接组建公司实施产业化,新公司选择在南通高新区注册,前三年研究所将免费提供场地和投入部分资金支持,并提供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请、后期融资等多方面支持。同时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省产研院专业性研究所建设是个新生事物,对研究所建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研究所必须回归建设本位,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资源集成,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创新市场运行模式,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运行管理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鲜明的办所之路、创新之路。
[1] 李建强,赵加强,陈鹏.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上)[J].中国高校科技,2013(8):54-58.
[2]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所管理办法(试行)[G].南京: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