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世平,贾振兴
(黑龙江省双城市畜牧兽医局 150100)
紫花苜蓿的种植和管理
尚世平,贾振兴
(黑龙江省双城市畜牧兽医局 150100)
紫花苜蓿又称为紫苜蓿,属蔷薇目、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作为饲料与牧草。
苜蓿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之一,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每千克青贮紫花苜蓿干物质的典型分析结果是:干物质量29%,赖氨酸含量为1.06%~1.38%,比玉米高4~5倍。可代谢能9.5MJ,可消化粗蛋白134g、中性洗涤纤维464g、酸性洗涤纤维357g。矿物质,除钠以外,矿物质含量高,在奶牛瘤胃中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钙17.6g、磷3.0g、镁1.8g。根据统计,每公顷紫花苜蓿的产量为14.7t干物质量。据资料报道,每亩苜蓿的生物产量可达1000kg以上,是同等条件下种植高粱、玉米等生物产量的1.6倍以上。由于苜蓿中维生素和无机盐含量丰富,而且草质优良,为多种草食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用苜蓿做为饲料,可显著提高畜产品质量和营养物质含量。
如今紫花苜蓿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重要的一种饲用作物。紫花苜蓿最适合于这样的地区:晚上气温保持在10℃以上,而白天气温保持在15~25℃之间。紫花苜蓿是一种直立深根的作物,具有很强的耐旱性,适合于收割。根特别深的苜蓿需要有很多裂隙的碱性土壤。另外土壤应当自流排水,因为这种作物不能耐受较高的水分。表层土壤的pH值应维持于6.2或6.2以上,达6.5最佳,当表层土的pH值低于6.2时,紫花苜蓿的根不会发芽。紫花苜蓿不是一种竞争生长的作物。紫花苜蓿的优点是对肥料的需求量少(紫花苜蓿可固定很高水平的氮),耐收割(可耐受长达5年的定期收割),耐旱,蛋白含量高(在发芽高峰期其蛋白含量可达24%),消化率高,木质化程度低,且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高。紫花苜蓿的缺点是在育苗阶段对霜冻敏感,其对潮湿的环境不耐受,需要自流排水的土壤。紫花苜蓿对根瘤象和线虫感染敏感,而有些品种的苜蓿对黄萎病敏感,有时候会发生白粉病和不同种的叶斑病。
对所有的苜蓿种子要进行熏蒸消毒,以确保无根瘤象的感染。在过去几年内未种过紫花苜蓿的地区,要用苜蓿根瘤菌对种子进行接种。建议播种量为20~25kg/hm2,特别适宜的地区,播种量可降至15~20kg/hm2。理想的出苗密度应为每平方米425株,成熟时每平方米120~150株。苜蓿的播种季节应当是4月后期至8月的第一周。紫花苜蓿不能与牧草联合播种,因为牧草的生长竞争性太强。由于种植紫花苜蓿第一年的产量低,但将其套种于春季谷类作物或半无叶豌豆作物时,可克服该缺点。种植好保护作物,并除去杂草后,可通过翻耕或租耕的方式播种紫花苜蓿。另外,可将两种作物同时条播,但这时杂草的除去比较困难。若夏末或早秋雨量充沛的话可在夏末播种,但不能在8月中旬以后(或冬季谷类作物播种后)播种。腐烂的紫花苜蓿根部会释放一种叫紫苜蓿素的化学物质,紫苜蓿素会抑制紫花苜蓿发芽生长,因而在紫花苜蓿死亡的区域设法补种紫花苜蓿。播种后,紫花苜蓿的生长不需要氮,因而对肥料的需要量相对较低。紫花苜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是磷和钾,尤其是钾。尽管轮作时紫花苜蓿生产潜力很大,但紫花苜蓿能够固定大量的氮,且其根系深广,因而紫花苜蓿非常适合于有机耕作体系。总之紫花苜蓿种植的管理相对简单,一年播种多年收益,管理省工。
紫花苜蓿非常适合刈割,开花后进行初次刈割,然后每间隔35~40天刈割1次。在9月份进行最后一次刈割,留出6周时间,使其在霜降前恢复生长。初次霜降后紫花苜蓿通常会停止生长,这时可进行再次刈割或进行适度放牧。理想的刈割时间是花蕾形成中期。理想情况下,播种好的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可高达14t/hm2,平均干物质产量为10~12t/hm2。通常初次刈割产量占总产量的35%,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刈割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35%、20%和10%。
紫花苜蓿中糖含量很低,因而青贮时比青贮牧草更加困难,一定要将其晾到干物质量为30%时再青贮。青贮前如果干物质量远高于上述值时,紫花苜蓿的叶子就会脱落,因而将造成损失。虽然有成功牧饲的实例,但紫花苜蓿一般不适于牛的牧饲,因为牧饲时易发生瘤胃臌气,应让牛逐步采食苜蓿饲料,并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瘤胃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