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昭霓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重庆 404000
李寿彭主任医师治疗胃下垂经验介绍
牟昭霓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重庆 404000
介绍李寿彭主任医师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经验。李主任认为,胃下垂常虚实并见,不能执着于补中益气一法,处方用药之时,应以辨证为主,并参用补中益气、疏肝和胃、温肾化饮、活血化瘀四法,颇有良效。
胃下垂;胃缓;补中益气;疏肝和胃;温肾化饮;活血化瘀;李寿彭
李寿彭是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五十载,经验丰富,治疗胃下垂颇有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李主任学习。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云:“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之人,其与身形不相称的胃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而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用“胃缓”指代“胃下垂”,以后许多报道也沿用此称谓。
李主任认为,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脘腹胀满、嗳气等,这些症状都与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有关,故其病位在脾胃。本病虽在脾胃,但与肝、肾关系密切。胃缓之人,大多身体瘦弱,素体虚损,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情志内伤等有关,中气下陷为本病的基本病机。饮食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升举无力,致使胃下垂;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失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而致使胃下垂;情志内伤,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致使胃下垂。本病若迁延不愈,势必伤肾,常会转为脾肾两虚,或肾阳素亏,不能生土,久则脾阳更虚,中焦虚寒,胃失温养,可导致胃缓病情更加严重。本病之根本在于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本是虚证,但又因运化障碍,气机阻滞,且日久入络,又有血瘀内停,更可挟湿、挟饮,故多呈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或本虚标实之证。
李主任认为,胃缓之人,常虚实并见,不能执着于补中益气一法,处方用药之时,应以辨证为主,辨证准确方能对症下药,总结出补中益气、疏肝和胃、温肾化饮、活血化瘀四法,现将李教授治疗胃下垂四法介绍如下:
此法旨在补益脾胃,兼以理气,补气与理气同用,寓通于补。适用于一般胃下垂疾患,表现为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神倦、脉细或濡,舌苔薄白等症。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药,主要由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升麻、柴胡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可辅以枳壳、佛手、香橼等行气之品。遇寒则症状尤著者加用高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酌加桂枝或甘松以温中;若胃脘痛甚者,可加用李教授的经验方腹痛宁(吴茱萸、黄连、芍药、甘草、小茴香、木香、厚朴、玄胡)以增强理气止痛功效。而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出现便秘者,治疗时应当通腑泄浊,补气升陷,重用既能补气又能通便的生白术最为适宜,不得用大黄类苦寒之品,以免加重中虚气陷。
此法旨在疏调肝胃之气,多用于木郁土壅,纳腐不力,适用于胃下垂患者自觉胃脘痞胀,受情志因素影响大,甚则胀及胸胁,嗳气较多,得嗳则舒,食后尤甚,脉细弦、舌苔薄白等症。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等。患者性情易郁,胸闷不畅,加合欢皮、广郁金、百合;腹胀甚者,可加重枳实之量增强理气之效(常用至30 g),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尚可增强平滑肌的张力[2],用于有气滞的胃下垂最为合适。腹胀甚及于小腹者加乌药、炒小茴香。其它如炒麦芽、鸡内金、焦山楂、建曲等和胃消滞药物,均可随证酌用。
此法旨在温肾助阳,温化痰饮。适用于胃下垂患者自觉胃中辘辘有声,泛涎清冷或呕痰涎,食少脘腹胀满,胃寒怕冷,甚则腰背部亦有冷感,舌薄白,脉细或沉细等症。《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症状。用方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呕甚者,配加代赭石、旋覆花等与上药相伍,通利走窜,有利于胃中痰饮下行。
此法调肝化瘀,活血止痛。多用于慢性病伴胃下垂,或胃下垂病程长者。此时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产生气滞,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常伴见脘胀连胁,上腹痛有定处,拒按欲呕,面色苍黄,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涩。治用桃红四物汤等。若瘀滞较甚,疼痛明显者,可加炒刺猬皮、九香虫以祛瘀血、通滞气而止痛。若脘胀明显者,加木香、香附、厚朴等以加强行气之效。现代研究证明,在治疗瘀血型胃下垂中加用如莪术、当归、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促进血液循环,使胃体及支持韧带的代谢得到足够的能量,可改善其弹性收缩和紧张度从而取得良好效果[3]。
熊某,女,45岁,2013年12月17日初诊。脘腹坠胀1年,加重3天。患者近1年来感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神倦乏力,2013年11月15日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约3 cm。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硫糖铝片等,病情时轻时重。3天前患者出现脘腹坠胀加重,服用西药后效果不明显,要求中医治疗。诊见: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偶有胃脘部隐痛,神倦乏力,二便调,夜寐欠安。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舌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胃缓(中气下陷)。治则:补益脾胃,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枳实各20 g,白术10 g,陈皮、党参、延胡索各15 g,升麻9 g,柴胡、当归各12 g,炙甘草、甘松各6 g,合欢皮、木香各9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于2013年12月24日再次来诊,脘腹坠胀减轻明显,胃脘部隐痛发作次数减少,胃口有所好转,乏力减轻。舌苔薄白,脉细。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予上方去枳实、甘松继服7剂。2013年12月31日三诊,诸症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巩固治疗2月,至今未复发。
李主任认为,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疾病,中气下陷虽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不能单纯拘泥于升提之法,临证之时,应广采各家之长,准确辨证,经方与时方相结合,可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灵活加减运用,方能达到良好疗效。此外,胃缓之人,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增加进餐次数,减轻胃的负担。预防该病,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也可采用简便易学的健身法,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0.
[2]张红,孙明江,王凌.枳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9,32(11):1788.
[3]王明亮,郝慧莉.分期辨治胃下垂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
(责任编辑:刘淑婷)
R573
A
0256-7415(2015)05-0026-02
10.13457/j.cnki.jncm.2015.05.012
2015-01-20
牟昭霓(1985-),女,中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