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军,谢建军,马杰,徐娟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20
谢建军教授运用附子经验介绍
张新军,谢建军,马杰,徐娟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20
附子;辨证论治;谢建军;经验
谢建军教授现任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书记、院长,主任医师,兼任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委等职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精通火神派和温补派的理论精髓,善于辨证论治,临床中运用大剂量附子治疗各种疑难病症,收效显著,对运用附子的理论基础、使用指征、用量、注重配伍、煎服法等均有较深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阳气相关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精所降其人夭”。对人体来说,阳气在外具有固表抗邪的能力,在内具有维持脏腑气血活动的重要功能,总是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维护机体的阳气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应用温阳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扶阳学说,备受重视。李可先生认为,凡一切有形之邪皆为阳气不化所致,凡一切阴血之亏皆可以阳化阴。阳虚可助阳,阴虚也可以助阳,阳气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气化。助阳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证。主张无论是阴虚还是阳虚,都要以扶阳为主要治法[1]。
2.1 回阳救逆 均用生附子一枚,并且都有配伍干姜(一两至二两不等),目的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故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姜附同用,强心作用比单用附子效果更强,代表方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等。
2.2 温经散寒止痛 均重用炮附子二枚或三枚。炮用的目的并非回阳,而是减轻其烈(毒)性,二是散寒止痛,附子重用,主在止痛。这一类方剂大部分配伍白术(二两至四两不等),体现了术附同用可温经散寒祛湿,善治筋骨痹痛的特点,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附子汤等。
2.3 温经扶阳 均炮附子一枚,大部分方剂中配伍炙甘草(二两至三两不等),目的是减缓附子之毒性,且可和中,代表方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2.4 温阳利水 炮附子一枚配善治水气的茯苓、白术,为温阳利水之最佳配伍,代表方如真武汤等。
2.5 温阳佐以益气 附子配伍人参,参附合用具有益气固脱抢救危亡之功。近年来临床应用也已证明,人参附子同用抢救心衰及各种休克,疗效显著,代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
张仲景《伤寒论》中使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谢建军教授认为,可将阳虚阴寒作为辨证应用附子的指征,但见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下半身、膝以下清冷,脉息无力、唇淡等症皆可用。用药时还应考虑患者体质、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以决定用药剂量和配伍[2]。
很多医生都畏忌附子的毒性,而不敢应用,甚至视其为虎狼。附子中毒大多因剂量过大、炮制不当、煎煮过短及配伍不合理等因素造成,如果附子经过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类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是比较安全的。谢建军教授临床治疗脾肾阳虚证多用至60~200 g,收效显著。
附子辛热有毒,是治疗脾肾阳虚证的良药,然而应用不当可出现中毒,临床应用时,应辨证准确,还要注意配伍,以减轻毒性[2]。谢建军教授根据临床应用的体会,配伍大剂量甘草、生姜或干姜同煎,可减轻附子毒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温补脾肾、通络止痛作用[3];配伍茯苓、猪苓、泽泻,温阳化气利水;配伍党参,温阳补气;配伍桂枝,温通经脉;配伍麻黄、杏仁,宣肺平喘利水;配伍巴戟天、鹿角霜等加强温补肾阳之功。根据文献记载和药理研究,附子先煎可减低毒性而药性不减,附子高温煎煮2 h后乌头碱含量很少,温补脾肾作用似是水溶性强心成分,且有明显的耐热作用,加热久煎不易被破坏[4]。谢建军教授根据临床经验确定每剂附子在15 g以下者,可与甘草、生姜等余药同煎;15~30 g者需先煎30 min;30 g以上可单独微压120℃先煎2 h,药液与甘草、生姜等余药常温煎煮1 h;如果附子量超过30 g,一般建议由医院煎药室代煎。如果患者带药回家自煎,附子量酌减,并嘱其先煎久煎,几年来未发现中毒反应,而且疗效明显。
例1: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余某,女,49岁,2013年12月初诊,患者近年自觉手足凉,恶寒怕冷,睡眠欠佳,加重2月。曾服中西药疗效不佳,诊见:面色白,手足不温,腰凉,月经色淡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方用附子40 g。每天2剂,熟附子久煎2 h,由煎药室代煎,连服7天。二诊:睡眠改善,余症同前。上方附子加至60 g,每天2剂,余药略加减,煎服法同前。三诊:手足转温,脉较前有力,症状大减。为巩固疗效,继续连服2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杨某,男,53岁,患严重的慢性结肠炎近2年。诊见:腰痛,下半身常有冷感,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乏力,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等肾阳亏虚、脾气虚弱的症状。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补脾肾,固涩止泻进行治疗。方用附子40 g,党参、白术各10 g,茯苓20 g等。附子久煎2 h。每天2剂,由煎药室代煎。复诊加减连服3月,诸症悉除。
例3:肿瘤术后。王某,女,55岁,肝癌术后。诊见:精神萎靡,嗜卧欲寐,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面色白,懒言少语,脉细无力,属脾肾阳虚型。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健脾益肾、扶正培本,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方用附子35 g逐渐加大到50 g,久煎2 h。每天2剂,煎药室代煎,断续连服2年,患者体质增强,生活质量提高。
附子是临床常用药,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药典规定附子的用量是3~15 g,但附子毒性和疗效的矛盾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故有附子最有用而最难用之说。谢建军教授认为附子的运用要根据病情从原药材的炮制、处方的配伍、剂量、煎煮等多方面考虑,若剂量失宜,即使辨证准确,也会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虽然药典规定了附子的常规剂量,但是火神派、温补派和谢教授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这个用量是可以突破的。附子的用量可以通过炮制、配伍、煎煮以及准确的辨证论治等多方面配合确定,依据病机病势,临床病症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发挥附子的治疗作用。总之,用附子必须胆大心细,要安全有效的用好附子,就必须降低附子的毒性。
[1]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侯秀娟,章鹏,马菲,等.对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思考[J].北京中医,2011,30(3):218-219.
[3]王律韵,杨洁红,张宇燕,等.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48-249.
[4]张宏,余成浩,彭成.白附片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肾补脾功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20-422.
(责任编辑:马力)
R249
A
0256-7415(2015)05-0024-03
10.13457/j.cnki.jncm.2015.05.011
2014-10-09
珠海市卫生局课题(2015J012)
张新军(1975-),男,硕士,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新药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