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5-02-23 00:13李青云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流域环境生态

李青云

(长江科学院 a.流域水环境研究所;b.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10)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正从常规污染物的传统型污染转向新旧多种污染物相互影响的复合型污染,从过去以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以生活污染为主,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并存的格局。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与此相关的水生态问题也随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污染加剧而日益凸显,解决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问题,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与其他污染相比,流域水环境污染具有2个突出特点:①随水的流动而迁移,包括从上游向下游的迁移、从陆域向水域的传输、从陆地向海域迁移;②污染源的多样性,既有工厂、矿山和城镇等点源污染,也有农业等面源污染。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治理策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单纯追求水质保护,转向整体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在水污染治理的内涵上,正在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合物等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痕量、有毒有害持久性污染物控制转变,从水质保护向保障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转变。当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重视水量、水质,同时也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并开始从流域角度认识和研究水环境问题。因为以水为载体的水循环、土壤流失、污染物和营养物的循环等都是在流域整体内完成的,从流域角度才能完整地研究这些物质的循环过程,进而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进行系统分析,从流域尺度对河湖污染控制开展全面研究,掌握流域营养物质产生、输移过程以及不同界面之间转化调控机理,可更好地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1-2]。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于2010年,主要开展流域水循环、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研究,研发水环境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相关的产品。本文阐述了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水环境研究所创建近5 a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最后对流域水环境专业在治江科研工作的几个重点领域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2 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流域水环境研究有别于一般的水环境、水污染研究,应以“水”和“土”(沙)为载体,重点研究流域(区域)尺度内水土流失、污染物(含营养物质)的“产”、“汇”和“输移”特征及其循环过程和平衡条件;在此基础上,探求水环境和水生态自然演变的基本过程及规律;研发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关键技术,支撑流域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健康。鉴于此,结合水利行业优势和单位特点,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是:以流域为单元,研究各类物质产生的“源”和“汇”及其在流域内的循环过程和平衡条件,研究对象为水质、水量、水沙关系、水文过程、水动力、河湖演变等流域水环境非生物要素,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要素,针对水库、闸坝、沟渠、堤防、调水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取水、排水等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水生态的影响,研究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的演变过程及规律,研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研究方向规划如下。

2.1 流域水环境演变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变问题,重点探讨各种水环境要素的循环过程和变化规律;长江流域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重点研究流域尺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循环规律。

2.2 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体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相关研究,包括新形势下流域水环境规划、管理理论、制度和法律法规;水功能区管理评价技术。

2.3 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技术

流域水循环及污染物(营养物质)传输机制及其对水生生物影响的数值模拟技术;典型自然背景条件下的河流及湖泊纳污能力计算方法;重大工程(江湖水系联通工程、水电工程、核电工程)对流域水环境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技术。

2.4 流域水环境治理及修复技术

重点研究流域角度的面源污染物传输机理及综合防控技术;环境友好型水体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包括电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

2.5 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

重点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方法,水资源开发对水生物生境及栖息地影响及保护对策,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程度及其变化规律。

3 流域水环境专业研究进展概述

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成立5 a来,在国家部委项目支持下,建成了实验设施齐全的水环境实验室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研究手段上,将室内测试和现场(野外)观测相结合,将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有机结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学科交叉,综合考虑水质、水量、水沙关系、水文过程等流域水环境非生物要素,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同时发挥长江科学院的“工程”特色(对涉水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理解)和流域研究机构的行业优势,在涉水工程的水环境、水生态影响的科学分析、预测和模拟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1 总体承担项目情况

近5 a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水利部、教育部、发改委、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级、省部级和重点企业的科研课题共4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8项,中央级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0项,工程咨询项目10余项目。

3.2 科研成果情况

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研究论文先后获得第四届“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国水利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和“中国环境学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湖库水体多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获得2014年度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获得授权的国家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1项技术列入水利部先进技术推广目录,1项技术已研制出原型产品并通过了现场验证。

3.3 科研平台建设

从无到有,逐步建成设施先进的水环境实验室,目前水环境实验室拥有基本设备和高端设备40余台(套);2012年进入了国家计量认证体系,2014年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能力认证;承担了“西南河流生态环境观测实验站”和“高原河湖生态环境观测实验站”2个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的建设和运行工作,已开展了广泛的现场调查、选点以及建站前期工作,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水生生物栖息地模拟基地”的规划工作。

作为主要依托单位,成功申报了“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过2年的建设运行,于2014年9月正式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

4 5年来的主要成果

近5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赠款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研究与应用、微电流电解抑制和杀灭藻类的机理和技术、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水域纳污能力计算与评价、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的影响及生态响应、水生植物对环境激素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4.1 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研究与应用

湖库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通常采用清水稀释、投药净化、植物吸收净化等措施。这些防治措施部分耗时耗力或机动性差,或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采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原位快速消减水体中的氨氮和磷,并将其带离湖库水体,使水体中氨氮和磷含量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是治理河湖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方向。

在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封闭水域大型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开发与应用”(2012EG136134)资助下,针对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结合湖库治理不应产生二次污染的实际需求,开发了一种可组合、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治理新技术。平台由水质净化、指令控制、水质在线检测和动力推进单元组成,在水中移动过程中,通过微孔曝气、吸附单元和微电流电解技术实现水体中营养盐削减和藻类防控的双重目的。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确定了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关键技术的最优技术参数,并基于吸附、曝气、电解3种净化单元之间的耦合作用分析3种净化单元之间两两联合及三者联合对氮磷营养盐的协同处理效果,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移动净化平台上各处理装置的净化能力及加快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处理效率。目前已完成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在天然水体的应用效果的验证和分析[3-7]。该项技术及原型产品在第12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荐会上进行了展示。下一步将在原型产品基础上优化设计、完善功能,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治理过程的全天候、无人值守的功能。

4.2 微电流电解抑制和杀灭藻类的机理和技术

我国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频发,饮用水安全屡受影响,传统的物理打捞、化学药剂灭藻等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寻求能对处于生长繁殖初期的藻类进行持续抑制的方法,实现对藻类的有效控制。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电流电解对藻类的持续抑制机理研究”(51309019)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湖泊蓝藻治理的微电流电解技术试验研究”(CKSF2011009SH),进行了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和蓝藻生存要素的综合分析,采用了微电流电解法对湖泊水体中的蓝藻进行生长繁殖初期的杀灭和抑制,深入研究了微电流电解抑制和杀灭藻类的机理和技术,掌握了微电流电解有效抑藻的电解条件,进行微电流电解抑藻技术的实用性研究,验证了微电流电解法对实际水样的抑藻效果,并设计一套用于湖泊蓝藻治理装置[8-10]。研究论文“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微电流电解抑藻技术入选水利部《2014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4.3 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水电(以下统称小水电)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短时间的扰动和破坏,在运行期间也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201101027)”资助下,对长江流域5个省7条河流45座小水电站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为期3年的现场考察和调查研究,结合对基层水行政主管部门、电站业主、当地居民等的座谈走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长江流域小水电站在施工、运行过程中对陆生、水生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和评价模型,开发了评价软件;同时还提出了柔性双管引水发电蓄水一体化设备设计方法等一系列的库区、坝下河段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11-16]。研究成果可供农村水电站环保设计、长期运行、日常管理以及农村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应用。

4.4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与评价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纳污能力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重要指标,研究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对于核定排污口排污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长江中下游干流纳污总量研究”专题“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功能区评价体系研究”、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长江流域重要江河湖泊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制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了水体中污染物扩散和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讨论了流速、糙率对扩散的影响及流速、含沙量、粒径、光照等因素对降解的影响,并将结果与水质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新的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测定方法;分析了扩散和降解对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的权重,不同来水流量、背景水质、河宽设定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计算结果影响程度,并应用于水功能区限制排放总量分解方案,提出了空间分解和时间分解的基本原则,以及按行政区内水功能区长度和排污口间长度分解限排总量的方案,可为制定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提供技术支撑,为水功能区管理和考核提供科学依据[17-19]。

4.5 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的影响及生态响应

水沙与营养物质的输送是河流最重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之一。随着近年来水库等蓄水工程不断兴建并投入运行,大坝将大量泥沙及其携带的营养物质拦截在库区,导致下游水体营养状况及初级生产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对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水位调控下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特征与基本规律研究”(51209011)资助下,以受水位消落影响明显、磷污染严重的丹江口水库神定河库湾沉积物为对象,通过水位动态变化模拟,研究了水位调控下持续淹水和间歇淹水沉积物OM、颗粒粒径、铁铝氧化物含量等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对沉积物磷赋存、吸附解吸等过程的响应关系[20-21];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下,开展了“三峡建库前后悬浮泥沙与颗粒态磷的变化趋势及生态响应研究”,分析了长江干流悬浮泥沙与颗粒磷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含沙量、初始磷浓度、泥沙粒径和温度对泥沙吸附磷的影响并建立了含沙水体中颗粒磷浓度与含沙量、溶解磷浓度的定量关系;利用三峡水库水沙数学模型,模拟与预测了未来三峡水库出库沙量与颗粒磷通量[22-23]。项目研究成果有利于揭示水库对河道颗粒磷等营养物质输移的影响过程,可为进一步探索水库生态调度运行方式,缓解水库下游的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4.6 水生植物对五氯酚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机制

近几十年,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疫区灭螺药剂-五氯酚(PCP)的广泛使用,造成水环境沉积物PCP残留超标。PCP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会对疫区水生态系统及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环境友好、可持续性的植物修复技术在沉积物PCP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9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21415)、中央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CKSF2015016/SH)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开展了血吸虫疫区五氯酚污染沉积物的水生植物修复机制研究,建立了PCP高效修复水生植物快速筛选方法,并从我国常见的水生植物中筛选获得对五氯酚污染沉积物具有较好修复效果的水生植物,在PCP迁移转化作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沉积物-水生植物系统中PCP的降解速率及降解途径[24]。研究成果可在理论上揭示PCP污染沉积物的水生植物修复机制,丰富POPs污染植物修复理论,为疫区水环境PCP污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及应用基础。

4.7 水生态研究

水生态专业是流域水环境所主要的特色专业之一,近5年来,除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外,还陆续开展河流、湖泊水生生物栖息地观测和生态完整性的评价、保护对策及工程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基于水生生物需求的环境流研究;研究不同生物类群(藻类、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的水环境指示性作用,进行了中小河流、湖泊水生态野外调查及水生态监测基础数据积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上游减水河段底栖动物的环境水流需求研究”、中央级公益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鄱阳湖大型双壳类的生态水文需求研究”等项目资助下,从流量大小和水文节律两个方面对长江上游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减水河段的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底质类型、底质有机质含量、流速、水深、营养盐等几个方面对鄱阳湖永修河流口部分大型双壳类的生态水文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减水河段底栖动物栖息地二维模型;提出了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减水河段底栖动物的流量需求和水文节律需求;提出了适合于鄱阳湖对大型双壳类的生态水文需求。

4.8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

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凹凸棒石/纳米铁复合材料-微生物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资助下,开展了凹凸棒石/纳米铁复合材料-微生物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将凹凸棒石作为载体,制备凹凸棒石/纳米铁复合材料,解决纳米铁稳定性差、容易凝聚成团的问题,从而增大纳米铁与硝酸盐接触的有效面积,在地下水饱和带厌氧环境模拟装置中,通过将凹凸棒石/纳米铁复合材料与反硝化细菌耦合,以纳米铁与硝酸盐反应时产生的大量氢气作为电子供体,供给反硝化菌进行反硝化作用,解决脱硝产物中氨氮比例过高和生物反硝化缺少电子供体的问题。目前,已经完成了凹凸棒石黏土提纯与改性工作,完成了处理装置的原型设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5-27]。

4.9 人工湿地除砷研究

水体中砷污染限制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现有的砷污染治理技术以吸附、混凝、沉淀以及膜法等物理化学法为主,存在成本高、耗能大、依赖化学药剂及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研究环境友好的生态除砷技术极为必要。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KSF2012056)资助下,开展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除砷技术研究”。选择锰砂、陶粒、砾石和沸石作为待试湿地填料,以传统水生植物灯心草和砷超累积植物蜈蚣草作为湿地植物,通过填料理化性质分析、砷吸附性能实验、不同填料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湿地除砷模拟实验以及砷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分析,系统研究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除砷效果及相关机理,并形成一套可行的技术体系[28-29]。

4.10 水系连通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

河湖水系连通是水利部提出的水利发展新战略,是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重要途径。目前还缺乏生态水文模拟技术,难以系统、深入研究水系连通对河湖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的影响。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401020)资助下,开展了“大东湖水网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技术及应用研究”,对大东湖水网的水文、水质和水生生物进行了一年四季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大东湖水网的生态环境现状,筛选了关键生态水文指标,分析并提出了大东湖水网的生态水文过程需求;通过实验和现场调查,分析并建立了大东湖水网流速与藻类生长、水深与底栖动物生长的关系,研究了水网连通对大东湖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开发了大东湖水网生态水文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水网连通工程对生态水文要素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项目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设计和调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行业技术手册、标准、制度等奠定基础。

5 流域水环境专业在治江科技支撑中的作用展望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力发电基地和黄金水道,随着国家及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水资源及水能资源利用需求不断增加、开发强度不断增大,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及影响日益凸显,如何维持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是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重大任务。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长江健康的代言人,在提出的新时期治江思路中将水生态系统保护作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保护生态上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保护的红线。

长江科学院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主要科技支撑单位,在流域水环境研究方面重点放在各种流域尺度内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产”、“汇”和“输”特征及其循环过程和平衡条件,探求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自然演变的基本过程及规律,辨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机制与效应,研发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做好治江科技支撑,对近期流域水环境专业的研究重点简述如下。

5.1 长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和安全阈值

从流域尺度上全面系统地研究、评估水环境特征,判断不同水域的水环境承载力,建立流域、区域水环境生态安全控制基准,明确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输入响应关系,最终提出长江水环境安全阈值。

5.2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生态安全支撑技术

评估梯级电站开发对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源要素传输影响;研究梯级电站开发对长江上游关键生物类群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及减缓对策;研究长江上游小水电站站群生态环境累积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基于重要生源要素连续输移和流域水生态安全的上游水库群水沙调控技术;开展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生态安全支撑关键技术示范和推广。

5.3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评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影响;新形势下长江干流水环境容量问题;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从下游向中上游转移带来的风险问题;研究长江岸边污染带形成及变化趋势以及支撑水生态安全的污染防治技术与监管措施;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水安全影响的跟踪监测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

5.4 长江流域重要战略水源地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分析蓄水和供水重大变化条件下流域重要战略水源地的水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新型污染物质的水生态安全累积影响;构建流域重要战略水源地天地一体化水生态安全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山水林田湖相耦合的流域重要水源地生态水网构建关键技术;提出涵盖水量、水质和水生态安全的大型国家战略水源地水生态安全管理机制。开展流域重要水源地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6 结语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定位于研究宏观大尺度下流域水循环和流域水环境演变、流域开发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为治江事业做好技术支撑;同时也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小尺度的水环境污染机理及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流域水环境所成立以来,在国家和部委支持下,从无到有,目前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先进的水环境实验室和水生态实验室,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能力验证;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湖库富营养化水体和藻类治理技术、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保护对策、河湖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影响及生态响应机制、重金属及环境激素污染水土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事故频发、饮水安全保障不足的特殊时期,在国家确定的“水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目标”中,明确大幅度降低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全面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和系统完整性,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人体健康,完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环境质量水平,在这种宏观背景和政策需求下,水环境(水生态)研究领域宽广,发展空间很大。流域水环境治理思维具有独特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均有空前机遇,学科和专业交叉非常关键。作为流域机构的水环境研究单位,要进一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治江科技支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王 超,王沛芳,侯 俊,等.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WANG Chao,WANG Pei-fang,HOU Jun,et al.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Water Quality in Water Basins[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11.(in Chinese))

[2]陈 进,李青云.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关键科技问题[J].人民长江,2011,42(2):94-97.(CHEN Jin,LI Qing-yun.Discussion on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Water Environment Harnessing in Yangtze River Basin[J].Yangtze River,2011,42(2):94 -97.(in Chinese))

[3]李青云,林 莉,汤显强,等.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平台关键技术构建研[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10):28-33,50.(LI Qing-yun,LIN Li,TANG Xian-qiang,et al.Key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ng Mobile Platform of Water Purification in Eutrophic Lakes and Reservoirs[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4,31(10):28-33,50.(in Chinese))

[4]李青云,赵良元,林 莉,等.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4):6-11.(LI Qing-yun,ZHAO Liang-yuan,LIN Li,et al.Review of Emergency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4,31(4):6-11.(in Chinese))

[5]李青云,林 莉,黄 茁.封闭水域大型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中国,ZL201110308276.2.2013 -03 - 27[P].(LI Qing-yun,LIN Li,HUANG Zhuo.Large Portable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Enclosed Water:Chinese Patent,ZL201110308276.2.2013 -03 -27[P].(in Chinese))

[6]长江科学院.水质在线监测及反馈控制系统V1.0[Z].武汉:长江科学院,2014.(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The On-line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of Water Quality V1.0[Z].Wuhan:Yangtze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2014.(in Chinese))

[7]李青云,陈 进,赵良元,等.一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中国,ZL201310259453.1.2014-07-09[P].(LI Qing-yun,CHEN Jin,ZHAO Liang-yuan,et al.An Emergency Handling System for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Chinese Patent,ZL201310259453.1.2014-07-09[P].(in Chinese))

[8]林 莉,李青云,黄 茁,等.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0):87-90.(LIN Li,LI Qingyun,HUANG Zhuo,et al.Researc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s In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by Micro-current Elec-trolysi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12,40(10):87-90.(in Chinese))

[9]林 莉,冯 璁,李青云,等.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2014.(LIN Li,FENG Cong,LI Qing-yun,et al.Researc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by Micro-current Electrolysis[C]∥Proceedings of the 2014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engdu,2014.(in Chinese))

[10]李青云,林 莉,黄 茁,等.一种浮标式水体蓝藻电化学治理装置:中国,ZL201020548904.5.2011-05 -25[P].(LI Qing-yun,LIN Li,HUANG Zhuo,et al.A Buoy Type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Device for Cyanophyta: Chinese Utility-model patent,ZL201020548904.5.2011 - 05 - 25[P].(in Chinese))

[11]黄 茁,李青云.小水电环境影响关键问题及保护对策探讨[J].小水电,2011,(6):47-49.(HUANG Zhuo,LI Qing-yun.Discussion on Key Problems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J].Small Hydropower,2011,(6):47-49.(in Chinese))

[12]TANG X Q,LI Q Y,WU M.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ese Rural Hydropower Development Practices:A Review[J].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2012,223(6):3033-3048.

[13]CAO H Q,LI Q Y,ZHAO W H,et al.Impacts of Rural Hydropower Station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Proceedings of 2013 IAHR Congress.Chengdu,China,September 8 -13,2013.

[14]赵伟华,彭增辉,王振华,等.云南景谷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小水电站的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2):310 - 318.(ZHAO Wei-hua,PENG Zheng-hui,WANG Zhen-hua,et al.Study on 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 in Jinggu River of Yunnan[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5,24(2):310-318.(in Chinese))

[15]李青云,陈 进,曹慧群,等.一种适用于山区溪流的柔性双管引水发电蓄水一体化设备:中国,ZL201310311154.8[P].(LI Qing-yun,CHEN Jin,CAO Hui-qun,et al.An Integration Equipment of Diversion,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Water-storage with Flexible Twin Tube forMountain Streams:Chinese Patent,ZL201310311154.8[P].(in Chinese))

[16]浙江大学,长江科学院.农村水电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系统 V1.0[Z].杭州:浙江大学,2013-10-22.(Zhejiang University and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ural Hydropower V1.0[Z].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3-10-22.(in Chinese))

[17]赵 鑫,黄 茁,李青云.我国现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2,(1):29-32.(ZHAO Xin,HUANG Zhuo,LI Qing-yun.Consideration on Current Calculating Method of Pollu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2,(1):29-32.(in Chinese))

[18]黄 茁,赵 鑫,赵伟华,等.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功能区评价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3,44(10):40-43,51.(HUANG Zhuo,ZHAO Xin,ZHAO Wei-hua,et al.Evaluation System of Water Functional Zones in Mainstream of Mid-lower Yangtze River[J].Yangtze River,2013,44(10):40-43,51.(in Chinese))

[19]赵 鑫,黄 茁,赵伟华,等.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功能区评价指标构成及内涵[J].中国水利,2013,(11):1 -3,6.(ZHAO Xin,HUANG Zhuo,ZHAO Wei-hua,et al.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Indexes for Water Function Zones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11):1 -3,6.(in Chinese))

[20]TANG X Q,WU M,YANG W J,et al.Ecological Strategy for Eutrophication Control[J].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2012,223(2):723 -737.

[21]TANG X Q,WU M,LI Q Y,et al.Impacts of Water Level Regulation on Sediment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 Behaviors[J].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4,70:450 -458.

[22]曹慧群,李青云,陈 野.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干流磷传输的影响及对策[J].人民长江,2014,45(15):14-17.(CAO Hui-qun,LI Qing-yun,CHEN Ye.Impact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peration on Phosphorus Transportation in Mainstream of Yangtze River and Countermeasures[J].Yangtze River,2014,45(15):14 - 17.(in Chinese))

[23]陈 野,李青云,曹慧群.河流泥沙吸附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5):12-16.(CHEN Ye,LI Qing-yun,CAO Hui-qun.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Phosphorus Adsorption by River Sediment[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4,31(5):12-16.(in Chinese))

[24]赵良元,林 莉,李青云,等.一种有机污染沉积物高效修复水生植物快速筛选装置:中国,ZL201420668088X.2015-02-25[P].(ZHAO Liangyuan,LIN Li,LI Qing-yun,et al.A Rapid Screening Apparatus of Aquatic Plants for Restoring Organic-contaminated Sediments: Chinese Utility-model Patent,ZL201420668088X.2015-02-25[P].(in Chinese))

[25]冯 雪,李青云,黄 茁,等.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技术与治理综述[J].人民长江,2013,44(增2):118 -120.(FENG Xue,LI Qing-yun,HUANG Zhuo,et al.Review of Traceability Technique and Treatment for Nitrate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J].Yangtze River,2013,44(Sup.2):118 -120.(in Chinese))

[26]冯 雪,李青云,林 莉,等.一种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水处理装置:中国,ZL201420064811.3.2014-07 -02[P].(FENG Xue,LI Qing-yun,LIN Li,et al.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of Nitrate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Chinese Utility-model Patent,ZL201420064811.3.2014 -07-02[P].(in Chinese))

[27]冯 雪,李青云,林 莉,等.一种凹凸棒石纳米铁复合材料-微生物耦合体的制备及应:中国,ZL201410050249.3.2015 -04 -29[P].(FENG Xue,LI Qing-yun,LIN Li,et al.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upling Palygorskite Nanometer Iron Compound Material and Microbacteria:Chinese Patent,ZL201410050249.3.2015-04-29[P].(in Chinese))

[28]WU M,TANG X Q,LI Q Y,et al.Ecological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Rural Non-point Sourc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bei Province,China[J].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2013,224(5):1561 -1578.

[29]WU M,LI Q Y,LIN L,et al.Arsenic(V)Removal in Wetland Filters Treating Drinking Water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s and Pl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2014,94(6):618-638.

猜你喜欢
流域环境生态
压油沟小流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沙颍河流域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