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星,张影,赵一,蔡小平 指导:赵国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赵国岑名医传承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04
赵国岑运用祛湿法治疗胃病经验
罗银星,张影,赵一,蔡小平指导:赵国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赵国岑名医传承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04
介绍赵国岑主任医师运用祛湿法治疗胃病的经验。赵主任认为湿邪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为内生,一为外受;且湿邪可伤胃;治疗上有四法:健脾运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临床上常用方剂:化滞益胃汤、胃苓散、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柴平汤、六妙汤、连朴饮等进行辨治,获得良效。
胃病;祛湿法;健脾运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赵国岑
赵国岑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方面有独到经验,曾总结治胃四法[1],论述治疗胃病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赵主任,侍诊两载余,收获颇丰,现将赵主任运用祛湿法治疗胃病经验做一专门论述,阐述该治法的理论依据、经验总结及验案举例,使其宝贵经验能传承和发扬光大。
1.1湿邪产生湿邪致病,有外受之湿与内生湿邪之分。外受之湿,多由于过食生冷瓜果、酒水及肥甘油腻,超出脾胃的受盛运化之能力,多余之物停滞胃肠,损伤脾胃,《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损伤后,导致脾运化水湿、水谷功能下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其运化功能下降后,导致无法行津液,津液留滞,湿邪内生,出现腹胀、泄泻、肢体浮肿等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湿邪外袭首先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二者来源虽不相同,为患则极为相似,且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脾气更虚,湿邪更重。
1.2湿邪伤胃湿邪伤胃分两端:其一,脾胃相表里,湿既能伤其里,又能损其表,互为关联,湿邪困脾,脾运化失职,进一步可影响胃之受纳与腐熟的功能,出现痞满、纳差等症状。其二,胃喜润,润者,不燥也,湿则太过,亦为胃所不喜。湿邪痰浊停于胃脘,影响胃之通降功能,出现腹胀、痞满症状,“浊气在上,则生胀”,甚则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等症状。因此“治胃先祛湿,湿去胃自安”,这是临床治疗胃部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
2.1健脾运湿脾气亏虚,浊阴有余,脾失于运化,则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周身,反生湿浊,更伤于脾,脾气更虚,损及脾阳。因此,只有健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旺才能胜湿。正如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一·湿》所述:“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健脾可治疗内湿之根源,防御外湿之内侵。脾胃为土脏,脾为阴土(湿土),胃为阳土(燥土),因此,在健脾时,过用温燥药物会伤及胃阴。清·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补脾之药不得过燥”。临床常用药性平和,益气温阳之品。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山药、黄芪等。
2.2芳香化湿芳香能发散,发散则能为湿邪从皮毛而出打开通路,使湿邪从皮毛而去;芳香能行气滞,气行则水行湿化。临床常用润而不腻的藿香、佩兰、厚朴、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适用于胃气虚弱,无力纳谷而致脘腹痞满,嗳气频频、食少体倦、舌苔白腻之症。
2.3淡渗利湿胃为阳土(燥土),喜润恶燥,祛湿不可过用温燥,以防燥湿之品助阳土燥热之弊。而此类药多味甘淡平,淡能渗泄,既可引湿邪从小便去,又不温燥,于脾有益,于胃无碍,常用药物如猪苓、茯苓、薏苡仁、车前草等。
2.4苦寒燥湿湿为阴邪,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多热之腑,湿邪入胃,附着阳腑,最易热化,成为湿热,如油入面,胶着难解,最易引起病人反酸、烧心、呃逆等症状,治疗以苦寒燥湿,则易于收功。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知母、焦栀子等。
3.1化滞益胃汤[2]为赵主任自创的方剂,药物组成:大黄12 g,白术、牵牛子、枳实、厚朴、木香、砂仁、槟榔各10 g,甘草5 g。主治脾虚胃滞导致的胃脘痛,诊见:脘腹胀滞,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赵主任认为,治胃应先化滞塞,使胃肠畅通,而后再调理脾胃。化滞应先祛湿,祛湿应理气,方中白术健脾祛湿,砂仁、厚朴芳香行气化湿,临床上若湿热重,出现胃酸灼热加吴茱萸、黄连以苦寒燥湿;大便溏加炒山药、车前子健脾利湿止泻,减槟榔;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郁金;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延胡索;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3.2胃苓散出自《丹溪心法》,由平胃散、五苓散各半组成。功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感受寒邪,脾胃受伤,水谷不分,泄泻不止,舌苔白滑之症。临床应用常加车前草30 g,使水气从小肠出,增强止泻作用,其利水不伤阴。
3.3参苓白术散运用时常将温燥之人参换成平润之太子参,照顾到胃的需要,并加用白豆蔻,增强化湿之力。若兼见倦怠、乏力、纳差、食少等消化不良之症状者,可加藿香、佩兰、陈皮、焦三仙等化湿醒脾、助消化之品,其开胃增食之力强于参苓白术散。本方去砂仁,加白豆蔻、陈皮、山楂、藿香叶、麦芽、芡实、黄连,则为资生丸,常用于妊娠保胎。
3.4藿香正气散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大腹皮、陈皮等药物组成。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常用于夏日贪食生冷瓜果,脾胃功能受损,暑夹湿困于脾胃,寒湿之邪侵袭肠胃,肠胃功能失常,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头重困倦、苔白腻等症状。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其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5柴平汤小柴胡汤和平胃散各半,和解少阳,祛湿和胃。方中柴胡、黄芩同时有疏肝清热之功,临床多用其治疗肝经郁热,克伐脾胃,肝胃不和型之胃脘痛。若肝郁重者加香附、郁金,胃热盛者加黄连。
3.6六妙汤由苍术、黄柏、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组成。古有二妙散,系苍术、黄柏组成,盖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统治湿热诸证。加牛膝名三妙丸,牛膝引药下行,故治湿热下注,以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再加薏苡仁名四妙丸,以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等。三妙丸、四妙丸均偏于下焦,故用于治疗中焦湿浊时,以四妙丸去薏苡仁、牛膝,加砂仁、白豆蔻。砂仁化湿开胃,温中行气,白豆蔻燥湿健脾、温胃消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治湿浊困脾日久之证。若湿热偏盛者,可加黄连、栀子;肝热犯胃,可加川楝子。
3.7连朴饮出自《霍乱论》卷下,湿热霍乱之主方,治疗由于内伤饮食,外感湿浊,湿热蕴伏,清浊相干,致使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出现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症状。临床常用于脾虚不运,湿热阻胃出现的胃脘痛,若脾虚气滞泄泻重者,常加香橼理气不伤阴,炒山药健脾止泻。
例1:赵某,女,41岁,2014年3月10日初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烧心,食后加重,服用制酸药及助消化药等治疗后无效,明显影响进食,二便正常,患者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辨病为反酸,据症状、舌脉表现辨证为湿阻中焦,食滞胃虚。处方:炒白术20 g,炒苍术、厚朴、枳实、木香、吴茱萸、黄连、香橼、半夏、甘草各10 g,砂仁6 g,煅瓦楞子、海螵蛸、茯苓、薏苡仁各30 g,4剂。
2014年7月3日二诊:患者诉服用上方4剂后反酸、烧心诸症全消,胃纳佳,欲再来巩固,不巧因生意繁忙耽误。其后一直平稳,1周前进食火锅过多,再次出现反酸、烧心,伴口腔溃疡,胃脘痛,二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细弦。处方:苍术、白术、厚朴、枳实、木香、川芎、佛手、甘松、川楝子、延胡索、香橼、半夏、陈皮、甘草各10 g,砂仁6 g。4剂后诸症消除。
例2:赵某,男,39岁,2014年5月22日初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服用“保和丸”“消食片”等药物后无效,至外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治疗3周无效。慕名来诊。诊见:反酸,嗳气,食欲好,纳食多,每餐能食半斤至1斤牛肉,食后胃脘部疼痛,二便调,形体肥胖,舌红苔薄白,脉沉略数。辨病:胃脘痛,辨证脾虚胃滞,湿阻中焦。处方:党参、苍术、木香、砂仁、香橼、姜半夏、炒鸡内金、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炒槟榔各10 g,炒白术15 g,猪苓20 g,生白芍30 g,甘草6 g,7剂。
二诊诸症减轻,上方去苍术、鸡内金、焦三仙,7剂。
三诊:病情平稳,无不适,唯前日进食寒凉之胃痛,至今仍胃脘疼痛,于二诊方加高良姜10 g,7剂。
四诊:无不适,唯舌红、苔薄白,乏津,脉缓,二诊方加当归、麦冬各10 g。
五诊:自觉良好,无不适,体重较初诊下降7.5 kg,每餐进食量趋于正常,偶尔因进食繁杂后胃脘略觉痞满,舌淡红、苔白稍厚,脉缓。处方:党参、炒白术、猪苓、木香、砂仁、香橼、姜半夏、炒鸡内金、焦三仙、白蔻仁各10 g,生白芍30 g,甘草6 g。嘱其服完后可不用继服,日后规律饮食,忌生冷硬烫煎炸类食品。
[1]赵国岑,赵一,余月娟.赵国岑临证选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
[2]赵一,余月娟.赵国岑主任医师经验方“化滞益胃汤”解析[J].中医研究,2004,17(1):55-56.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49
A
0256-7415(2015)09-0010-02
10.13457/j.cnki.jncm.2015.09.005
2014-12-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国中医人教发[2013]47号)
罗银星(1980-),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