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研究

2015-02-23 07:36刘红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9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

刘红斌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论著/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研究

刘红斌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目的 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43例,介入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心绞痛改善情况、血小板聚集率、aPTT、cTnT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介入组患者心绞痛的改善程度、血小板聚集率、aPTT、cTnT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一旦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应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采用合适的方式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表现中的一种,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见症状。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表现的症状为冠脉没有完全闭塞,但是在冠脉形成血栓,同时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根据危险程度不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在临床上又分为不同时期[1]。医生在接受发病患者后,要立即对患者做全面检查,将患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病理学向结合,给予病情的确诊,并根据确诊的结果进行有效地治疗,对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药物组43例,介入组43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做对比分析,现将分析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心脏内科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0.2±4.8)岁,采用药物治疗;介入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4±4.6)岁,采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心电图、造影等相关检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低度危险。患者具有心绞痛的症状,并在检查前的2周心绞痛发作过;胸痛时做心电检查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为阴性,心脏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正常;②中度危险。患者在静息时,胸痛持续20min左右,一些患者只有在使用硝酸酯药物后,病情才能得到缓解,经心电图检查T波段的位置发生改变,临床检查结果为阴性,心脏标志物升高在0.01~0.1g/L之间;③高度危险。患者的胸痛症状持续的时间多于20min,心电检查表现出ST段压低的幅度高于0.05mV,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标志物升高多于0.1g/L[2]。

1.3 临床诊断

两组患者入院后,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对室壁运动的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经过运动的耐受量、血管造影、心肌负荷量检查,对患者的机体情况及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并且根据结果,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推测。

1.4 治疗方法

介入组在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基础上,为患者的病情危险性进行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分级,根据分级的结果做出治疗方案,在患者住院后的第2~14d开始治疗。

药物组使用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剂量的使用为高度危险患者100mg/d,中度危险患者85mg/d,低度危险患者75mg/d;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按照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为10d,9d,8d。若患者的病情具有中度或高度危险性,则要增加使用硝酸酯药7d,若患者的病情危险系数非常大,则增加使用调酯药物,并且要根据病情,适当的使用钙离子抗拮[3]。

1.5 观察指标

Ⅰ级:日常基本活动无心绞痛情况,若长时间的持续用力,或运动快速则会发生心绞痛的症状;Ⅱ级:日常基本活动会发生心绞痛的情况,按照正常不行的距离,患者发病时的步行的距离≥200m,若患者登高或在情绪激动时,心绞痛的发作症状更为明显;Ⅲ级:日常基本活动受到的限制较多,正常步行的距离<200m就会发生心绞痛;Ⅳ级: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即便是在休息时或轻微活动,心绞痛就会发生[4]。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小板聚集、aPTT、cTnT用平均值±标准差(±s),行t检验,心绞痛的改善情况用χ2检验,P<0.05为两组患者比较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前后,药物组与介入组的心绞痛等级划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三个指标经检查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aPTT、cTnT变化明显,介入组三个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比药物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aPTT、cTnT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aPTT、cTnT变化情况比较(±s)

注:*P<0.05。

组别药物组例数(n)43介入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3血小板聚集66.9±10.7 59.6±8.5*68.5±11.1 52.3±7.4*aPTT 41.7±10.9 43.7±10.1*41.3±10.8 48.4±11.5*cTnT 0.07±0.010 0.05±0.020*0.07±0.030 0.02±0.007*

3 讨 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介于劳累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早期的发病症状为心绞痛、静息心绞痛等,该病的病理机制具有独特性,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患者的病情迅速发展,容易导致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冠脉在非闭塞的情况下形成了血栓,同时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险性能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患者的病情是低危险性,则临床表现的症状不明显,心脏标志物正常,偶尔发生心绞痛,但症状较轻;患者的病情是中危险性,则临床表现的症状较为严重,虽然没有明显的胸痛,但是心脏标志物明显升高,心电检查时T波段发生倒置;患者的病情是高危险性,则临床表现的症状十分严重,持续的胸痛,心脏标志物升高的十分明显,心电检查ST段压低情况明显。

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查上,常用的方法为超声、心电、发射性核素、造影等,对同一患者采用多种检查方式,能够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判断出病情的差异性,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采用的是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介入治疗是造影检查后,对病灶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对我院心脏内科86例患者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患者在临床上症状得到改善的效果十分明显,三个指标具有明显变化,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医生针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的预后效果达到最佳。

[1] 白园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6(7):29-32.

[2] 叶益聪,方全.高危患者应更早进行介入治疗-2011年美国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1):22-23.

[3] 徐亚伟,李宪凯.不断更新的抗栓治疗-2012年ACCF/AHA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1):12-15.

[4] 陈祖刚.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28):83.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