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经济系, 福建 厦门 361000)
福建与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性分析
王蔚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经济系,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区域经贸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机电产业是福建和东盟国家的贸易的主要产业。当前福建机电产品的出口和东盟主要国家相比,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出口额及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涨,增速不断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整体上不断增强,但和新加坡及菲律宾相比依然存在着差距。福建应扬长避短,着力于机电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科研投入的增加与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跨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中国面向亚太地区发展的主要窗口。福建与东盟之间经贸往来由来已久, 经济上双方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 福建也一直都将东盟作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开拓区域。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东盟在福建外贸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双方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局面逐步呈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福建将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经贸交流合作。
一、福建与东盟贸易现状
2010年1 月1 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对东盟总体平均税率不断下降,从9.8%下降到0.1% , 同时,东盟对中国平均税率也从12.8% 下降到0.6%;双方实施零关税的商品占九成之多, 为福建企业降低贸易交易成本、扩大东盟进出口提供了良好机遇[1]。
近年来,东盟与福建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东盟在福建的经贸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据福州海关统计,2012年福建与东盟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5.46亿美元,2013年,双方的贸易额为242.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2.7%。其中出口16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进口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贸易顺差达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20世纪90 年代以来,福建沿海地区通过吸纳跨国投资,与东盟形成了全球化水平型的产业内分工,逐渐扩大了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规模,尤其是电子信息业[2]。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逐步消除, 福建与东盟贸易产品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机电产品是福建与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福建省自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19.5亿美元,增长22.4%,占同期福建省自东盟进口值的24.5%;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48.7亿美元,增长8.7%,占同期福建省对东盟出口值的29.8%。
第二,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资源型商品为主。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福建从东盟进口煤及褐煤13.4亿美元,增长12.1%;进口农产品6.6亿美元,下降7.8%。在出口商品中,2013年福建对东盟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32.5亿美元,大幅增长60%;出口农产品23.2亿美元,增长15.7%;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7亿美元,增长17.3%。
福建与东盟贸易集中于新、马、泰、印及菲等五国,合计占福建省对东盟贸易总值的75%左右。马来西亚是福建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国和进口国。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福建对马来西亚进出口贸易额为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0.5%。新加坡在福建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其进口规模逐年减少, 占福建比重由2009 年的11.8%下降到8.7%, 出口比重也由2009年的16.15%下降到13.2%, 是福建在东盟的第三大出口国。福建与菲律宾贸易呈较强波动性。据福州海关统计,2012年,福建对菲律宾进出口43.2亿美元,增长49.8%;2013年,福建对菲律宾进出口额50.9亿美元,增长了17.9%;印度尼西亚在福建外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福州海关统计,2012年福建省对印度尼西亚进出口44.8亿美元,增长8.7%;2013年,福建对印度尼西亚进出口额47亿美元,增长5%。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各占福建与东盟总贸易量的40% 左右,成为福建与东盟贸易的两大主体。出口以民营企业为主,占福建与东盟贸易的一半,进口则以外资企业为主。
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福建省民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134.6亿美元,大幅增长21.8%,占55.4%,其中进口24.4亿美元,增长13.5%,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23.8%。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7.1亿美元,增长4.7%,占27.6%,其中进口31.2亿美元,增长7.3%,出口35.9亿美元,增长2.6%。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40.9亿美元,增长0.3%,占16.8%。
福建对东盟的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其贸易额为197.1亿美元,占2013年福建对东盟贸易总规模的81.2%;其中进口60.3亿美元,出口136.8亿美元。以加工贸易方式对东盟进出口37.3亿美元,占2013年福建对东盟贸易总规模15.4%,其中进口13.8亿美元,出口23.5亿美元。
二、福建和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性量化比较
CAFTA建立后,区域内商品贸易关税的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机电产品成为福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主要贸易商品。本文主要选取了东盟五国中的新、马、泰、印及菲机电产品的出口,与福建机电产品的出口进行对比,通过贸易变化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福建和东盟的机电产品竞争性。
福建的机电产品贸易增长速度较快,机电产品贸易在福建所有商品总贸易额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福建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呈上涨趋势,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从2005年开始不断攀升,从2005年的157.2亿美元一直增长到 2008 年268.7亿美元;之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福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在 2009 年有小幅度的回落;2010 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的机电产品贸易重新呈现出增长势头,福建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也再次进入了飞快增长的阶段,在 2013 年再次达到最高值 376.0亿美元。
福建的机电产品贸易顺差额也在不断增大,2005年以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的顺差额有所下降,2010年再次逐年上升。
东盟五国的机电产品贸易增长速度较慢,机电产品的贸易逐年缓慢上升。从图2中可以看出,东盟五国的机电产品贸易出口额自2005年以来缓慢增长,攀升幅度不大;之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五国的机电产品贸易 2009 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随着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01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额再度缓慢上升, 2013年达到4 553.2亿美元。
东盟五国的机电产品贸易顺差额2006年以来不断下降,虽然2009年有所回升,但是变化不大,2010年以来,顺差额迅速上升,进入2011年以来,顺差额增长幅度较慢。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该数值越高,说明该国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高,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国际竞争力则越弱。同时,通过历年的比较,如果该比重上升,就说明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加强。
从表1看,东盟五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总体上保持6.5%左右。从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的趋势,2009年有所回升,新加坡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水平在东盟五国中较高,一直维持在2.8%左右,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水平在东盟五国中处于中等水平,泰国在波动中缓慢上升,马来西亚2010年以来则处于下降趋势,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菲律宾的指数先升后降,2010年以来平均在0.63的水平,印度尼西亚则处于0.3%的水平。
表1 2005—2013年福建与东盟五国
资料来源:东盟五国数据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计算,福建数据根据历年福建统计年鉴计算。
与东盟五国比,福建机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数仅比印度尼西亚高,2011年及2012年才同时超过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由于该指数对不同规模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存在误差,因此只能简单地进行比较。
但从时间序列看,福建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则逐年不断地提升,说明其竞争力水平在提高。东盟五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有所回落,竞争力水平在逐渐减弱中。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优势,该指数在测算中剔除了世界和国家总量波动所产生的影响。该指数数值越大,代表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一般来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2.5,说明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该指数在(1.25, 2.5)区间,说明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该指数在(0.8,1.25)区间, 说明一国某产品出口具有中等水平的竞争力;若该指数小于0.8,说明一国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若该指数小于0.4,说明一国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很弱。
根据表2中的福建与东盟五国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2005—2013年新加坡和菲律宾机电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1.25,2.5)区间,其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马来西亚和泰国机电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0.8,1.25)区间,其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中等水平的竞争力;印度尼西亚机电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都小于0.4,说明其机电产品的竞争力很弱;福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2009年以前处于波动中,除2007年和2008年较高外,其余年份均在(0.8,1.25)区间,而2009年以后,福建机电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增长了,处于(1.25,2.5)区间,说明其竞争力开始加强,但相比新加坡及菲律宾,福建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依然比较弱。
表2 2005—2013年福建与东盟五国
资料来源:东盟五国数据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计算,福建数据根据历年福建统计年鉴计算。
竞争优势指数是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重要补充。该指数在测算中剔除了通胀等因素对贸易波动的影响,能客观地对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纵向对比;同时,在测算中包含进口的情况,能客观地反映不同贸易规模的国家之间产品竞争力的情况。
表3 2005—2013年福建与东盟五国
资料来源:东盟五国数据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计算,福建数据根据历年福建统计年鉴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福建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指数总体上不断增长,并且都超过东盟五国,说明福建机电产品相比东盟五国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3年以来,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竞争优势指数都保持在0.1左右,显示出了比较稳定的竞争力。马来西亚的机电产品竞争力从2009年后开始出现减弱的趋势,这是因为,2009年以来,马来西亚国内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在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口也急剧增长,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开始下降。印度尼西亚的竞争优势指数一直处于负值,说明了其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弱。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体而言,近年来,福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及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整体上不断增强。东盟五国中,除印度尼西亚外,机电产品出口在本国对外贸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新加坡、菲律宾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马来西亚、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等;印度尼西亚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提升福建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机电产品贸易是福建和东盟贸易的主要产品。福建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机电产品的竞争性在不断显现,因此,福建与东盟机电产品的贸易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技术含量的提高、产业集聚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机电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从福建与东盟五国的机电产品竞争力水平看,福建的产品竞争力水平在逐年上升,但是竞争力水平和东盟五国中的新、马、泰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福建出口的机电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多数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者是产业链的低端产品。
为了提高福建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就要不断增加对机电产业科研创新的投入,提高机电产业的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
现阶段福建机电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远远落后于东盟五国。由于自主创新水平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提高,因此福建的机电产业应该采用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模式。福建企业应改变传统的模仿创新模式,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增加对引进技术的升级及二次开发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转化率[3]。
从科研投入的内部结构看,当前福建机电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集中在微电子设备、精密仪器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应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开发与研究投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讯设备等一直都是福建机电产品出口的优势,要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地位。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中的相关或互补的行业,通过一定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理空间上形成有限的、高度的集中,从而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共同分享市场、信息等[4]1。
东盟五国与福建的机电产品结构存在相似性,这对双方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集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具体而言,福建可以通过加强机电行业相关企业与东盟五国的互动联系,使机电产业的交易成本降低,进一步增强其创新能力,优化外部经济,通过双方的深入合作与发展实现收益递增,发挥机电产业集聚效应。
政府应不断挖掘各自的潜在竞争优势,推进双方的合作,完善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环境,增加产业集聚的吸引力。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成立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及时提供双方合作发展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联合各职能部门,加强相关人才培训,并且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法律咨询[5]。
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扶持一些已经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调整与东盟国家之间同化的产业和竞争性的产业,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与东盟之间的互补性分工。根据福建和东盟的贸易优势和特点,福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贸易合作:
福建在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并且竞争力弱,可以通过投标、合资、合作开发、设立当地公司等形式打入新加坡市场。
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集成电路、电子组件和数据处理等机电产品的生产有优势,但是所需原材料资源缺乏,福建相关产业所需资源丰富,东盟国家可以利用与福建相关产业资源的合作,加强双方的机电产品水平和竞争力。
马来西亚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薄弱。福建可以到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发展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6]。
相比于东盟国家,福建具有完备的产业基础及配套,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强,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建材、造船、车辆配件、电子设备、小型机械等产品竞争力较强[4]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福建可以把一些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东盟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这样将有助于福建企业自身的升级与调整,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从而实现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福建的机电企业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和东盟国家的深入合作,提升福建在东盟的知名度。福建的企业应知己知彼,不仅要掌握国内的优惠政策和当前的市场形势,同时要对东盟国家的政策、法规、贸易习惯等有所了解,才能为对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7]。
中国与东盟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相关的贸易、经济政策等,为双方的贸易、投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有吸引力的环境。
总之,福建与东盟的贸易中,机电产品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福建应着力调整产业政策,提高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跨地区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福建社科院课题组.福建与东盟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亚太经济,2010(6):154-158.
[2] 福建省外经贸厅.借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又好又快发展[N].国际商报, 2008-10-21( 003).
[3] 孙伟.中国与东盟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47-48.
[4] 王春丽.CAFTA框架下深化福建与东盟产业合作问题研究发展研究[J]. 亚太经济,2012(2):39-42.
[5] 张进华.福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战略选择[J]. 亚太经济,2007 (1):29-31.
[6] 王玲.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22.
[7] 曹晨.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2:66.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Fujian and ASEAN Countries
WANG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Chengyi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CAFTA,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is a chief one in the trade between Fujian and ASEAN countries. However, comparing Fujian’s expor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with ASEAN’s,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more competitiveness than complementarity. The amount of expor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of Fujian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growth is faster, and the products are more competitive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a gap compared to Singapore and the Philippines. Fujia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strengths and avoid its weaknesses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djust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put, promo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increasing the technological element of its products, taking trans-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SEAN countr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it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Key words: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ate;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15)02-0076-06
作者简介:王蔚(1981-),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