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非遗:期盼年轻人传承
苗青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布艺传承人刘花妮(中)在传习馆展示布艺制作
和林剪纸、武家泥塑、清水河布艺……这些有着浓厚群众基础的非遗项目,如今或泥塑、或实物地展示在呼和浩特市非遗传习展示馆,市民不仅可以走近非遗成果,了解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与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传习互动。
2013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文艺干部培训班更名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负责呼和浩特市地区的非遗保护及管理工作。
呼和浩特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非常丰富,重点掌握的线索就有160多项,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消费习俗等方面,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项。可以说,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旗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位于青城公园北门的非遗传习展示馆面积达1300平方米,这里已于2014年6月14日正式免费开放,每周六日更有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与传承。作为主办方的非遗中心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可每天的参观者仍然寥寥。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市民参观的热情度并不高,对‘非遗’缺乏了解。”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吴和义说。
目前,呼和浩特市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04名。呼和浩特市部分“非遗”项目艺人逐渐减少,仅存的艺人也大多年事已高,年轻艺人数量较少,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苗头。
致力于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绘制的巧云老人,目前最心急的不是推广她的作品,而是找不到更多的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人。“我都70多岁了,真的担心我的这些技艺没有人能够传承下去。”巧云老人很心焦。
像撂份子,是不同于爬山调和二人台的一种民间文艺品种,它是人人皆可参与的秧歌曲子的演唱,基本无定词、无定曲,只有鼓乐伴唱,没有丝弦或管乐配器,这一非遗项目已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非遗项目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保护和传承。”吴和义对此很无奈,“我们现在正积极和学校沟通联络,希望能让一部分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寻找年轻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