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王文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选取2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变换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揭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评价
1相关理论综述
“自主创新”是在中国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国外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的所有创新主体通过共同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和主要创新收益并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整体能力。构建一套既科学又易于操作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评价功能、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
美国的熊彼特[1]首次提出创新这个概念。较早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是Fransman[2],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基础设施薄弱,科技环境不完善。Robert J.Watts,Alan L.Porter[3]从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产品价值链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预测创新前景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技术发展前景的预测。Charles Edquist 和Leif Hommen[4]主要研究讨论了机制对创新活动的导向性,组织在相互依靠和相互学习的的机制中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灵感和创新欲望。
纪晶华等[5]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只能依赖自主创新,而非技术引进和模仿,必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赵文武[6]选取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额、技术市场成交额以及专利授权件数等指标,对河南等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评价,认为河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也落后于中部的湖北省。王洪[7]认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自以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作支撑。王秀婷[8]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闫俊周[9]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中,要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邢红萍[10]在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实证方法,研究得出,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创新方式。杨芳[11]从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四个方面对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文针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评价模型,运用更为全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以对研究对象有更客观的评价,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统计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相应的直接统计调查数据,本文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找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对应的统计部门已有的小类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了七大产业的各项指标数据。
表1 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成
表2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经济指标(2011-2013年)
表3 2013年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经济指标
从表2来看,2011-2013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规模取得了一定进展。整体行业内的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资产、R&D人员当量等经济数据三年来连续增加,年均增速20%,但2013年相比2011年利润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从表3来看,2013年,在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占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的半壁江山,发展状况居全国前列;其次是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力增长明显;节能环保产业稳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状况良好;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虽小,但产业基础扎实,发展迅猛。
3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本研究借鉴已有的关于产业、企业、国家、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12],建立了一个四阶层框架结构,即2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①人均R&D经费支出(C1)。指人均用于产业内自主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额,单位为万元/人。数据来自“R&D经费内部支出”与“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统计数字的比值。
②R&D投入强度(C2)。指用于产业内自主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数据来自“R&D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字的比值。
③R&D人员比重(C3)。指产业内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数量占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数据来自“R&D人员”与“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统计数字的比值。
④自主营销能力(C4)。指出口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数据来自“出口交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字的比值。
⑤出口创新能力(C5)。指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新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数据来自 “新产品出口”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统计数字的比值。
⑥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C6)。指产业内自主开发的发明专利授予每万人均数量,计量单位为件/万人。数据来自“有效发明专利数”与“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统计数字的比值。
⑦每万人专利申请数(C7)。指产业内自主开发的专利申请每万人平均数量,计量单位为件/万人。数据来自“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统计数字的比值。
⑧企业平均拥有科技项目数(C8)。指产业中企业拥有科技项目的平均值,计量单位为项/个。数据来自“全部科技项目数”与“单位数”统计数字的比值。
⑨新产品产值率(C9)。指产业内新产品产值占产业总产值(当年价格)的比重。数据来自“新产品产值”与“产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统计数字的比值。
⑩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活动经费(C10)。指产业中R&D人员平均可支配的活动经费,计量单位为万元/人。数据来自“R&D经费内部支出”与“R&D人员”统计数字的比值。
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加权综合,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也称无量纲化)处理,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极差变化法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处理,使用工具为EXCEL和SPSS软件。
由于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是2010年以后由政府发布的,所以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1年、2012年、2013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来源为《河南统计年鉴》以及河南省统计局相关处室所提供的数据。
4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和评价
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出C1~C13的值,将其经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Ki, 使用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每个指标(C1~C13)的权重Wj (j=1,2,…,13)。分别设为W1,W2,W3,…,W13,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三级指标数据
表6 评价指标权重Wj(j=1,2,…,13)
根据公式计算,
得到表7。
表7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A)
根据表7,可以生成纵向分析图,见图1。
图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 创新能力指数纵向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2011—2012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增速很快,但2012—2013增速缓慢。
4.2.1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B1)
根据表5中的C1~C5,可以生成纵向分析图,见图2。
图2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B1)
从图2中可以看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一般,创新的规模、速度、能力和效果还需改进。主要表现为:自主营销能力和出口创新能力逐年迅速提高,说明产业的出口外向型特征明显。但R&D投入强度和R&D人员比重三年来一直保持稳定,没有明显增加,人均R&D经费也出现不足,甚至在2012年有所下降,研发需求不能充分得到满足,抑制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2.2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B2)
根据表5中的C6~C9,可以生成纵向分析图,见图3。
图3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B2)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年来,自主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变化不大,研究开发水平一般。主要表现为:企业平均拥有科技项目数和新产品产值率三年来基本保持不变;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持续发展,稳中有升;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在2012年有所下降后又迅速提高到原来的水平。
4.2.3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B3)
根据表5中的C10~C13,可以生成纵向分析图,见图4。
图4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环境与管理能力(B3)
从图4中可以看出,产业创新环境与管理能力变化趋势一直比较平缓,表明三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度创新方面没有什么进展,对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什么显著作用。
5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为比较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状况,下面经过计算得到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计算方法同上,计算结果见表8。
表8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
根据表8,可以生成纵向分析图,见图5。
图5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
可以看出,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持续上升,增速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持续上升,2011—2012年增速明显,2012—2013年增速放缓;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有所提升,但2011—2012年有所下降,2012—2013年提速超过2011年水平;高端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有所提升,但2011—2012年快速提高,2012—2013年又缓慢下降,但还是高于2011年水平;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有所提升,但2011—2012年快速提高,2012—2013年又缓慢下降,但还是高于2011年水平;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有所提升,但2011—2012年快速提高,2012—2013年又快速下降,但还是略高于2011年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一直迅速提高,走势强劲。
根据表8中的2013年数据,可以生成柱状图,见图6。
图6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2013年)
从图6可以看出,2013年,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高,其次是新材料产业,二者都高于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水平相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低于整体水平,尤其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在七大产业中处于落后水平。
6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结合本省产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努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中原崛起、完善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力量。
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重点突破产业的创新投入力度[13]。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是有效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经费投入、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进行经济调节。第一,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率两种措施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第二,应持续性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R&D投入水平,有效改善新兴产业科研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软、硬件条件;第三,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所得税、收益税,活跃股份交易等方式,对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并鼓励科技创新基金、信贷基金、风险基金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加大重点突破产业的创新投入力度。
充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性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因此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促进企业良好成长的市场环境就无从创新。河南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型区域,更应坚持让企业在政府辅助调节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实现自身最大利益,主导产业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主导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主导创新成果的研发与优化、主导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主导最终在市场所获利益的所有和分配,等等。政府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当中,应发展产业集聚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充分重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性作用,力争在具备优势的新兴产业当中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提供推进园区建设的创新软环境,鼓励并吸引优秀企业向规划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避免新兴产业内的新创企业在不同地区间的重复性资源投入与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基本经验,发展风险投资,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机制,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拓宽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投融资渠道。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大多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阶段,未来具有资金方面的“瓶颈期”,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风险投资为支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设立专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项目的特殊分支机构;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扶持保险业开展科技型企业保险业务,分散风险;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为创业者向金融租赁机构租用科研设备提供便捷的渠道。
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想法留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高层次的经济活动更加需要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型人才支撑。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更新留住人才的企业与科研机构绩效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有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有助于部分优势型新兴产业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产业真正具有竞争优势。河南省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一方面创造条件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更要为留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良的科技创新机制与发展环境。比如,切实解决相关科技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人才保障。
对于河南省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间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填补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产学研: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性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同时,还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导向作用,加大对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改革与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人才服务体系。金: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研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改善竞争环境,扶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当前河南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当中,除了要继续加强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府投入力度以外,还应进一步关注怎样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有效利用经济体各种生产要素,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有利于新兴产业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机制,减少无形壁垒。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就必须有效发挥市场需求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引领性功能,把国内市场上的广泛需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源泉和方向,以市场需求激发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的创新活力,调动科技型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消费需求唤醒科技创新”的途径更新换代商业模式,在逐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空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成长期和成熟期。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先进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促进技术研发成果交流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开放的合作格局,支持企业与国际交流合作,结合本地区的区域性优势资源引进其中的重大项目落户河南,学习吸收关键性技术、瓶颈技术。同时也要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合理利用海外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现境外投资,或在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应鼓励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引进高端技术,对进出口配额产品给予配额上的政策倾斜。以参展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型成果参与国内外大型展会,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要有战略性眼光和国际型视野,逐步开拓市场,借鉴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改善创新环境。
7结束语
从测算的结果来看,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增速缓慢。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一般,创新的规模、速度、能力和效果还需改进;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保持稳定,研究开发水平一般;产业创新环境与管理能力变化趋势一直比较平缓, 制度缺乏创新。从七大产业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高,其次是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为了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首先应结合河南省省情制定基本原则,然后要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性作用,完善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各方面协调并进,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Fransman M.Conceptualizing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Third World in the 1980’s:An Interpretive Surve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84(21):29-50.
[3][美]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Charles Edquist,Leef Hommen.Systems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D].Linkoping Sweden:University of Linkoping,1999.
[5]纪晶华,许正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实现自主创新[J].经济纵横,2013(1):98-100.
[6]赵文武.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3):23-28.
[7]王洪.依靠自主创新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思考[J].开发研究,2013(2):43-45.
[8]王秀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3(8):90-91.
[9]闫俊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问题及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3(2):101-105.
[10]邢红萍,卫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全国七省市企业调查问卷[J].经济学家,2013(4):56-66.
[11]杨芳,易静华,赵功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中国科业,2013(2):73-76.
[12]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3]刘思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0-87.
EVALUAT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Wen-xia
(SchoolofEconomics,HenanUniversityofFinance,
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lack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u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ust be the only road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at relies on investment in resources, extensive growth and pur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he article selects 2 first-leveled indicators, 3 second-leveled indicators and 13 third-leveled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uses the Range Transforma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re.It then reveals th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on enhanc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nov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096-08
作者简介:王文霞(197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32400410272),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A790037)
收稿日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