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勇 牛 燕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高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是高校落实党的十八大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政治需要,也是高校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现实需求。高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各级干部队伍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着力强化问题意识、宗旨意识、进取意识、规则意识,才能确保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所谓问题,就是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唯物辩证、坚持实事求是,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表面,找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并采取针对措施克服矛盾,在问题的不断产生与解决的循环往复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意识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主体通过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认知冲突,出现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1]。因此,问题意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陶行知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2]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我们坚持问题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才能真正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党的各项事业真心得到群众的拥护,夯实我们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问题意识,才能把握住学校改革发展的焦点难点,破解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难题,顺应社会各界、师生员工的现实期待,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
一要敏于发现问题。高校发展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办学质量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问题既有外部条件影响,更主要的是高校自身内部发展的不足。认识这些问题,首要的是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要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自我批评,勇于接受批评与监督,拒绝讳疾忌医,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这样才能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保持清醒认识。同时,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矛盾或问题总会层出不穷。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客观形势、自身状态也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必须要坚持深入一线,才能与时俱进、及时准确发现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深入师生、深入一线,特别是要问题集中的地方,开展各种调研,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数据,发现隐藏在表面的各种问题。
二要科学研判问题。研判问题的实质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找准问题原因、问题关键,并形成对策的过程。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中把握问题。要深刻把握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把握高等教育的最新趋势。既客观肯定高等教育巨大成就,也清晰认识到高校在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重大项目攻关、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环境、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分析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弄清问题的轻重缓急,科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要善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必须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解决问题首要的是切实转变作风。作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学校许多发展机遇因此而错过,许多深刻矛盾由小矛盾积累而成。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务实之风反对形式主义,以为民之风反对官僚主义,以勤奋之风反对享乐主义,以清廉之风反对奢靡之风,增强解决问题的先决。其次,要把握关键环节,抓住根本问题。学校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也会纷繁复杂,特别是一些老牌学校,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会沉积一些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聚焦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这样才能将学校有限的经费、人力投入到最需要的环节中,取得最大的成效。同时也要注意回应师生员工关切,从具体问题做起,从小问题解决起,从最紧迫的问题做起,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作风、学术不端、奢侈浪费等问题,通过专项治理,一步一步,确保成效。
宗旨,指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宗旨意识是说到底,就是党性问题、就是阶级性问题,就是解决一个“代表谁,为了谁”的问题。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为人民的尊重、权利、幸福而不懈奋斗,到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因此,强化宗旨意识就是要不断强化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要坚定认识到我们的权力源于人民,根基源于人民,血脉源于人民。我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指向都要指向为人民服务,要时刻记得将人民群众的忧乐和疾苦放在心间,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正是党的宗旨意识的生动体现。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到,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刻认识到,在高校,师生员工就是群众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和力量之源,学校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相信广大师生员工,打牢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基础。
一要积极服务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鼓舞学生,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质量的教学,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践育人水平。要强化服务学生意识,加强对教学、生活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和学风校风建设,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坚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积极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关注心理健康不良学生,积极为学生就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二要积极服务教师。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幸福感。教师队伍是学校实现“四大职能”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和谐的有战斗力的良好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努力提升教职工待遇,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环境,切实关心解决教职工生活的具体困难,为教职工服务学校发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良好条件。要科学规划教师的职业发展,满足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的需求。要依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组建合适的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参与学术竞争、学术交流,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
三要积极服务社会。落实教育“二为”服务面向,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科技进步和智力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最重要因素的今天,作为思想最开放、创新能力强、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高校理当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主动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急需和紧缺专业人才;坚持协同创新,构建更多的产学研联盟,鼓励应用型教师走进企业,走进经济生产一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鼓励基础学科研究,引领社会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打破大学围墙,共享高校资源,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素质。
进取犹言上进,是一种努力上进,力图有所作为的积极价值取向,与之相反的价值取向是保守。进取意识即是这种积极价值取向在心理层面的体现,是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是主体通过努力解决客观对象的现实矛盾,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心理感受。梁启超说,“进取冒险精神,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国有之则存,无之则亡。”[3]进取意识既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也是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在思想层面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的首要要求是为民,即是说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取,把蛋糕做大做强,扩大改革成果,提升发展水平,才能确保人们的利益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实现。
空谈误业,实干兴教。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着力强化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攻坚克难,把改革发展作为重要追求,不断深化学校的综合改革,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不断夯实发展的实绩,才是高校衡量干部的根本标准。
一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前高校的发展既有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有利机遇,也有着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高校自身因素造成的制约改革发展的内部矛盾和瓶颈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也是退。高校领导干部不能停留于既有成绩沾沾自喜,滋生职务惰性,耽于安逸享乐。要深入研判,准确定位,认清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传统优势,预判学校未来前景和挑战,着眼长远和未来,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切实贯彻落实高教新30条,在提高质量、强化特色上狠下功夫,坚持国际视野与区域本位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去行政化,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要有攻坚克难的担当意识。近十余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重要成就的阶段。高校在快速扩张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累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学校自身原因造成的,有的是社会问题在高校当中的体现。高校党员干部要有进取之心,敢于担当。习近平指出,敢于担当,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4]。高校干部敢于担当,就是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认真研究解决学校发展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回避,不拖延。对于学校内涵式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各项重大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旧的体制机制,以开拓者的豪情遇河架桥,逢山开路,破解影响高校发展的顽固问题。
三要有开放协同的创新意识。高校是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之地,应当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钱学森之问,刺痛着每一个高等教育者的心。高校要将创新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推进学校的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研创新、文化传承创新,不断破除因循守旧,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要坚持开门办大学,积极参与产学政研用协同体系,抓好2011协同创新计划,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抓好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
所谓规则,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5],它具有权威性、平等性、约束性等特点。规则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关于规则和规则现行的思想观点、认识和心理的总称”[6],是对规则本体的认知、规则权威的认同以及遵守、维护规则的意愿和习惯。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公开透明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意识,崇尚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反对特权与暗箱操作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7],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的思想动力。强化规则意识,才能确保以法律、法规、规范、纪律、制度、章程、公约等形式存在的规则得以顺利实施,在自主行为与规则制约之间实现平衡,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才能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不被滥用,防止权力对公共利益的践踏,让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落到实地,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高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强化规则意识,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才能确保高校依法依规办学,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和谐运行,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化规则平等影响,将按规则办事作为一种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贯穿在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所有人员、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公众舆论所认可的规范体系;强化规则权威意识,严格遵守党纪、政纪、法纪,严格遵守学校内部规则,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强化规则约权意识,加强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严格管理干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一是要严守法律底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是现在契约精神的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办学。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按章程办事,使之成为学校的“根本大法”。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切实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经费管理不规范现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预防违纪使用科研经费。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防学术不端。
二要严守政治纪律。高校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要保持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始终维护中央的权威。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持严格党内生活、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守高校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政治教育,加强“两课”,构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凝聚改革力量。
三要严守廉洁纪律。近年来高校在基建、招生、教材采购等领域出现的个别违纪违法事件群众反映激烈,危害巨大,严重影响高校事业发展,也影响教育事业的形象。高校要深刻吸取教训,大力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引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律已,严以用权”。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风清气正的引领。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强化四种意识,是有机整体的四个方面,其中问题意识是导向,宗旨意识是信念,进取意识是动力,规则意识是保障。通过不断强化四种意识,高校才可以提高群众路线思想认识的深刻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增强决策的执行力,确保高校的纯洁性,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大学的终极目标。
[1]房寿高,等.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4-25.
[2]王振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问题综合研究[D].东北大学.2007.
[3]梁启超.新民说[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郭金龙.以敢于担当精神攻坚克难(节选)[N].人民日报2014.6.1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
[6]但咏梅.浅议中国公民规则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30-33,45.
[7]刘泾.规则意识的培育与廉政文化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3(4):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