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5-02-22 14:12陈晓光任伯绪
重庆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卓越医学教育

陈晓光,任伯绪,赵 静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为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分批进行立项建设的项目。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试点高校的改革为重点,力争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本文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分析和研究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评价考核方法,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技能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1 我国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上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程模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设置课程类别,时间分配为“4+1”模式,即4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1年的临床实习,教师授课环节主要采用教材结合多媒体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不能完全有机结合,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和应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欠缺,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2]。

1.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举措 医学教育改革需着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的合格临床医生,其应具备宽厚扎实的人文自然科学和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应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在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情况下,依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意见,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始终;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提高临床技能,真正做到让医学教育教学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1.3 适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项关键任务[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得以实现,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方案的核心内容。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国际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新要求,研究发现“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程模式已不适应“卓越医生”的培养要求,设计与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将会是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通过调研及文献分析,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化模式;在国内,汕头大学医学院和辽宁医学院等高校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提供了参考。汕头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计突出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三大模块:核心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和毕业实习与强化实习模块。在核心课程模块的课程类别设置上,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模块、系统模块、技能模块和临床核心课程模块,合计40门课程,3 041学时。汕头大学医学院在系统模块的课程设置上,突破了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学科和专业领域之间的课程体系界限,创建了人体结构、基础学习、消化与营养、感染与免疫、机体平衡、疾病机制、药物治疗、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神经学、肌肉与骨骼系统、肿瘤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这种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面课程整合与改革,转化了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国内外高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究,虽然国内各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不同,但若想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形势,培养卓越医生,就必须对现有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为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4 资源整合,实现临床与教学的真正对接 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举措。为培养“招得来、学得到、送得出、用得上”的卓越医生,必须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医学生及早“感受医生、感受患者、感受医院、感受社会”,这对他们职业精神的塑造,对生命、疾病的理解,前期与后续课程的贯通和知识的内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4]。多临床、反复临床不仅可以规范临床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对临床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及应对的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整合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医院的师资与仪器设备。这就要求各高校重视临床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医院共同制定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建立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早期临床见习和实践,从熟悉环境、参观学习逐渐过渡到参与临床工作,并在大学第三学年度以临床各科室为单位将学生分组实践,并进行轮换。建立临床实践及临床技能实施、考评体系,在临床能力综合测试阶段,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积极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并与国际临床教学模式接轨,在临床技能考核中应用标准化患者来客观评价医学临床技能训练水平[5]。

2 借助平台,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在教高函[2012]20号文件中,教育部、卫生部共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125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其中绝大多数为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平台,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尤其是在师资队伍的构建方面。在以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各学科的教师分属不同的院系,大学教务部门依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向各学科的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各自为战”,难以将不同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结合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难以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改变目前这种封闭式的运转模式,形成更加开放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培养“卓越医生”,必须创建跨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依托综合性大学平台,通过制度保障,选取不同学科的教师,构建各学科相结合的特色教师团队,由专业负责人进行管理,统一纳入课程体系,采用集体备课等方式,串联备、教、辅、改、考等环节,这样,即加强了学科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实现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上可采取“一抓”(抓双师型师资建设)、“二加”(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技能体系规范)、“三促进”(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强化、促进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的模式。为提高附属医院教师的教学技能,施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定期举办外聘教师培训班,对附属医院外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进行系统指导。非直属附属医院组织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到学校和直属附属医院进行教学观摩,学校组织教学法示范讲座,促进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规律和临床教学全过程[6]。

3 课程考试改革,完善评定体系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的考评办法,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主要内容之一。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7]。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在评价考核方法上,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将考核方式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综合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实践环节中,将考核贯穿于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始终,通过与患者沟通协调、技术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临床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评分,以一定比例的分值计入期末成绩。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成绩进行真实的体现,而对于教师,则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考核,发现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这种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期末终结性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将课程考试分为多个单元,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在每一阶段中的表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思维和临床专业技能。

4 结 语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获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是一项内容艰巨、使命光荣的任务。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经验,更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度环境和历史沿革的特点进行精心筹划,周密安排,以期为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 李凯军,郭丽双,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43-644.

[2] 刘学忠.论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0-51.

[3]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4] 马静,杨丽莎,梁志清.关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43-244,252.

[5] 王燕,李敏.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河学刊,2013,186(1):135-137.

[6] 李敏,侯维佳,沈卫星,等.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6):163-164.

[7] 刘卫东,李珂珂.医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与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718-2719.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卓越医学教育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