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枳壳本草考证*

2015-02-22 11:18滕佳林王加锋
西部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枳实枳壳本草

李 琳,滕佳林,王加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枳实、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枳实现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枳壳则为其干燥未成熟果实。枳实,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之功效。用于治疗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1 枳实、枳壳名称和品种来源考证

我国关于“枳”的记载由来已久。如《周礼·冬官考工韶》曰:“橘逾淮北而为枳,又木高多刺,可为篱落。”《山海经》云:“北撤之山,其上多枳。”枳实一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术部中品,曰:“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利五脏,益气轻身。”[1]枳壳一名最早见于《雷公炮制论》,《本草纲目》中记载:“实、壳上世未分,至魏晋开始分用,乃一物也,小如指顶而实者为实,长成而空者为壳。”[2]宋代《开宝本草》将枳壳与枳实分开以“主疗稍别”而列为专条,曰:“枳壳,味苦酸……生商州川谷……用当去瓤核乃佳……”[1]从先秦至汉魏时期的本草所载之枳实均为枸橘的果实,且枳实、枳壳并未明显区分,均为成熟枸橘的果实。至唐代一直沿用枸橘作为枳实正品入药。宋代枳实的品种来源开始发生变化,酸橙逐渐加入到了药品来源的行列[3-5]。明清以来,酸橙替代枸橘作为枳实的正品来源,此时枸橘则由正品变为次品。而枳壳在宋代以前来源为枸橘,明代后衍变为主要来源于酸橙及其栽培变种[6-7]。2000版《中国药典》明确收载枳实原植物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幼果,其栽培变种明确规定为黄皮酸橙、代代花、朱栾、塘橙[8],而以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为枳壳药材的植物来源。

2 枳实、枳壳炮制考证

历代枳实和枳壳的炮制方法很多,不同时期,方法各异。枳实炮制方法在本草中记载有净制、切制和火制等。净制法以去瓤、去核或去白为主。去瓤首载于汉《金匮玉函经》[9],《医宗说约》亦有“麸炒去瓤”记载[10]。《本草经集注》[11]曰:“除中核”,而《新修本草》[12]认为“去核及中瓤”效果更佳。切制法首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细切”,明《本草蒙筌》有“剜净内瓤,锉片麸炒用”[13],明《增补万病回春》载:“水渍软切片”[14]。历代本草对枳实火制记载多为辅料炒,尤以麸炒为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以麸炒焦,候香熟为度。”《普济方》亦有“麸炒赤黄”之说,清《得配本草》记载“麸炒炭用”[15]。而本草对枳壳炮制方法的记载,与枳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雷公炮制论》指出枳壳炮炙当去瓤,“若使枳壳……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然后单捣如粉用。”[16]《日华子本草》载:“入药浸软,锉。”清代《本草择要纲目》[17]有“去穣核。以小麦麸炒焦……去麸用”的记载。2010版《中国药典》[18]规定:“枳实,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枳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历代枳实枳壳炮制方法大致相同,在净制法上枳壳较枳实要筛去瓤核,火制法中二者最常用的方法是麸炒法,直到现在还广泛应用。现代《中药炮制学》认为生品较峻烈,长于破气化痰,麸炒可以缓和其烈性,从而达到消积化痞的目的[19]。

3 枳实、枳壳药效与临床应用区别考证

唐代以前,临床只有枳实一物,直到五代时期,《药性论》首次将枳实和枳壳功效做了区分。曰:“枳实……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枳壳……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消痰有气,加而用之。”[20]自此枳实和枳壳在药材和功效上逐渐分化,宋代《开宝本草》首次将枳壳从枳实条目下分离出来,独立作为一种药物记载,最终确立为两种不同的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只有枳实而无枳壳,对枳实功效的记载主要体现在治麻风、伤寒热结、止痢等方面,《本草经集注》在此基础上对枳实的性味增加了“味酸”一项,功效新增了“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这些功效大部分是以张仲景枳实方应用为基础,而此后历代本草对枳实的认识基本与仲景枳实方主治相符。

五代《药性论》增加了枳实“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痪而有气加而用之”等方面内容。枳壳的功效首见于宋《开宝本草》载:“枳壳……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安胃,止风痛。”唐代《日华子本草》载:“健脾,开胃,调五藏……皮肤痒。”此时对枳壳功效的记载,内容基本包含了前代本草中枳实的功用。宋代,枳实、枳壳有了明确区分,《本草衍义》指出二者功效不同:“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21-22]。

元代《汤液本草》认为“若除痞,非枳实不可”,且“壳主高而实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23]清代《本草分经》有:“实则力猛而治下,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壳则力缓而治上,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为异也。”[24]《本草思辨录》亦有“枳实入里,枳壳走外”的观点,清代《本草新编》认为:“枳实与枳壳不可同用”,对“积滞壅塞,痰结瘕痞必须用之,俱分在上、在下‘因其’一治上而一治下。”以上记载均指出枳实与枳壳由于药性趋向不同而主治部位不同,因而药效不同。然用药如用兵,不能拘泥于古法,是以《本草纲目》中有“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之说。清代《本经逢原》载:“枳实性沉兼能入肝脾血分,而消食积痰气瘀血,有冲墙倒壁之喻。枳壳性浮兼通肺胃气分,而治喘咳,霍乱水肿,有乘风破浪之势。”[25]而清《本草求真》亦辨证地提出:“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虽古有云枳壳治气,枳实治血,然气行则血自通,究皆利气之品,而非通血之剂耳。故同白术则可调脾,同大黄则可推荡。”[26]由此可见,枳实和枳壳在应用上同中存异,故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临床应用中加以区分。

尽管古人对枳实、枳壳药性的论述存在一定差异,但枳实枳壳主要临床功用则大多相同,可用于胸隔痹痛,胸满,痰饮气逆气结,心痞痛;痰癖,支饮;呕吐饮食不消,腹满,大便积滞,肠风下血,霍乱呕吐;妇科疾病之难产,产后两胁胀满便秘。另外还有明目的功效和治疗痔疮,皮肤痉痒,脱肛,阳凄,小儿久痢淋沥,妇人阴肿等。枳实枳壳均可单味入药,有记载单味枳实入药的方剂有百宝丹、枳实汤,枳实酒等8首,单味枳壳入药的方剂有宽中丸、枳壳丸、枳壳饮、枳壳散等12首。在临床应用配伍上,与枳实枳壳配伍的药物类别没有差异,但其配伍的侧重点不同。相比较而言,枳实较枳壳更常与陈皮、半夏、人参、厚朴、茯苓、白术、大黄、白芍、黄连配伍,而枳壳比枳实更常与木香、槟榔、桔梗、川芎、当归、柴胡配伍[27]。

4 枳实、枳壳现代药效成分研究

枳实、枳壳所含化学成分中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以及香豆素类和一些微量元素等。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以及挥发油自身的不稳定性导致枳实和枳壳在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上均有较大差异。王时荣[28]通过研究发现,枳实、枳壳共有的挥发油成分有34个,但其共有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在枳壳中测出但枳实中未发现的挥发性成分有24个,而在枳实中存在却未在枳壳中检测出的有13个。廖风霞等[29]发现枳壳挥发油中萜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数量与含量均较高于枳实挥发油。施学骄等[30]测定出芳樟醇、柠檬烯、alpha-松油醇是枳实枳壳共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三种挥发油,除了alpha-松油醇外,芳樟醇和柠檬烯在枳实中的含量均高于枳壳。王青等[3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枳实、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枳实中总黄酮含量远远高于枳壳。康四和等[32]通过实验发现不同产地的枳壳和枳实药材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别可能与当地气候、土壤及不同的生长期等因素相关。王青等[33]发现不同原植物和产地来源的枳实、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种类及含量均有显著的差异。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橙皮苷和芸香柚皮苷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则上升,总黄酮的含量亦有下降的趋势。赵宇等[34]发现二者中均含有辛弗林,枳实中辛弗林含量整体上高于枳壳,而且该类药材中辛弗林的含量差异较大。冯梅[35]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枳壳枳实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得出枳壳中Fe、Zn、Mn的含量大于枳实,Cu含量小于枳实。施学骄等[36]研究表明枳实中柠檬苦素的含量总体高于枳壳,同一产地的枳实比枳壳中柠檬苦素含量高,不同产地枳实、枳壳中柠檬苦素含量存在差异。

总之,枳实、枳壳两味药材有类似的化学物质基础,但这些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在二者间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二者在药理作用上产生不同,所以临床枳实与枳壳在入药时应正确处理区别对待。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魏晋之前,壳实不分,在此之后逐渐有了枳壳之名,至宋代才分别记录。枳实在应用历史中,正品植物来源发生了变化,由枸橘为主,逐渐变枸橘与酸橙并存,最后酸橙又发展为主流品种。二者在炮制、功效与临床应用上各有所重。

[1] 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0.

[2]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5.

[3] 卢多逊,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5.

[4] 于占国,刘贤旺,张寿文,等.枳壳的本草考证[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2):23-24.

[5] 胡世林,王国荣.商州枳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138.

[6] 罗小泉,杨武亮,周至明,等.中药枳壳药材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45-47.

[7] 李劲松.枳实的研究概况.福建中医学院学报[J].2005,10(15):51-53.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00.

[9]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2.

[10]蒋示吉.医宗说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7.

[11]陶弘景,尚志钧,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3.

[12]苏敬,撰,尚志钧,校.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8.

[13]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1.

[14]龚廷贤.增补万病回春[M].上海:锦章书局,1954:4.

[15]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8.

[16]雷敩.雷公炮炙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96.

[17]蒋介繁.本草择要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1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42.

[19]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02.

[20]甄权.药性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42.

[21]寇宗奭,撰.本草衍义[A].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张存惠晦明轩本(蒙古刻本),1957:324.

[22]汲守信枳实与枳壳的品种及临床功用变迁沿革考[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23]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06.

[24]姚澜.本草分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3.

[25]张璐.赵小青,辑校.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00.

[26]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73.

[27]许爱华.枳实枳壳的应用与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8]王时荣.单味药枳实、枳壳及药对枳实-陈皮、干姜-丁香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9]廖凤霞.中药枳实与枳壳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5):38-40.

[30]施学骄,张杰红.枳实、枳壳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2,3(2):25-31.

[31]王青,袁丹.不同产地积实与积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8,21(3):11-13.

[32]康四和,邓海英.不同生长期枳实枳壳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含量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1918-1919.

[33]王青,袁丹.不同产地枳实与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8,21(3):1-3.

[34]赵宇,谢培山.枳实枳壳青皮陈皮等药材中辛弗林含量测定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化,2006,8(4):64-67.[35]冯梅,陈学军.枳壳枳实中 Fe、Zn、Mn、Cu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10-11.

[36]施学骄,刘友平.不同产地枳实、枳壳中柠檬苦素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28(5):125-128.

猜你喜欢
枳实枳壳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识别真假枳实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仲景应用厚朴情况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