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2015-02-22 06:54平,徐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分化政治

陈 平,徐 斌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靖江214512)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反映了人们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对政治价值的信仰,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和政治行为的规范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着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其中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和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务之一。

一、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动。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作为社会阶层结构主体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不断地分化与组合,另一方面,诸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出现与壮大,使得原先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组成的、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迅速分化,渐然形成一个阶层位序明显的多元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阶层分化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但任何进步都以付出代价为前提,我国社会阶层分化过程的急剧性、广泛性和复杂性,造成转型期我国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交错并存的现状,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人们社会心态失衡

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不平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并因此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实际上是社会成员之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因各种原因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利益获得者或受损者,依据利益得失情况逐渐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社会群体间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并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财富集中化程度较高、贫富差距较大已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研究表明,贫富差距过大不仅造成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社会价值、阶层认同和归属感等方面分化严重,而且也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由贫富差距过大而形成的相对剥夺感,令中国“社会存在比较普遍的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现象,也就是阶层认同向下层移动,这其中包括一些按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应该归属于更高阶层的人。”[1]心理上的贫富差距感受加大了事实上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人们“公正失衡”的心态,致使“仇富仇官”、“仇富嫌贫”等社会心态较为普遍,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度加深。

(二)社会阶层结构定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

社会阶层分化改变了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更带来了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一方面,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阶层分化形成的多元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已渐趋定型,表现为各阶层间界限日益明显,人们的阶层意识日渐明确,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已然形成[2]。不同社会阶层成员在社会地位、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社会成员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为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看,“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3]社会分层标准的改变,减弱了政治或身份等先赋因素在确立人们社会地位中的影响力,学历、专长等个人自致因素,尤其是财富拥有状况对社会地位跃升的影响力增强,这既促使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等现代思想意识在人们心目中萌生,又在客观上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意识的滋长蔓延,影响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二、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在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学习和内化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后所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行为。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外界环境和主体意识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两大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社会阶层分化是他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政治人”转化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简单,家庭、学校、朋辈和传媒构成的个体成长环境成为他们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外界环境,其中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最直接的成长环境。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与教养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取向、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心理状态,令其对所处的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认知、情感、态度、信仰等精神需求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研究证实,“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环境中出来的人,其政治认知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4]与此同时,社会阅历浅显也使得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大多基于个人直观、微观的感受,在政治认同形成中,诸如情绪、利益、情感、好恶、从众等非理性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相当明显”[5]。

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与社会认知特点,令他们对社会阶层分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中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感受最为直观与强烈。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各阶层不平等程度较严重,且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率不同,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看法与其父母职业阶层相关”[6]。故此,可通过家庭折射出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首先,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大学生因家庭出身差异而产生政治认同的情感差异。政治是人们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利益诉求是政治活动的动因,“政治共同体满足自己利益的程度成为人对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7]这意味着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认同的情感源自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和精神生活满足方面的感受,利益认同或绩效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首要条件。社会阶层分化使得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呈现出阶层利益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政府政策越来越难以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8]。大学生出身于不同境况、不同地域的家庭,父母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方式决定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所属利益群体,家庭在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中利益得失状况,会使他们对现行政治体制、政府工作绩效产生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实证研究显示,不同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实惠感知不同,对“您对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信任吗”的回答,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信任”、“基本信任”的比例均低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而选择“不很信任”、“不信任”的又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说明了家庭经济状况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信任和政治价值判断。”[9]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大学生思想认识分层而对政治生活抱有不同态度。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接受政治教育、参与政治活动后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继而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在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学校开展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其自身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学校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是影响他们政治社会化的首要且重要的因素。前述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会通过大学生家庭所在阶层的意识与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令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评价、对媒体披露社会事件的反应出现差异,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同倾向与分歧。实证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大学生对政治制度了解程度较高;不同家庭状况的大学生对执政党均表示较大的认同感,而对执政党了解、入党意愿的选择比例,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而降低,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越低。”[10]大学生个体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差异,在他们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心理预设的作用,反映为他们对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等政治教育活动抱有不同的接受心态与参与态度,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

第三,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大学生中形成不同的朋辈群体而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大学生家庭分属社会不同的阶层,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往往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分层,“分层的结果表现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选择、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异质性。”[11]这种异质性使得同一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因为家庭背景相近、社会地位相当、价值观念接近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更具私人情感性的朋辈群体。朋辈群体的存在为成长期的大学生提供了心灵的依托、情感的归属,同学朋友之间既会因志趣相投、行为模式相似而相互吸引、学习、借鉴与模仿,也会因个人感受到群体施加的规制力、约束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最终实现个体认同群体的价值观并为群体所接纳。从政治认同角度论,大学生朋辈群体成员之间的这些行为,将“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社会观念等价值原则产生着重要影响”[1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因家庭经济地位相近而形成的朋辈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不一定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尤其是受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利益得失情况的影响,群体成员对某些政治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偏激乃至错误之处,通过在群体中传播、扩散过程中的放大效应,无疑会对个体政治认同产生误导作用。

总之,受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价值认同的坚定性与迷惘性并存”, “对国家、政党、政体的忠诚性与困惑性相伴”,“对法律、政策的务实性与理想化相随”,“对政府绩效的肯定性与质疑性相伴”的“政治认同危机”[13]。显然,大学生的这种政治认同现况与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作用不相符合,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教育举措。

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举措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政治信念和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虽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阶层分化将作为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外界环境而客观存在,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之间政治认同差异亦将客观存在,然而,笔者的调研数据显示,同一社会阶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相关问题的回答并不具有一致的倾向性,“说明家庭背景与大学生个体政治认同间没有完全对应的、规律性的联系。”[14]一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认同所具有的“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15]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才是影响他们政治认同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人接受社会主导规范或中产阶级的规范。”[16]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了高校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通过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帮助出身各异的大学生形成政治共识、促进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规定了其必然成为帮助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与方式。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造成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首先,遵循政治认同形成规律,明确政治认同教育原则,构建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既要坚持凸显政治认同的政治属性,更要把握认同是个体自我的心理建构活动,是个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形成的一种政治心理倾向、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因此,必须重视认同主体的积极心理特性,充分激发他们政治认同的内在需求。由于在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利益途径是获得政治认同的关键性因素”,“价值系统是获得政治认同的根本性因素。”[17]由此决定了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大学生家庭出身差异较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关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共同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教育与文化熏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判断、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行为养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其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服务性,围绕政治认同的目标和重点,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及其为政治的目的、利益、活动和秩序等服务的“根本目的”[18],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及其社会价值的核心在于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服务,也决定了政治认同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衡量教育成效的基准点。针对当代大学生因受社会分层影响而出现思想认识分层、政治认同危机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突显政治性和服务性,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出身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成效,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由于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人们对政党的认同最直观、最直接地反映人们的政治认同”[19],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为重点,统筹各级党团组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从政治理论教学、政治思想引导、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党建、团组织活动等多个渠道入手,多管齐下、通力合作,增强大学生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对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的信任与信心,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

第三,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政治人”意识的主课堂。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理念性资源,是政治认同最原初的构成因素,也是较为持久的因素。”[20]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所带来的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至今缺乏政治学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大学生普遍政治意识不强、政治修养不足, “难以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科学完整的认识,从而容易产生政治盲从与非理性政治认同,不利于大学生‘政治人’的培养。”[21]故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仅应增加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培养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还应不断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探索有助于认同形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面参与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应正视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指导各阶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探索和解决所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中训练政治思维,提高其理性认识能力。

第四,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政治实践活动形式,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文化氛围。大学生政治认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渐进发展过程,大学生个体成长经历简单、社会阅历浅薄的特点,使得他们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实践的机会极少,政治认知大多为纸上得来的知识和概念,而同龄人相对集中、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对隔离的校园环境,又使得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往往容易受到周围人与事的影响,感性而非理性、冲动而非冷静地人云亦云、随大流行动。由前述可知,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之间形成的不同朋辈群体,因受家庭所在社会阶层文化模式的影响,有可能会产生令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不一致的认知。在此情形下,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性强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政治实践的途径与机会,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政治意识、锻炼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出身不同的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加接触、交流,在交往与互动中相互学习、分享与接纳,打破因家庭出身差异而产生的隔阂、疏离与偏见,促进共识性情感、意识与观念的形成。当前,高校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应格外重视和加强以学习、宣传和研究党的科学理论为宗旨的大学生政治性社团的创建,丰富和拓展以志愿服务、民主参与、社会调研等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政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以知导行、以行验知、转知为行。

社会阶层分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产生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使命、勇担责任,以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举措,强化政治认同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削弱乃至消除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认同,培养和锻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王俊秀.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5):13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5-106.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2.

[4]章友德.执政基础与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92.

[5]陈英涛,李晓丹.论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及非理性的作用[J].东南学术,2012(1):233.

[6]黄耿华,莫家豪.“后精英”的社会印象:当代大学生对阶层分化及社会机会的主观认知[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89.

[7]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5.

[8]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2 (5):5.

[9]唐昆雄,孙树文.家庭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7.

[10]李文,张宇斌.家庭状况变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73.

[11]王晓方.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及其消解[J].理论导刊,2012(8):20.

[12]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2.

[13]王晓燕.成长中的政治人——角色社会化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40-141.

[14]陈平,刘润刚,龙涌澜.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

[15]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15.

[16]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6.

[17]梁丽萍.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J].浙江学刊,2012(1): 77-78.

[18]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56-58.

[19]丁志刚.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J].学习与探索,2010 (5):93.

[20]李素华.意识形态:政治认同的理念性资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5):23.

[21]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3):151.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分化政治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