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发生与预防
张洋洋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畜牧兽医局154600)
1发病机理
当猪体受到蓝耳病毒的感染时,其肺部的肺泡巨噬细胞将遭到入侵,逐步引发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当感染时间达到2天以上时,猪体肺器官的损坏就会进一步恶化,猪体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而当感染时间超过7天后,损伤将迅速蔓延至整个肺尖叶,同时蓝耳病毒开始在巨噬细胞内不断增殖,并在随后的时间里造成巨噬细胞的大量破裂。也因此,在巨噬细胞数量急剧降低的情况下,肺泡壁开始变厚,淋巴组织陷入衰竭,猪体免疫细胞的免疫性和识别能力也受到巨大的影响,使得其他疾病病毒有机可乘,形成相当复杂的并发病情。
2传播方式
猪蓝耳病的传播方式分为两种,其一是直接传播,主要包括病猪的接触及交配,无论是分泌物、排泄物还是病猪所呼出的气体,都有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其二则是间接传播,病毒主要通过饲养员、运输工具以及昆虫等接触到健康猪体并造成感染。也因此,这方面的疫情扩散更为隐秘且难以监控。猪蓝耳病并非人畜共患病,目前为止并未发现对人体有传染性。
3临床表现
猪蓝耳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期的临床表现类似于普通的感冒,发热、食欲不振等现象都较为常见。当疫情进入高峰期后,母猪不仅会出现早产、少产、死胎等症状,而且所产下的仔猪还会经常出现大批量患病,甚至是大批量死亡的现象。尽管种公猪的临床表现不够强烈,发病几率也相对较低,但其精子品质的降低对于母猪的受胎率及返情率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猪蓝耳病进入末期后,还可能会转变为慢性猪蓝耳病,进而导致活仔猪参数和产胎率始终无法达到较高水平。
4预防措施
改进养殖模式,科学制定防治方案。要想从根本上防治猪蓝耳病,首先养殖模式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在引种方面,要对所引猪场做好全面的疫情调查,不可轻易进行猪群引种,必须从原则上落实自繁自养。在规模化养殖中,则需要加强猪群的全进全出,尤其是在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在饲料的选择上,也更应使猪群的营养水平科学合理,保证猪体对各类疾病的免疫力。同时,对于预防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必须依照场内疫情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加快猪场疫情监测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规范的疫病管理体系建设也势在必行,要全面控制蓝耳病毒的范围性传播,并密切注意其活跃状态及变异情况。
加强环境管理,严格落实隔离工作。饲养环境管理不当往往是疫病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无论是饲养环境的消毒还是饲养工具的清洁都必须严格落实到位。而且,根据场内发病状况的不同,卫生消毒周期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防止病毒大范围感染的效果。当然,病猪的隔离也是十分重要的,饲养员必须通过定期的病情监测,及时对病猪以及感染环境进行隔离,必要时可淘汰感染体并封闭所有猪群。同时,死猪及污染物的处理也应同时进行,防止健康猪群及恢复猪群二次感染,进而有效控制疫情恶化。
强化防治意识,规范饲养管理制度。养猪场的日常管理基本靠人力实现,因而要想科学高效的对猪蓝耳病加以防治,就必须规范现有的饲养管理制度。在当前的疫情防治中,有些饲养员往往对猪蓝耳病的危害性认知不高,这也就要求业主在饲养员的培训上进行必要的防治意识强化,使其从疾病的发病原理上了解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其次,要将饲养工作中的要点进行细化分类,从前期的疫苗接种到日常的卫生消毒,再到疫情暴发时的紧急处理,业主都必须给予饲养员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确保日常的饲养操作规范化、制度化。
5讨论
无论是饲养者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态度上重视猪蓝耳病,从工作中落实防治规范。尽管目前根除猪蓝耳病的难度仍然较高,但现有的医疗技术也正逐步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业主更应结合饲养实践不断探索疫病的本质,通过行业技术交流,逐步确立科学高效的防治措施,进而大大降低猪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性,保证养猪业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