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考略

2015-02-22 01:51:20乔亚铭肖小勃
图书馆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馆藏江南图书

乔亚铭 肖小勃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49)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考略

乔亚铭 肖小勃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49)

主要讨论了4个方面的问题: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缘起;翻译馆译书目录;西安交大图书馆译书藏书情况;翻译馆译书价值。最后给出结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是价值颇丰的科技史料,是西安交大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图书馆将持续为全社会保存好这些珍贵的文化知识遗产。

图书馆资源 特色馆藏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古籍室,静静地躺着一批珍贵的藏书——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印图书,即江南制造局惠赠全套编译丛书,这批几乎全套的翻译图书,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1913年间翻译编著的100多种1000余册译文图书,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六年、光绪再到民国2年共45年,译书多为刻版书,少数铅印,1932年江南制造局因往南京搬迁,惠赠翻译馆全套译书给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这批译文图书与清末商人、洋务派代表人物盛怀宣惠赠的愚斋藏书,以及1931购入的晚清诗人、书法家、藏书家何绍基遗书,成为当时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的主要馆藏[1]。1956年国立交通大学西迁,图书馆几乎全部馆藏和当时的工作人员一并内迁到西安,这批译印图书从此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珍贵馆藏的一部分。

1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缘起

江南制造局,全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2],亦称上海制造局或简称沪局,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而创办的第一个大型近代军工企业,1865年9月由李鸿章、曾国藩创办于上海,目的是制造兵器弹药、造船造炮并操练水师。1868年6月,制造局设立了附属机构的翻译馆,“另立学堂、以习翻译”[3],欲将西方现代科技的图书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求强求富。在其后的45年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延聘中西人士,采用口译和笔述相结合的译书方法,翻译、编译出版了大量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书籍。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陆续增多,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陆续被有组织、大规模地引入中国,成为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馆、广学会是当时翻译介绍西学的3个重要机构,其中以制造局翻译馆译书最为著名,“该馆所翻译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当时罕有其匹,代表了洋务时期大多数中国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4]。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清末中国官办的西书翻译和出版机构,其翻译西书数量最多、质量最佳、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上、近代科技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5],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一批中外学者中,著名科学家徐寿是译馆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华籍译员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徐建寅、赵元益等;西籍译员有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徐寿、华蘅芳、傅兰雅等都在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流和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

翻译馆的创建离不开徐寿,他进入江南制造局,负责制造出第一艘木制汽轮船。1868年,为了适应制造局的发展,徐寿与华衡芳提议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有关的科学书籍,直接目的是引进西方制造技术,为制造局生产所用。江南制造局设立之初,曾国藩对制造轮船极为重视,徐寿提出的翻译西书之事并没有被立即采纳,但其倡议译书之举在制造局总办的支持下曾国藩“允其小试”。1868年3月份,制造局委托傅兰雅向英国定购科技图书50余种、化学仪器一套、地质与矿物质样品若干。至6月在制造局内专设翻译馆,并试译了《汽机发韧》《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4部书[4]。1868年(同治七年)7月,制造局制成第一艘兵轮,翻译馆的第一批4种图书也呈送给曾国藩鉴赏,曾国藩对轮船造成大为满意,对呈送的译书也甚为许可。由此对译书态度大为转变,准备扩大翻译馆规模。曾氏在该年的9月“新造轮航摺”中说,制造局将“另立学堂,以习翻译。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本年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已译成《汽机发韧》《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4种,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此……添建翻译馆之情形也”[6]。

1871年,翻译馆首批十几种译书在制造局刻板印行,得到提倡西学的中西人士的普遍欢迎和赞誉。《申报》对首批出版的译著褒奖备至,称赞译著“精深微妙,无美不臻,而笔而述之者又复斟尽善……以之为工师之规矩,儒生之图籍,不将见其家喻户晓哉!”翻译馆的各种译著一出,当时的其他译著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京师同文馆的几种已属陋劣,至于传教士们为教会学校编译的一些“格致”课的小册子更是不可与此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如此大规模地翻译和出版西方科技译著,实自翻译馆始[4]。

有关制造局翻译馆发展的阶段研究中,虽然对其发展阶段的确切划分有争议,但都认可从1868建馆起的40多年间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王扬宗认为开馆到1880年是第一阶段,1881~1895年是第二阶段,1895年以后是第三阶段。翻译馆初创时的第一阶段出现过短期兴盛,刚开始建成的10年差不多是翻译馆最有成就的时期,那几年翻译馆人才济济,译著数量之多都是后面阶段不能比拟的,也是这个阶段奠定了它在西学东渐史上的重要地位。曾明认为,至民国2年翻译馆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停办的原因是政府当局对其作用认识不足;王扬宗则认为译书对制造局的实际生产帮助并不大,终因落伍于时代而淘汰,时年1913年[7]。

2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目录

自1868到1913长达45年的译书过程中,江南制造局究竟翻译编写多少种书,不同专家进行过不同的考证,主要文献对译书数目记载也各不相同。翻译馆主要口译者傅兰雅(John Fryer)在翻译馆从建馆一直工作到1903年,由他所著的《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附录的书目表中计已刊译书98部,已译未刊45种,未译全者13种,共计156种;1902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书目》计145种,另列沪局翻刻书籍23种;1905年翻译馆魏允恭编《江南制造局记》卷二中的图书书目,收译书154种,翻刻书18种,其他非译书3种,共175种;陈洙等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1909年铅印本记收译书150种,翻刻书10种;约1912年《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最全,计有译书169种,翻刻书29种[8]。

霍有光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目录》第六到九辑,并参考《江南制造局记》卷二所附“译印图书”目录,包括书名、本(册)数、卷数、图、原著、翻译、笔述、校对、出版、价值(定价)10项内容,共介绍并统计出译印图书178种。而《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分史志类、政治类、交涉类、兵志类、兵学类、船类、学务类、工程类、农学类、矿学类、工艺类、商学类、格致类、算学类、电学类、化学类、声学类、光学类、天学类、地学类、医学类、地理类等24类,译印图书173种,另有“附刻各书”即翻刻书30种,并有预告1912年将出版的两本书,总计205种。

由于不同文献出处出版年限的不同以及对翻刻书是否统计在内,造成书目总数差异。综合分析,江南制造局45年间译书书目大约170多种,加上翻刻的图书约30种书,大致200余种,译书总目录此文省略。

3 西安交大图书馆译书收藏情况

江南制造局刻版图书是交大图书馆特色馆藏,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1932年(民国21年)冬,江南制造局搬往南京,惠赠全套的编译丛书给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前身),即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100余种1000多册。在《江南制造局编译丛书》善本书目的前面,有一段说明的文字,全文是:“江南制造局成立于前清同治四年(1865),历年编译出版图书,于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贡献,而尤以介绍西洋科学为最有价值。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该局全部移宁(南京),承赠该项丛书百有余种,因藏善本书库以留纪念。各书以年代为序,藉见各科输入中国之先后云尔。”江南制造局惠赠全套编译丛书,对“肆意搜罗”中西书籍的国立交通大学来说,获得这批“最有价值”的“介绍西洋科学”的译著,为促进早期高校自然科学课程建设与发展,无疑产生过积极作用。

其时,杜定友先生第二次回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任主任(即馆长)一职,认为作为清末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运动的产物,交通大学在近代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应成为这方面研究的首屈一指的文献基地。因此,在藏书建设方面,主张以新书为主,但并不忽视古籍,“肆意搜罗”,清末民初自然科学方面的译文图书资料千余册,成立“初期中文科学图书特藏”[9]。

西安交大图书馆承继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几乎全部的馆藏,目前馆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共229种,1127册,原件两套(共10套),共266函,1770卷,包括史志、政治、兵制、兵学、电学、工程、农学、地理、算学等共24个类别,种数几乎齐全。据已退休的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古籍室管理员转述,现今收藏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的其他单位主要有国家图书馆(相对齐全)、上海图书馆(部分收藏、约五六百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约数百册,属接受交通大学图书馆赠书)。本馆所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在所有图书馆收藏中册数应居第一,种数几乎齐全,在全国的藏量和藏品中当属前茅。

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10]、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1]、上海图书馆[12],逐一在各家古籍馆藏目录查询检索交大图书馆翻译馆译印书目名称,通过对照了解各馆翻译馆译书馆藏也基本印证了这一说法。如《铁路汇考》《机工教范》《西药新书》《航海通书》等西交大收藏的书目华东师范大学未检索到应无收藏,《化学鉴原》《历览英国铁厂记略》《造铁全法》《艺器记珠》《西艺新知》《临阵管见》等西交大有藏的国图系统未检索到应无收藏。缺藏的具体的种数这里不细致罗列,仅以政史类、外交类图书为例粗略对比收藏情况,见表1。

表1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书目及收藏馆(政史类、外交类)

实际上,目前交大图书馆所藏江南制造局译书,一部分是翻译馆惠赠之书,还有一部分是杜定友先生任馆长期间搜罗购置的翻译馆译印图书,每种书究竟是惠赠还是交通大学本馆所藏,其来源可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书目》及其他藏书记录仔细考源加以区别。据考,现在所收藏书中江南制造局所赠图书467册,图书馆本馆收藏图书660册。另外,像赠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江南制造局译书,因何赠予、何时赠予、赠了哪些书、是否包括当年受赠翻译馆所赠之书等,也可加以考证和探究。但考究与否,考究正确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事实是,这几家图书馆已经为全社会收藏、保存下来这批几乎全部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印图书。

4 江南制造局译书的价值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清朝末期到民国初年最大的西文图书翻译机构,其译书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活动时间之长、书籍体系之完备为当时之最,其编译出版的丛书,代表了当时国人所了解西方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在中国近代科技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40多年的译书活动中,翻译馆的编译著作为江南制造局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先进思想,推动了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对于晚清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了很大影响,造就了徐寿、华蘅芳等一批科学与制造专家,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思想上有了很大影响,宣传并带动一批人学习西方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力影响了其后几代的知识分子;引进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促进自然科学在国内的传播,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13]。

作为清朝晚期政府的译书机构,翻译馆在洋务运动的西学东渐、启发民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普及科技知识、重视知识在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翻译馆译编出版的各种书籍,除军事科技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在大量的西书翻译实践中,形成一套较好的译书方法,创设了较为完善的翻译规则,特别是科技术语翻译的一些成果一直沿用,如今,这些译书对研究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5 结语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是洋务运动时期东学西渐的重要科技史料,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几十年之间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2012年由上海图书馆整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江南制造局译书丛编·政史类(5册),2014年出版兵制后学类(6册),随后将陆续出版这套翻译馆编译的丛书,可以使更多的人一览这批译编图书的风采。2003年起,西安交大图书馆作为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14])的参建馆,已经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批珍贵的译书全部数字化并在CADAL网站发布,高校读者可以免费查询并浏览这些古籍资源。

“百年沧桑,江南制造局译印的图书,即便零星刊本,现在国内已很难一睹风采,至于基本成套者,更属罕见。”[1]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经将这一套价值颇丰的历史文献资料完整地珍藏下来,成为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也会将这批译印图书与盛怀宣藏书、何绍基遗书以及部分明清古籍善本一并持续保存,为全社会保留珍贵的文化知识遗产。

[1]霍有光.交大馆藏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及其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百度百科.江南机器制造总局[EB/OL].[2014-10-22]. http://baike.baidu.com/view/493578.htm?fr=aladdin.

[3]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M].上海:文宝书局石印,1905.

[4]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1988(3).

[5]那世平.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西书翻译及其特点[J].图书馆学刊,2012(4):113-116.

[6]《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7.光绪2年,亦见《江南制造局记》卷2.

[7]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9-70.

[8]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5(2):3-18.

[9]刘雯,张智燕.杜定友对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贡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05-108.

[10]中国国家图书馆.[2014-10-22].http://www.nlc.gov.cn/.

[11]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4-10-22].http://www.lib.ecnu. edu.cn/.

[12]上海图书馆.[2014-10-22].http://www.library.sh.cn/.

[13]张凝.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影响价值[J].黑龙江史志,2014(3):58.

[14]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2014-10-22]. http://www.cadal.cn.

乔亚铭女,1973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肖小勃男,1970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G253

2015-03-11;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馆藏江南图书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