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博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5)
国外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对高校移动学习的启示
杨明博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5)
数字移动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阅读革命。电子图书以其灵活化、便捷化、个性化、现代化等特点正逐步占领阅读市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将推动电子书越来越普及化。通过介绍国外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的研究进展,旨在对我国高校的移动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
电子书 电子书阅读器 编辑系统 移动学习
近年来,无论电子书的种类还是数量都在持续增加,与传统的纸质书相比,电子书增加和普及速度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尼尔森2013年发布的《了解电子书消费者》报告预测:截至2014年,电子书的销售总量将超越纸质图书[1]。另外,《环球时报》与环球网曾在2008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就国民阅读问题进行网上调查,55.16%的网友认为以纸质图书为媒介的传统阅读行为每况愈下[2]。随着电子书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而推动电子书和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技术的发展和变革。目前,决定电子书普及程度的三大技术是互联网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和显示技术[3]。而在三大技术中,显示技术是关键技术,与电子书阅读器紧密相连。如果电子书阅读器的显示技术得到充分开发,让读者读电子书的习惯与读纸本书无差别,那么电子书的优势就更加明显。甚至,在电子书阅读器提供阅读的基础上还能开发编辑功能,使其做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电子书的优势将明显高于纸质书。特别是对高校的学生而言,一个可供编辑的电子书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知识点,例如教师课件中的部分内容,从开放论坛中获得相关内容,或者某一讲座中的一部分视频记录等,学生从不同的多媒体资料中量身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水平。笔者介绍国外电子书编辑系统的发展,期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中获得启示,为我国高校电子书的普及以及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芬兰,由Ericsson、Insite、TelenorMobil与IT Fornebu Know ation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4]。Knowledge Planet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 Quinn在谈到移动学习时说: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5]。Dye等人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6]。Andrew、Josie定义移动学习是学习者没有一个固定或预定的位置,通过移动技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7]。目前,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移动学习是在移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移动学习能产生交互性与强大的搜索性。并且移动学习具有泛在性、灵活性、融合性等特点。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前提基础,不可否认,移动学习未来在学生中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未来5年世界上将有超过10亿人通过移动设备终端访问互联网。因此,在高校中重视开展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研究框架
传统的电子书是把一本书内容数字化后转成可阅读的格式,随着移动计算的发展,信息能通过移动设备的多媒体格式瞬时传播。因此,学生能将其学习材料以电子书的形式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学习。一个可供编辑的电子书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知识点。国外研究中已提出让学生从不同的多媒体资料中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逐步改进的程序中还包括将讨论内容和思维导图转化为图像的预处理过程,上载视频、音频和图像转换成pdf格式文件,将这些pdf格式的文件合并到电子书的pdf文件中,成为自己定制的适合个人学习需求的电子书文件[8]。事实上,创建、修改电子书内容就现如今的技术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例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是目前阅读电子书的常见设备之一,这种薄的矩形移动设备能让用户访问超过100万种的电子书,电子书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学习更便捷化、泛在化。电子书可以无缝链接到移动设备上是移动学习的关键,随着电子书的快速发展,电子书能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和图像,还有音频和视频,甚至是基于读者行为动态响应的可编程功能。Warren预测电子书未来将有更多的互动功能,如超链接和多媒体[9]。因此,电子书系统的更多可编辑、交互功能将为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提供更多便利。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更多是从深度上对电子书进行加工,将电子书内容进一步丰富,从方便学习的角度出发,使更多不同文件类型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一个编辑系统形成电子书的内容进行浏览和学习。具体的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图中的输入部分代表输入的是不同文件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包括文本、表格、音频、视频、图片、图像等。通过电子书编辑系统中的模块各种文件转化为电子书pdf格式供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阅览、学习。此编辑系统将突破以往电子书阅览器,仅仅将文本格式的内容传递给读者,相对于其他电子书系统来讲是全方位的升级,极大超越了其他组织模式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将读者从单一的阅读文本的方式中解放出来。
图1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理论框架
2.2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的优缺点
2.2.1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的优点
①全新阅读体验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是将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对电子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将不同格式的多媒体信息如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并且将其转化为可供读者方便阅读的pdf格式,使读者能得到更多更全的信息,拥有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②可供编辑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虽然表达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性,但同时给读者以可供自由编辑的功能,伸缩性比较强,读者选择的文件可多可少,可随时增减删改,充分发挥了读者的主动性,读者在阅读时选择性也明显加强。
③输出方式便捷
虽然此系统可接受输入的格式形式比较多,但通过此系统内部运作之后,最终输出格式仅为pdf格式,符合大众电子图书的阅读习惯,读者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2.2.2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的缺点
①阅读成本高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会使阅读电子书的成本提高,它不同于一般电子书阅读,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而此阅读系统需要由专门的软件支撑,支持终端会比较高级。这也是造成很多人不愿意支付一定成本去阅读的原因之一。
②造成盲目编辑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是可供读者编辑、个性化定制电子书的阅读系统,自由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读者盲目编辑,达不到真正阅读、学习的效果,而且内容融入多媒体形式,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读者对图片、视频等内容过于感兴趣,很可能导致一本书的精华内容不能被阅读到。
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基于移动通讯网络构筑的知识资源带来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知识传授系统显然已承担不了庞大知识资源所带来的巨变,移动学习的出现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移动终端技术的提升,为高校中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借助移动终端学习的学生们,更希望能获得自主性更强的系统,能够向移动学习终端发送学习请求,得到相应的反馈。移动终端接收到请求之后将所需要的学习内容组织整合而呈现出来,达到学习者的要求。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的发展为高校移动学习的推广开辟了思路。
3.1 高校电子教材的改进
高校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将教材、课件以及课堂所用资料进行整合,形成电子书格式的文件,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泛在性地阅读,可以使学生节省支付讲义或其他参考书籍的成本。同样可以解决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阅读成本高、学生无法使用的问题。而且电子教材还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互动交流,开展知识共享、协作以及知识建构。
3.2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而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将所获得的学习资料加以编辑、整理,产生新的知识点,友好的用户界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3 增强学习互动性
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最终是通过移动终端发布,其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群体交互性,为学习者可以提供丰富的交互手段,及时反馈信息。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将自己的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通过群体信息交流环境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
移动互联和全媒体时代下,增强型电子书更符合新一代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10],特别是针对高校而言,网络技术和手持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为交互性、多媒体性电子书编辑系统提供了发展契机,也为高校推广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笔者结合国外多媒体电子书编辑系统技术的发展,探讨了该技术对我国高校移动学习的可借鉴之处,为如何扩大多媒体电子书在专业教育领域的适用性提供了发展建议。
[1]Stephen Rhind-Tutt.Pricing Models for E lectronic Prod⁃ucts-asTangledasEver[EB/OL].[2009-12-03].http://www. Alexander street?press.com/articles/0211.pricing mod⁃els.html.
[2]环球时报.中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EB/OL].[2010-10-23].http://book.huanqiu.com/news/2008-04/100506.html.
[3]李响.步入移动阅读时代:试论电子书发展趋势问题[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4]Wilfred W.Fong.The Trends in Mobile Learning.In:Hy⁃brid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M].Springer,2013:301-312.
[5]Clark Q.mLearning:Mobile,Wireless,in-your-pocket Learning[EB/OL].[2007-10-08].http://www.linezine.com/ 2.1/features/cqmmwiyp.html.
[6]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7):178-180.
[7]Jill,A.,Carol,S.et al.Mobile Learning Anytime Every⁃where:A book of Papers from MLEARN 2004[M].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2005:33-37.
[8]Joseph Fong,Vincent Chung,Kenneth Wong.An Editable Multi-media Authoring Ebook System for Mobile Learning. In:Hybrid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M].Spring⁃er,2013:184-195.
[9]Warren,J.Inno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e-Book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Book,2009(1):83-94.
[10]毕艳芳,李泰峰,曹学艳.高校图书馆增强型电子书馆藏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4(6):75-78.
杨明博女,1980年生。博士,馆员。
G255.75
2015-03-08;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