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素贤, 孙 艳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口语研究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部分,由于语料难以收集、记录和分析,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关于二语口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领域:(1)二语音位发展研究,包括自然音位学、理想理论、联通论、自动切分音位学、二语音位流利模型等在内的音位理论;(2)二语学习者的言语听辨、口语表达及相互关系;(3)影响二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的态度、动机、年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4)从语言变化、语言类型、标记性等角度探讨母语迁移;(5)二语口语教学研究,包括口语学习与思维过程、口语交际策略、口语水平发展、口语测试等[1]。
在我国口语研究领域,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90年代后才开始关注英语口语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国内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对我国55年来的口语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带来启示。
中国知网(CNKI)是我国大型综合性中文数据库,学术资源涵盖丰富,囊括了国内重要及核心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权威。“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在我国外语学术界公信度高,受众面广,所刊载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故此,本文以“英语口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全文搜索,检索了1959—2013年间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所有有关英语口语的文章,共283篇。具体情况如下: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2篇、《中国外语》9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8篇、《外语教学》22篇、《外语电化教学》61篇、《外语界》58篇、《外语与外语教学》47篇、《中国翻译》4篇、《外语学刊》9篇、《现代外语》33篇。随后,将检索的文章按三个标准进行了统计与分类:(1)按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和数量分,以客观准确地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规模和总体发展趋势。(2)按研究方法分,以了解我国关于英语口语方面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变化趋势。(3)按研究内容分类,分析国内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重点,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
关于英语口语研究数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1999年之前,研究英语口语方面的论文很少;自1999年后,英语口语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在2005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的发展稍有缓慢,但仍然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态势,说明英语口语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参照高一虹等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2],将检索的283篇文章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研究指的是对研究所需数据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数据采集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测试、口语语料库以及几种方式混合的方法;非材料性研究指的是基于个人经验及观点的个人反思和总结,以及对某一理论及其应用的过程性描述等。
数据显示,2002年前中国关于英语口语的研究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和高一虹等对我国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发展趋势基本吻合。自1998年前后,实证研究开始增加,在2003年左右超过非材料性研究。之后有过波动,自2005年后,研究数量远大于非材料性研究,实证研究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材料性研究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在英语口语研究领域,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基于系统采集材料的实证研究,研究多以科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笔者对283篇文章从研究内容上将其进一步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英语口语教学研究(41.8%),英语口语表达研究(22.8%),英语口语测试及评估体系研究(20.9%),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研究(8.5%),英语口语类书籍介绍(3.2%),英语口语语料库研究(2.1%),英语口语理论研究(0.7%)。
1.口语教学研究
从检索的文章看,口语教学研究所占比重最大(119篇),主要聚焦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口语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新探索等。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首先探讨了英语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因素(7篇),包括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师本身口语水平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提供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少等。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发现开设的口语课程少、对英语口语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口语教学设备资源匮乏等问题。而有关学生因素的研究较少(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对英语口语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敢开口说话,怕犯错误,没有自信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在口语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探讨了利用语音实验室进行口语技能训练[3]和大班教学的方法[4];提出基于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的3D教学法(dialogue,discussion,debate)[5],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利用微格教室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将合作学习与控制学习相结合[6]等。
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研究也延伸到了其他方面。例如,从中介语僵化现象中寻找英语口语教学的新突破[7],对口语纠错反馈机制、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动机、非言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等[8-9]。
2.口语表达研究
有关口语表达方面的研究在检索的文章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64篇)。在这些研究中,田朝霞通过分析英语语调群的声调重音,揭示了话语的信息结构,肯定了调核与信息最高点的对应关系[10]。
庄主此话似故作深沉,乍听以为酒徒醉语,细思却也颇入理。凡饮酒者皆成年人也,各有年纪,以酒助兴也罢,借酒浇愁也罢,杯中物不过乃媒介耳,借以回味走过的人生,品评明天的旅程,故而泛在心头的确是时光滋味。
在口语流利性方面,张文忠、吴旭东介绍了国外关于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的定义、流利性发展的解释模式,并提出了口语流利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他还运用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话语中的停顿时间以及语流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1-12]。曹红晖、孙琳则从心理机制和语言学教学视角分析了学习者话语中的语言修复组织形式及其倾向性[13]。马冬梅、刘建刚探索了英语口语非流利重复的主要特征[14]。一些学者还就英语朗读中的语调短语和调型进行了研究[15-16]。此外,潘琪对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相关性及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17]。
在口语表达中的词汇与语块使用情况方面,许家金、许宗瑞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并借助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国大学生互动话语词块的使用与英语本族语的异同[18]。文秋芳通过跟踪语料,总结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词汇进步和退步的八种模式,并基于语料库研究了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冠词的使用情况[19]。何安平、徐曼菲采用来自不同国家的同类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研究小品词在各类语料库中的分布规律及其语篇和语用功能[20]。田苗分析了口语中的隐喻类型及功能,发现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介词是口语中主要的词汇隐喻[21]。王丽、王同顺则大规模探讨了中国学习者习得语用标记语的总体情况[22]。
3.口语测试及评估研究
口语测试及评估研究位居第三(59篇)。杨惠中分析了口试的性质,强调测试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口语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并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考试操作过程中要考虑话题、输入和输出等[23]。邹申讨论了直接口试与间接口试在信度与效度方面的优劣[24]。吕长竑等通过表面效度、并存效度和结构效度的分析,提出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高效组合形式[25]。戴朝辉分析了信度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成绩相关性、效度、评分维度及施测维度等要素分析了传统面试型口试与计算机口试的相关性[26]。楼荷英分析了配对(组)口试的信度与效度[27]。
文秋芳根据1995—2000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总结了学生在口试中存在的问题[28],之后研究了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可行性,解决了口试的内容和形式、评分标准和步骤等问题[29]。文秋芳等完成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体系的试点研究,从八级考试的题型难易程度、评分的分项指标及其标准、评分细则和评分步骤等方面,初步确定了八级口试的形式和内容,建立了全国专业八级口试体系[30]。张文忠、张姮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更加客观、准确地考察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1]。
4.影响英语口语能力因素
研究者还就影响英语口语能力因素进行了探讨(24篇)。原萍、郭粉绒对英语语块的运用与口语流利性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研究,提出语块的运用能提高语速、减少停顿,但与语言复杂性没有相关性[32]。刘忠政提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受程度、学习的语言环境以及母语的认知方式等对英语口语的水平有影响[33]。从自我层面来说,自我概念、课堂焦虑感的心理因素也会对英语口语水平产生影响,吴瑾和王同顺研究则表明一般自我概念和学业自我概念与英语口语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34]。张东昌等采用面试、口试、问卷等方法,研究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的因素,发现说英语的“机会”与“环境”是最突出的因素,“动机”“目标文化的了解”次之[35]。此外,性格因素、输入和输出以及交际策略等因素对英语口语水平也有影响。
我国学者对口语语料库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料库对英语口语测试的作用、口语语料库的建立、话语标记与语料库的建设、录写系统的赋码原则以及自动词性赋码信度的研究上[36-38]。尽管如此,语料库特别是口语语料库在我国的发展仍相对缓慢。
综上所述,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55年中,我国英语口语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对国外理论从引进、阐释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国外理论进行了丰富发展,对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中,结合中国英语口语学习及口语教学现状,探索了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并不断改变口语教学观念,促进了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根据我国社会及教学的发展,逐步确立和完善了英语口语测试及评估体系,为口语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客观评估学生口语水平及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第四,运用语料库、问卷等工具,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以及口语学习的特点,对英语口语教学发展及口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五,对口语语料库的研究从单纯的引进到对各种口语语料库建设的探讨,为中国英语口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尽管我国研究者在英语口语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内容涉及了口语的方方面面,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关于英语口语学习因素方面,学者们做的研究比较多,但学习观念跟口语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探索比较少。学习观念和口语使用策略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语言水平的提高,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受语言水平和观念的影响,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是否会发生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会发生影响,能否利用教学手段来影响学习者选择更加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值得未来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思维作为一个隐性的动态过程,一直是口语研究的薄弱环节。众所周知,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者语言的进步。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早有涉及,那么中国学习者的口语输入和输出特点与模式是什么?是图片式的,还是从中英文之间互相翻译式的?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语言的进步?能否通过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者接受更好的思维模式等等,值得研究者关注。
第三,研究角度需要丰富。目前国内针对英语口语学习者角度的口语学习主要集中在口语表达和影响口语表达的因素方面,关于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对学习者所采用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方面,建议研究者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第四,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关于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但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这些方法的研究较少,建议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采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手段探索或者验证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应用。
第五,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口语测试是检验英语口语学习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前我国关于口语测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有关口语测试及评估体系的交际性层面,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促进学习者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六,研究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当前我国口语语料库相对比较匮乏,质量不高,时效性差,未来研究者应关注口语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研究。除此之外,探索如何有效促进口语语料库形成及改善机制也值得探讨。
可以预见,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口语研究理论、口语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相信我国口语研究会取得更多成就,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口语研究理论和口语实践。
[1]Leather J.Second language speech research:An introduction[J].Language Learning,1999(1):1-56.
[2]高一虹,李莉春,吕珺.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3]蒋华夫.语言实验室的口语教学技巧[J].外语电化教学,1989(4):26-27.
[4]文秋芳,吴学顺.评价语言实验室内的口语教学[J].外语界,1998(1):31-34.
[5]彭青龙.3D外语口语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24-26.
[6]刘玉瑶.微格教学系统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2(2):10-14.
[7]杨文秀.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33-35.
[8]汤闻励.动机因素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5(2):65-68.
[9]庄欣.课堂英语口语纠错反馈机制研究[J].外语教学,2012(2):48-52.
[10]田朝霞.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调核位置与信息焦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60-64.
[11]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0(3):274-282.
[12]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J].现代外语,2001(4):342-351.
[13]曹红晖,孙琳.学习者话语中语言修复及倾向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0(2):84-88.
[14]马冬梅,刘健刚.英语专业研究生口语非流利重复特征研究[J].现代外语,2013(4):411-418.
[15]陈桦.中国学生朗读口语中的英语调型特点研究[J].现代外语,2006(4):418-425.
[16]杨军.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语调短语划分不当[J].现代外语,2006(4):409-417.
[17]潘琪.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相关性及其纵向变化规律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3(4):100-106.
[18]许家金,许宗瑞.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话语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37-443.
[19]文秋芳.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词汇进步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3-8.
[20]何安平,徐曼菲.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 Words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46-452.
[21]田苗.英语口语隐喻类型和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11(2):68-71.
[22]王丽,王同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标记语习得研究——一项基于SECCL和BNC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08(3):291-300.
[23]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J].外语界,1999(3):48-57.
[24]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3):74-78.
[25]吕长竑,宋冰,王焰,等.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6(3):72-80.
[26]戴朝晖.计算机口语考试信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2):45-50.
[27]楼荷英.国内外英语配对(组)口试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现状、方法、问题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11(3):16-21.
[28]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4-28.
[29]文秋芳,吴克明,王文宇,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J].外语界,2002(4):67-73.
[30]文秋芳,王文宇,周丹丹,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体系的研究与实施[J].外语界,2005(5):53-58.
[31]张文忠,张姮.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33-439.
[32]原萍,郭粉绒.语块与二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界,2010(1):54-62.
[33]刘忠政.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因素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26-28.
[34]吴瑾,王同顺.自我概念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3):40-45.
[35]张东昌,杨亚军,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外语界,2004(1):15-20.
[36]孔文,邹申.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4):47-51.
[37]李佐文,侯晓舟.话语标记语语料库的建设与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7(2):13-16.
[38]王莉,梁茂成.学习者口语语料自动词性赋码的信度研究[J].外语教学,2007(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