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成
当今世界的整体环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信息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由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特别强调,致使文化自信的研究悄然兴起,文化自信成为了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门焦点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们就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自信的功能、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的培养、历史人物的中国文化自信介绍、大学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文化自信的概念
何谓文化自信?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界定。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廖小琴从主体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三个维度来定义文化自信。她提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满足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是文化主体自我认同的标志,也是文化主体从文化角度拓展自我的心理诉求”[2]。熊晓梅则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落脚点的角度来阐释文化自信,她指出,“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能够站在在世界文明视域下,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3]。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真挚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扬弃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
2.文化自信的功能
很多学者从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和文化大繁荣的角度来加以阐述。仲呈祥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文化自信的功能,他认为,“文化自信是真正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前提,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全面自信”[4]。靳凤林则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阐述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功效,他提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5]。而在刘芳看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6]。可以得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保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思想基础。
3.文化自信的核心
对于文化自信的核心与灵魂,很多学者是从伦理精神自信、价值自信和理论自信三个角度来加以阐述的。王泽应提出,“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内在地来源于伦理精神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支撑”[7]。李辽宁则从实现社会认同目标的视角,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价值自信。他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价值自信”[8]。如果从文化自信内含传承、开放和超越的视角来阐释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9]。概括地说,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关键,价值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4.文化自信的培养
国内学者们列举了多种途径和措施对其进行了论述。杜振吉先生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法,他把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二要以包容的态度和开放的胸怀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三要既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又要注重文化的创新”[10]。正如廖小琴所说,“培养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统领,增强自我价值的肯定;要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要包容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鉴别能力,提升主体精神文化价值”[11]。阳国亮则从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维度出发,把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凝练为三个方面,“要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上,从文化发展规律的考量上,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2]。由此可见,应该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及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探索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要遵循文化认知、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顺序及规律培养文化自信。
5.历史人物的中国文化自信介绍
国内的学者们主要介绍了近代仁人志士的中国文化自信情结和表现。张艳国用特定历史环境论的理论阐述了张之洞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自信论,他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张之洞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高度的自信。张之洞在面临中西文化冲突困境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自信,努力寻找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以达到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的目的”[13]。肖平则通过分析毛泽东的文化态度,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他指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深深地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14]。葛彬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系统解读,概括地论述了邓小平语言的文化自信,他提出,“邓小平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学的意义,这也就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5]。可见,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自豪,他们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进入新境界。
6.大学的文化自信
学者们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球化视角和办学治校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的文化自信的。李春林提出,“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要体现为育人为本,要落实在多出优秀的文化成果上”[16]。张杰把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具体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弘扬大学精神基础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通过完善大学科研制度来建设文化传承的大学校园”[17]。谢和平院士则从办学治校的视角对大学文化自信的着力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把传承、宣传中华文化作为大学的使命;二是要把借鉴、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作为大学的职能;三是要把引领社会文化方向作为大学的追求”[18]。可以看出,他们一致认为,大学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集中体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大学文化自信要有着眼点和着力点,通过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国外学者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研究“文化自信”,但却做了很多与“文化自信”有联系的外围性、前期性工作,主要包括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群族认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等等的摸索和探究。这些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自信有内在的关联,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研究基础。
1.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
国外文化认同研究的代表人物 Geertz 认为,“一个人出生的社区、语言群体以及当地的社会习俗,这些与生俱在的共同文化构成其文化认同的前提”[19]。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危机的结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在后冷战后的世界中,各国人民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区别,而在于文化的区别,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会导致文化冲突”[20]。
2.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
群族认同的代表人物 Verkuy对文化认同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内在本质,所以文化认同就等同于族群认同;另一种则是将文化认同视为族群认同的要素,也就是族群成员对其族群文化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接受与认可的情感与态度”[21]。美国学者乔纳森·弗里德曼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重新塑造自己民族的认同。他认为,“中心化世界体系的衰落与文化认同的增长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关系”[22]。
3.关于文化反思的研究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明,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引起冲突,所以应该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内共存,他还特别强调要对美国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美国已处于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头,如果不大力发扬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美国就面临分化、衰落的危险”[23]。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包藏了它自身的祸根,它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上的迟钝,引起很多领域的隔绝,致使人们在复杂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对全局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24]。
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自信多维度的分析和多视角的探讨,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自信提供了不同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但综观国内学界研究现状,与文化自觉研究相比,文化自信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为了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评价文化自信,为了进一步发掘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当前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特质、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的灵魂、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国历史人物文化自信等方面,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首先,不同学者对文化自信核心概念的表述各异,对其科学内涵的界定观点不甚统一,直接影响到文化自信基础研究的科学性。而且,现有文化自信基础研究呈现点状特征,相关研究散见于不同视角的论文且浅尝辄止,尚无学者以论著形式就文化自信科学内涵、本质灵魂、培养塑造、功能价值等基础性问题作深入而全面系统地阐述。其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则关注较少。尽管大学生被视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引领者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行者,但研究文化自信绝不能忽视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因此,需要思考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如何,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有哪些?等等。此外,关于高校教师的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文化自信研究背景、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探讨还较为欠缺。
2.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研究者们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而缺少对文化自信的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尤其缺少比较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方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首先,缺少对别国文化自信研究的分析探讨。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虽然国体与政体不同,文化自信的内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在微观策略、具体经验层面上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文化自信的研究为我所用。其次,缺乏对大学生和其他群体文化自信的比较研究。大学生群体在心理认知、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与社会其他群体均存在较大区别,其文化自信的内容、目标、路径、策略必然具有特殊性,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避免文化自信泛化而导致形式化。再次,缺少大对大学生不同群体文化自信的比较研究。虽然也有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等群体的文化自信研究,但这些研究乏对群体文化自信特性的分析和提炼。
3.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对文化自信的研究视角是一种局部的、个别的视角,而缺乏一种全局的、整体的视角。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文化哲学或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自信的内涵、本质、功效及塑造等系列观点,而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视域的单一化、研究成果的浅表化。首先,学者们通常只注重文化自信对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忽略了文化自信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文化自信问题涉及到个人、文化及社会,只有从这三者的关系出发,才能深入完整地把握文化自信的问题。其次,研究者通过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哲学等视角来研究文化自信的人本内涵、实践生成、历史发展等深层问题较少,而通过文化哲学或伦理学的视角阐述文化自信的现实状态和社会作用等外在表层问题则数见不鲜。此外,学者们运用复杂系统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体系、现代化发展等视角来研究文化自信问题还较为欠缺。
[1] 云杉.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 廖小琴. 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 齐鲁学刊,2012(2):79-82.
[3] 熊晓梅. 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 (18):27-28.
[4] 仲呈祥. 文化自信的力量[J].求是杂志,2011(7):48-49.
[5] 靳凤林. 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J].道德与文明,2011(5):22-24.
[6] 刘芳.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理论学刊,2012(1):7-10.
[7] 王泽应. 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 道德与文明,2011(5):16-21.
[8] 李辽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2):3-6.
[9] 王南堤,侯振武.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13-17.
[10] 杜振吉.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 道德与文明,2011(4):18-23..
[11] 廖小琴. 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 齐鲁学刊,2012(2):79-82.
[12] 阳国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77-180.
[13] 张艳国.简析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J].江汉论坛,2010(1):81-90.
[14] 肖平. 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6):14-16.
[15] 葛彬.论邓小平语言的文化自信[J].长江论坛,2004(5):50-53.
[16] 李春林. 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着眼点[N]. 光明日报,2011-11-23(16).
[17] 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47-49.
[18] 谢和平. 大学引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N]. 光明日报,2011-11-23(16).
[19] 姚诚.认同自我,尊重他人[J].台北:国小乡土教材教法论文研讨会论文集,1996:94-97.
[20]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15.
[21] VERKUY.Ethnic group preferenc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Netherland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132(6):741-750.
[22]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 郭建如,译. 北京:商务图书馆,2003:306.
[23] (美)塞缪尔•亨廷顿.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19.
[24] (法)埃德加•莫兰. 超越全球化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