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曾建霜,鞠梅
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
杨晓玲,曾建霜1,鞠梅
(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1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泸州646000)
目的:分析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广泛查阅文献,对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点环节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核心能力、临床实践培养、临床考核评价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院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不太明确,专业方向尚未统一,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核心能力要求不太明显,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临床考评体系不太完善。结论:建议今后招生专业设置临床方向要细化,培养过程要突出临床实践,考核内容着重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护理硕士研究生曰专业学位曰培养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职业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规格和高层次特点[1]。为进一步与国际护理接轨,加快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国于2010年新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nursing specialist,MNS),逐步将护理硕士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方向转变,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要求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可见,我国护理学科发展愈发重视高级专科护理人才培养,MNS的培养逐渐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原动力,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MNS起步相对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基础上,对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MNS教育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近年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规模逐渐壮大,通过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以“专业学位+护理(代码为1054)”搜索硕士专业招生目录,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30所院校招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中“985”、“211”院校11所,“211”院校6所,其他院校13所;综合性院校15所,医学院校14所(军队类院校三所),每所院校招生人数均较少,最多不超过30人[2]。
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有很强的方向性[3]。国务院学位办试行规定的MNS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较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4]。2010年我国MNS正式设置,但国家所提出的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于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做明确要求。通过文献检索,各校常在国家要求总体层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各校培养目标,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也没有界定。其实,随着现代医学分科的逐渐细化及临床医护人员日益专业化,这对以往的护理通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需细化及专业化,具体应根据相应的专科方向制定出具有本专科特色,符合本专科临床实践特点的培养目标。
1.2 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对于培养哪个领域的护理人才具有导向作用。研招网检索结果显示,目前我国MNS培养方向尚未统一,大体匹配目前三甲医院科室设置,包括内外科、妇儿、老年、肿瘤、危重症等方向,并有逐步细化(如心外科病人围术期护理、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口腔肿瘤专科护理等)趋势;但有不少院校不分研究方向,笼统地为“临床护理方向”;也有些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提出了较新的培养方向为“护理临床技能训练与研究”。护理教育发展最完善的美国,其MNS的方向设置改变了传统的内外科护理(或成人护理)、妇儿科护理等设置,更注重高级临床护理的专业设置,如开业护士、临床护理专家、认定的护士助产士、认定的注册麻醉护士和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6]。随着专科化护理的临床改革的深入,美国的上述模式可能会是我国未来MNS专业设置的趋势。
1.3 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国务院学位办指出MNS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4]。文献检索显示我国现阶段对于MNS的课程设置缺少统一标准,还不够完善。刘蕾[7]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MNS课程设置多参照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着重于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而对护理专业特色重视不足。国内各大高校已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体系,如第三军医大学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案值得借鉴,该方案将MNS教育课程设置为平台、板块、模块相结合的形式,搭建必修课、选修课两个平台;设置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板块;其中专业拓展课程板块包括方法课程、临床进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育课程、管理课程五个模块[8]。
1.4 核心能力
MNS研究生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将来不同专科方向的临床工作和临床护理专家的重要职责。曹梅娟等[9]指出核心能力是使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变化,顺利进行护理活动,同时当护理工作任务和环境发生变化时,具备这一能力的护理人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对MNS核心能力尚未有统一标准,刘东玲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指出MNS研究生核心能力应为临床实践能力、教育咨询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专业发展能力[10];谭静运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专家访谈、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MNS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研究,按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序为:临床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教育能力、护理管理能力[8];张文文的研究认为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具备的能力为临床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团结合作能力[11]。
1.5 临床实践方案
有学者指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护理学科理论家和实践家,拥有丰富专科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是临床护理专家的工作前提[12]。护理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院校的临床实践模式无论是实践时间、内容形式还是轮转科室都存在较大差异,对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方案没有定性标准。宁宁等[13]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采用自学辅导、精讲点拨教学、参与项目管理等临床带教方法,着重从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综合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管理能力进行培养;熊琼等认为,要区分科研型和临床型的临床实践模式,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重点是培养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并能够掌握科室的护理工作且能参加护理各班次[14];青岛大学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临床实践目的、临床实践基地、临床实践科室、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形式、临床实践时间、临床指导老师和临床实践考核等比较齐全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体系[15]。
1.6 临床考核评价
考核在MNS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又是激励护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张璐等[16]对8省8所高等院校的MNS研究生调查显示,护士生认为目前临床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过于死板。胡翠环等[17]指出我国MNS临床实践考核标准存在实用性不理想的问题,各校在考核内容、形式、人选及考分标准等具体内容在相应专科方向中如何确定、实施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MNS培养才起步,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实践能力评价还沿用出科考试、临床带教老师个人评语为主的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护理特色的专业型护理研究生的评价指标体系。陈媛[18]在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MNS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包含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及思想道德素质6项考评内容。可见,临床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综合上述观点,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应科学、规范,具备可操作性,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全面整体的考察护生的临床能力及素质。
2.1 专业设置临床化,临床方向专科专病化,中医护理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院校设置最多的专业学位方向是临床护理,这有临床化的导向,但过于笼统。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在某一专科领域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细化招生方向,将临床护理分为具体的专科专病方向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应精心储备师资力量、完善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并根据自身和其教学医院的专科特长,尽快建立特色专业方向,培养临床化、专科专病护理化的高级专科型护理人才。此外,国家正逐渐重视中医护理的发展,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促进我国特色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19]。然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教育,开展中医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对中医护理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起到强有力推动作用,促进学科发展。研招网检索结果显示,在专业学位方向的设置中,目前没有一所院校涉及中医护理,这可能与招收专业学位的院校尚未有中医院校有关。但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护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作用,在今后,中医院校应努力结合院校特色开展中医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临床护理高级实践人才,完善MNS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2.2 培养过程要突出临床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专科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其中临床实践能力是首要核心能力[20],因此培养过程中要规范临床实践体系,科学设计临床实践内容。应逐步改变传统护理实习为始终以及每个科室实习时间均衡分配的轮转模式,建议适当加入临床医疗科室实习、延长专科领域实习,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培训(如伤口、造口、血液透析、肿瘤等)、规范化护士培训、护师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综合培养模式,为培养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充足的理论及实践基础;护理实习、医疗实习及各科室轮转的时间分配、次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论证,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11];此外,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的主要生源,而这部分学生缺乏临床经验,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及研究方向适当延长临床实践时间,最大化地使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帮助更好地达到专科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21]。
2.3 考核内容着重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为使培养出来的MNS研究生符合我国临床护理专业化的要求和趋势,必须通过临床考核来确保培养质量。建议采取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即中期考核可安排在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具体形式可采用案例式临床专科护理、专科护理查房、查体、临床实践操作考试、读书报告及患者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考核内容应侧重于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临床专科护理能力、临床护理教学、护理管理能力、临床研究能力等;毕业考核可采用整体护理基础上的专科护理技能操作考试加毕业论文的模式。李娜[22]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应侧重于护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可在具体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理论及知识解决具体临床护理难题,论文形式可包括研究报告、病例分析和系统评价等。
2.4 重视和支持护理学科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护理学一直从属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限制了其发展,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护理学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后,颁布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临床医疗卫生机构要更新观念,摈弃护理从属于医疗的观点,加强对护理研究生的重视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合理高效地分层使用,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视高学历护理人才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此外,有调查研究显示[16],临床护理方向的临床型护理硕士生中,接近62%的人选择了教育工作者和护理管理者,分别为38.10%和23.81%。这提示我们应注重护生临床实践期间护理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引导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及专科型的护理专门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临床,避免人才的流失。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我国护理专业化进程中的生力军,其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各高校应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重点强化护生临床专科护理实践能力及用科研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的意识,着重于从事具体临床实践,能够解决临床上较为复杂的护理问题,成为专科领域的护理专家,以此促进我国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和发展,与国际护理接轨。
1.陈静,李秋芳,张振香,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需求与能力期望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64-66.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专业目录查询[EB/OL]. http://yz.chsi.com.cn/zsml/zyfx_search.jsp,2013,02,23.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0-61.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 92739.html,2013,02,25.
5.徐娟,商临萍,王斌全,等.构建与CNS接轨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9,(4): 1103-1105.
6.侯晓静,Sheila A.Ryan.美国硕士学位护理教育标准及其对中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2):317-319.
7.刘蕾.应用Delphi法对中国护理硕士研究生能力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谭静.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
9.曹梅娟,姜安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型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09,(06):536-538.
10.刘东玲,杨培常.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4:2245-2247.
11.张文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D].青岛大学,2012.
12.娄方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思路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90-91.
13.宁宁,李继平,毛世芳,等.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J].华西医学,2006,4:840.
14.熊琼,郭巧红,任小红.从培养方式上探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0,4:72-74.
15.刘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构建[D].青岛大学,2012.
16.张璐,孙建萍,宋丹,等.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4:114-115.
17.胡翠环,袁瑜,颜巧元,等.我国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 3573-3575.
18.陈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19.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mohyzs/s3593/201201/53897.shtml,2014-02-16.
20.姜安丽,王建荣,朱京慈,等.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9:1-4.
21.张慧,牟绍玉.我国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探讨[J].激光杂志,2011,5:94-95.
22.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2014-09-18收稿)
Status quo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of nursing
Yang Xiaoling,Zeng Jianshuang1,Ju Mei
School of Nursing,Luzhou Medical College;1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 Aff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s 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educ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nursing in China. Methods:The papers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educ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degree of nursing were investigated.The aims,direction,curriculum setting,core ability,clinical practice,and clinical evalu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Results: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post graduate educ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of nursing,mostly,indeterminacy of cultivation goals、non-standardization of curriculum,poor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imperfection of clinical skills examination system.Conclusion:The set-up of nursing speciatty in should focus on more detailed clinical dir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emphasis ofclinical nursing ability.
Nursing postgraduates;Professionaldegree;Status quo
R471
A
10.3969/j.issn.1000-2669.2015.03.027
杨晓玲(1987-),女,助教。E-mail:yxls103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