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试论语言与文化适宜的民族地区特色幼儿教育课程开发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张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幼儿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睦、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力发展民族幼儿教育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课程建设存在的误区,文章从语言与文化适宜性的角度,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如何开发民族幼儿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民族幼教课程体系提出建议。
语言与文化适宜;民族幼儿教育课程;西藏自治区
在现代社会,幼儿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睦、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幼儿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重视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我国近些年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其中,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解放前,幼儿教育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幼儿教育从无到有,逐步有了发展,但早期只有拉萨、日喀则开办幼儿园,且多是汉族儿童入园。1980年以后至今,幼儿教育事业开始迅速发展。据相关统计资料,1989年全区共开办幼儿园128所,在园幼儿4150人[1]。到2013年,全区共有幼儿园613所,在园幼儿7.3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52%。西藏自治区提出到2020年使自治区幼儿入园率达到60%,并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为学前适龄儿童和家长提供就近方便、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2]。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背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城市幼教的机构和制度虽健全规范,但其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教学活动多以国内主流文化为中心,脱离了民族地区独特文化环境的实际,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近些年在西藏农牧区新办的幼儿园(学前班)一般附设在小学里,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加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限制,普遍存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小学化”现象,既不开设专门的幼儿课程,又缺乏专业的幼儿师资,现有课程内容滞后、规范性差、趣味性不足。同拉萨等城市内发展成熟的幼儿园相比,农牧区大量新建的幼儿园,因办园经验缺乏,课程教育灵活性不足,很难满足孩子们好奇、好玩、好问、好动的天性,很难达到国家对幼儿园的相关要求。
当前,在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民族幼教课程体系,使幼儿教育从保证数量转向质量优先是需要我们迫切考虑的重要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地域风貌和民族历史文化。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就有藏、回、门巴、珞巴、纳西等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的风俗、语言、生活习惯均存在着差异。西藏自治区所辖不同地区之间又有着地域文化差异和城乡差异。这些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等因素交织出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同时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有鉴于此,民族幼儿教育同时应该兼具两种价值取向。其一,要有一般意义上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性为根本目的;其二,应具有独特的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要为培养继承与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在其幼儿期进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培养,让其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养成本民族的精神风格。另一方面,需要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主流的价值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儿童,以培养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遵循的是上述民族教育第二个层面的取向,课程大纲和活动设计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能很好地适应民族地区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脱离了自身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长此以往,不仅有可能导致民族地区儿童与自身文化的疏离状态,也将影响其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发展语言与文化适宜的幼儿教育是纠正长久以来民族幼教实践中主流文化过于强大的有效途径,是民族地区幼教质量和有效性的保障。语言和文化适宜的幼儿教育意指为儿童提供适应其语言基础和文化结构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在其熟悉的语言和文化生活环境中才能较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既习得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学习主流文化和普适性程度较高的知识,通过国民教育融入主流社会,达致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及对多元事物的理解和包容。
语言与文化适宜的民族幼儿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教育的规划和布局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地域特点,参照其他民族地区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如拉萨、日喀则等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和农区,应加大幼儿园建设与分布的密度,方便家长就近送幼儿入园。针对那曲和阿里等人口分布极为分散的地区,应保证在乡一级建设中心幼儿园,同时建立完善的校车接送制度,既保证幼儿园的设施和水平,也能方便幼儿安全有序地入园。
(二)教育内容方面
引进国外成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形成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价值的教育内容体系,使幼儿教育内容与当地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相适应,开发乡土教材、园本课程,探索多样化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多元文化教育是为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3],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首先兴起的,我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也可以吸收借鉴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
(三)幼教师资的培养
在民族地区,应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双语幼儿教师。这些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文化、语言、天性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差异性;在组织活动时,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课程内容和素材。国家和政府要建立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积极为民族地区幼教师资提供赴东部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保障民族幼教师资的培养。积极利用对口援藏的机会,形成内地与民族地区幼教师资的双向流动机制,提高民族地区幼教师资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四)资源保障方面
增加经费投入,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儿童的教材、读本、玩教具、音乐光盘、儿歌游戏集等多种教学用具与资料。提高教学用具的可利用性和趣味性,保障教学用具和资料及时足量地发放到各地幼儿园内。形成幼儿教学用具资料的反馈机制,根据教师和儿童的要求及时进行改进提高。
从课程开发策略的角度来看,发展语言与文化适宜的民族幼儿教育需要做到: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家庭、教师的基本语言和文化环境有针对性的提供必需的、多样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采用适宜的语言和文化形式,通过组织幼儿游戏来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效果。具体而言,应以民族语言和文化为依托,融入儿童生活所处的地域和家庭经验,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儿童已有的经验,关注民族地区文化内涵;在课程内容上,应反映儿童生长其中的文化、地理、历史常识。
(一)可供开发的课程文化资源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作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1.物质文化课程资源
一般而言,物质文化资源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幼儿园课程开发来说,如藏族可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藏族服装、传统服饰(如藏袍、邦典、牛皮靴、毡帽;不同地区的服饰特色如林芝地区的“古秀”[4])、藏饰(如耳环、珠冠、蜜蜡珠)、藏族民间艺术(萨迦格言、弦子、锅庄舞、唐卡绘制等)、藏族食品(如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范围。
2.非物质文化课程资源
(1)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传递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依托语言,大量的民族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才得以存在。以西藏为例,许多口耳相传的故事、民间文学、儿歌等,如《跳皮筋歌》、《拍手歌》、《请太阳歌》、《青稞种子的来历》、《青稞歌》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作为双语教育的载体。
(2)民俗。藏族民间游戏如“找牛犊”、“捡石子儿”、“抓羊骨头”、石头游戏等可以在幼儿园普遍推广;此外,藏族民间歌舞堆谐、囊玛、果谐;藏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按照幼儿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到教育当中。
(3)节庆文化。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1951年曾提出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其中就指出课程的民族性:即要求课程应该是民族的,而不是欧美的,课程应该是儿童的,而不是成人的。我国新一轮幼教改革也强调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西藏有着丰富的节庆文化,人们一年四季的生活基本上是以节日为主旋律进行的。西藏的民间节日与农牧生产、时令节气相关。如雪顿节、望果节[5]、牧区的赛马会等,都是群众汇聚林地草原,庆祝丰收、体育竞技的日子。如果将这些节日文化纳入幼儿园课程之中,其传承的不仅是藏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对民族生存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幼儿继承老一辈乐观、勇敢的性格、文化修养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开发策略
1.创设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将上述民族语言服饰、饮食习俗、节日文化等最具民族特色的内容创设为主题活动,如开设“美丽的邦典”、“我爱锅庄舞”、“青稞熟了”等主题活动,不仅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够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从而在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尊的同时,进一步养成了解和认识祖国多元文化的视野,形成文化尊重的价值观。幼儿园也可据此构建一套多元文化园本课程体系。特别是从小生长在藏族地区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幼儿,也需要从小接触和了解藏族的传统语言文化,为将来形成理解包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2.融入日常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他强调让儿童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实现经验的增长。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只有将教育因素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文化适切的民族幼儿教育。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和工具,借助游戏,儿童才逐步理解其所生活的世界。按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幼儿园课程应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游戏之中,如在自由游戏时间,让儿童玩捡石子儿、抓羊骨头等传统游戏,让幼儿亲身经历、体验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逐渐理解民俗的意义和内涵,增进民族情感。
3.汲取社区资源
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幼儿教育更应开门办学。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例如可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泥塑、酥油花艺术、木刻木雕等,使幼儿在培养兴趣、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并初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意识。
4.开发乡土教材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北京大学的钱民辉教授提出,编写乡土教材时,强调文化传承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文化交融。在乡土教材中要考虑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有涉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内容。乡土教材应该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建立“多元一体化”的教育体系[6]。北京大学教授马戎认为,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当是在“中华民族”整体框架下叙述介绍本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编写乡土教材,可以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同时应该树立“整体的中华民族的乡土知识”的概念[7]。目前,有些地方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发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的乡土教材,反映了当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活特点,展示了湘西州的地方文化、饮食、语言、地方名人、历史、地域等内容,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就西藏自治区而言,目前还没有这样一本专门的幼儿教师可用的乡土教材。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创设语言与文化适宜的教材,为幼儿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和蓝本,也是西藏幼教后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幼儿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幼儿教育中的教材与课程设置又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以“百年树人”的长远眼光和高度的责任心来探讨和完善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发。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相比内地,发展更为滞后,语言文化的特殊性更强,需要国家与政府以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来加快发展,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来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1]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藏族教育史[M].云南、广东、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376.
[2]“沐浴在春风里的童年——我区学前教育发展迅速”[N].西藏日报,2013-11-06.
[3]王侠.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阐释[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4):11.
[4]根据藏语音译,是一种无袖套头的长坎肩,是林芝地区的传统服饰。林芝山民穿古秀多与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古秀防雨又防潮,在山野中可保护肢体不受损伤。
[5]望果节,是夏末秋初时举行的预祝丰收的活动。
[6]吴艳.乡土教材:乡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9-10-16.
[7]马戎.如何思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80.
[][]
Speci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Adaptability -Taking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Zhang Y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lates to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a country,so it is a major measure of China to develop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Aiming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Taking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example,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develop a scientific,ratio⁃nal and sustainable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of ethnic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adaptability.
language and cultural adaptability;pre-school education of ethnic regions;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4.025
G612
A
1005-5738(2015)04-162-004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10-12
张怡,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