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兵法》中的战略谋划思想*

2015-02-21 05:03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略目标战争

华 杰

(重庆工商大学 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67)

战略是伴随人类的冲突和战争出现的,人类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竞争中逐渐形成了战略。对于什么是战略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人认为“战略是针对全局较长时段的方针策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重要性、纲领性”[1];有人认为“战略就是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艺术与科学”,“战略是关系全局的指导方针,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战略的实现必须以一定的实力和资源为条件”[2]。中国古代典籍将战略称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对应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并陆续出现“全球战略”“大战略”“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新概念。[3]现在“战略”一词已经扩展沿用到各个领域,形成了“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等范畴。

古今中外各种学科流派中,兵家的兵法著作中战略思想最为丰富宏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类。兵权谋家就是重点研究军事战略的流派,我国古代兵权谋家的代表作《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史上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其间蕴含的战略思想具有集大成的内容和标志性高度。

一、《孙子兵法》中的战略至上理念

德国的战略学家、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经典名著《战争论》中提出,战争不仅仅是战争现象本身,不能站在战争自身的高度和角度研究战争,要站在高于战争的角度看待和研究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只是实现一个国家或者利益集团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文化目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而已。《孙子兵法》作为一本早于《战争论》近200年的古代兵书,作为一本研究战争的著作,开篇就站在高于战争的层面讨论从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国防战略和情报战略四个维度思考论述高于战争的战略问题,显示出战略至上的特点。

国家战略是战略层次中最高的战略,最早源于利德尔·哈特的《大战略》,哈特认为“大战略”的任务就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一切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正是由其基本政策即国家政策所决定的。美国学者后来在此基础上明确定义“国家战略”为:“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4]。《孙子兵法》面对“战争可实现什么目的”这样一个明显高于战争本身这个涉及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开篇就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理念,把战争放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绝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能否延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把实现战争目的的手段放在应该动用一切手段,力求“不战”而达成战争目的的战略格局中去谋划,表现出其具有高于同时代先贤哲人的国家战略谋划特点。

《孙子兵法》深刻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战争本身,战争一定是陷入战争的国家和利益主体间综合实力的比拼和消耗,故而战争中必须将经济问题放在高于战争本身的战略层面来谋划和思考,要力求“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因为战争中“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战争中要通过“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方可实现战争中“胜敌而益强”的经济战略,以避免出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和“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的窘境,使陷入战争的国家和利益集团陷于经济战略上的被动。

《孙子兵法》在《作战篇》中跳出战争本身,论述战争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战略思想:“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5]。《孙子兵法》总共只有六千多字,可是在涉及经济战略重要性时,它不惜笔墨反复论述,在《用间篇》中再次强调“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一旦用高于战争本身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来看待战争,《孙子兵法》就让我们明白了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破敌之国,也不是为了毁敌之师,更不是为了杀敌之军。因为破敌之国也好,毁敌之师也好,杀敌之军也好,都只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手段而已,换句话说,站在国家国防战略的高度来看,战争只是实现国防战略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段而已。所以《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和“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并且明确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些论述表明了《孙子兵法》很成熟的“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国防战略观。

现代国防战略提出,为了让国家利益、民族生存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处于安全境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信息情报战略层面明白“为何可战”,弄清“为何敢战”,实现“如何胜战”。《孙子兵法》将国家情报战略也提到了与它同时代的先贤大家远未企及的高度,认识到了战争不过是为了实现“安邦保民”这一国防战略的一种手段,情报信息是实现这一国防战略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和“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以及“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的论断,显示出其清晰的情报战略思想。

二、《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战略定位首先要解决好目标与行为间的关系,要实现目标清,方针明,行为有矩。《孙子兵法》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国家战略之下,确立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军事战略目标,并明确了“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和“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样的策略方针,以此指导军事行动就是奉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坚持“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并反复强调要严格地、一以贯之地按照这个标准来指导每次具体军事战役或军事行动,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坚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杜绝没有目标和方针,无原则规矩的、情绪化的“怒而兴师”或“愠而致战”行为。《孙子兵法》振聋发聩地提出,因为战略目标事关重大,一旦战略定位偏差,目标错误,行为失矩,就会造成严重的决策后果,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战略定位其次要解决好主体自身(组织或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确保主体(组织或个体)自身做的都是应该做,都是必须做的,都是可以做的。所以《孙子兵法》提出战略定位要系统考虑多方面要素和条件,提出战略定位的几个环境参考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并提出要敢于对这几个环境要素进行优化取舍“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要实事求是地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掌握、支配、调动的资源,明白“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的道理,先让自己在客观环境条件中处于优势,在敌我客观硬件条件竞争中处于“必胜”,然后再依据环境做出正确战略定位:“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6]并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作出正确战略战术部署“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避免出现战略战术定位错误造成的“小敌之坚,大敌之擒”这样的被动格局,以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战略定位第三要处理好预案与应变的关系,既要有预案,又不拘泥于预案,要因时因势,“践墨随敌”。再好的战略规划和行动预案都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实对未来的设想与应对方案,现实和未来总是未知而多变的,一切因循和拘泥于过去与现实的行为都可笑而充满危险!《孙子兵法》提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明白预案的精准充分,确实能提高战略定位的科学可行性,因为精准预案的价值在于“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在此基础上,《孙子兵法》进而提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再好的预案都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实事求是,应时而化,要“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才能确保战略定位不偏不僵,科学可控。

战略定位还要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既要解决现实而具体的近忧问题,又要有以未来为导向的前瞻性,未雨绸缪面对可能的远虑问题,做到远近结合,系统性优化战略格局。比如《孙子兵法》在人员甄选这个问题上提出,站在战略的层面选择团队成员,不仅要重视骨干成员的才和能,更要考核其是否与组织的战略价值观和目标保持一致,“合”则留,“不合”则汰,坚持“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通过直接的人员淘汰这种微观问题的处理,解决人员价值观分歧的中观矛盾,达成“令民与上同意”的团队成员“同道和合”之势,实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种对自己长期有利的宏观战略格局。因为战略定位涉及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未来就是昨天和今天的延续,今天是明天的原因,明天是今天的结果,现在的格局决定未来的结局。

三、《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实施方法

战略实施过程中主体(组织或个体)的素质和价值观念、组织的机构(人员)设置、文化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与分配、信息沟通与控制等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

再好的战略都离不开有效的实施,《孙子兵法》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实施原则与技巧。首先是“明道”,通过“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价值同构,让团队成员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什么是能够干的,什么是不能够干的有相同或相近的判断。避免团队由于没有共同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关键时候出现意见分歧甚至背叛行为。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实施其次要注重“择人”。因为“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再好的战略谋划都需要人员去落地实施,而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和团队骨干,会直接影响到团队成长发展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团队主要负责人的人格特征会严重影响团队的人格特征,《孙子兵法》提出要坚持用“智、信、仁、勇、严”五个指标来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和团队骨干。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实施第三是要“重法”。通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明确团队的部门设置和编制人数,清晰描述团队内各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和要求,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权力职责边界,用制度管人,实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形成“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的局面,获得团队内同仇敌忾,行止之间“正正之旗,堂堂之阵”的结果。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实施第四是要“任权”。战略实施过程中有人主要职责是决策和评估监督,有人主要职责是实践操作,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坚持用人不疑,坚持“将能而君不御”,避免出现“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的情况。同时《孙子兵法》提出要通过“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在“任权”过程中注重团队具体行为与团队战略目标间的匹配,一旦出现行为与战略目标间不匹配,就要通过“警示”“收权”“换人”等“屈诸侯者以害”的举措,确保战略实施过程中大系统和小系统的权力运行共向、平衡、稳定。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实施第五是要“并力”。孙子提出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明白“兵非益多也,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不能盲目贪多求大,不能平均投入人力物力,不要无谓地拉长战略实施战线,战略实施过程要“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努力实现资源整合,聚合实力和优势,抓住关键环节和时机,“并力一向,千里杀将”提高战略实施成功的概率。

四、《孙子兵法》中的战略评估原则

评估一般指明确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明确其价值,即显示其满足主体要求程度的过程。战略评估是指以战略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通过对影响并反映战略管理的各要素的总结和分析,判断战略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7]战略评估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正确性与科学度评估、战略目标与实力和资源的匹配度评估,以及战略实施手段和效果评估。有些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战略评估应包括战略分析评估、战略选择评估和战略绩效评估。因为战略评估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全局性、聚合性和未来指导性,它一定是对全局问题的总体评价,战略评估总是要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组织面临问题的性质、状况及其可能的变化得出总体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战略对策和措施提供认识依据。[8]《孙子兵法》站在系统优化的高度,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可简单概括为“全、省、巧、快、稳”。

《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第一是“全”。书中明确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胜不是战略目标和标准,要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各个方面都胜;要努力追求对方“国不破、军不溃、卒不杀”这种“全胜”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结果。

《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第二是“省”。书中提出“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胜敌而益强”就是既要实现战略目标的“胜”,还要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贯彻“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以最小成本实现战略目标。

《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第三是“巧”。兵法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实现战略目标,举重若轻,胜敌于无形。让旁人人知其胜而不知其所以胜。

《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第四是“快”。孙子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故兵贵胜,不贵久。”在孙子的战略目标实现和战略评估思想中,机会是成本,时间也是成本,在“巧而久”与“拙但速”中两相权衡,孙子认为“快胜久”,减少时间就是节约成本。

《孙子兵法》的战略评估原则与技巧第五是“稳”。孙子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所有的战略利益的争夺都是高风险的,要充分认识到这种风险,才能“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想要在战略利益争夺过程中降低风险、趋利避害,就要明白“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悬念地稳操胜券,实现战略目的。如孙子所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战略全局的行动和竞争,一次或者多次胜利都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靠侥幸和运气获得的胜利更是危险的。《孙子兵法》提出只打有把握之战,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要不断优化和增强自己的实力,蓄积力量,戒急用忍,等待时机,努力形成敌我双方实力对比“以镒称铢”,等时机成熟后才放手一搏,务求稳操胜券一击得手,一招制敌。

[1]彭光谦,姚有志,等.战略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少军.战略评估的理论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8):1.

[3]哈特.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4]王鼎杰.甲午复盘: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哈特.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6]吉天保.十一家注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邓小军,韩惠丽,邵建平.战略评估探析[J].现代管理学,2006(12):26.

[9]李梦汶,黄谦,蔡游飞.战略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8(2):21.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战略目标战争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孙子兵法》组歌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推行综合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目标与实践
战争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