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
张晓敏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公示语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译者应对公示语原语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方面进行适应性转换,并做出适应性选择,最后选择“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汉英公示语译文,它在目的语中的“存活度”高,被外国游客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就高。
生态翻译学;公示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公示语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翻译得当的公示语不仅能为外国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更是城市过硬的语言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体现。公示语的应用非常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中国公民等,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1]。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公示语翻译除了传达信息之外,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公示语翻译存在大量问题,不仅给外国友人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乃至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
目前,国内翻译界对于公示语的翻译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文本类型理论等为依托的,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公示语的翻译实践。生态翻译学作为全新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开辟了新的视角和途径。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过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最后提出翻译策略。
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探讨始于2001年。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中的“适应/选择”基本原理首次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2006年,在“适应/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他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之后不断地将其整合完善,至2009年该理论全面兴起。至今,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不断深入和拓展,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受到了广大翻译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2]。该理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和对等,它还涉及到更多的文化、交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P40)。生态翻译理论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它指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尽力适应原文或者原语所呈现出来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优化选择。翻译就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3](P120)。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译者中心”、“译者主导”[4](P220)。因此,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应在“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原则的主导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方面对翻译文本进行多维转换,最终从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三方面来衡量,选择“整合适应选择度”[4](P239)高的译文。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对于原文生态环境和译入语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使译文能够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根据“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能够“生存”和“长存”[4](P236)。
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原语和译入语的生态翻译环境的不同,深入了解两种不同语言在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对公示语在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的适用场合、所折射的文化理念和反馈出的交际意图情况等都了如指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原则的倡导下,尽量保持并转换原语的生态环境,即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最后,译者对翻译出来的作品通过“事后追惩”[4](P225)机制,保留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并使译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能够在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长存”。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一系列的翻译理念、指导原则、翻译方法以及评判标准,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阐释。因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索公示语的翻译策略,必定能打开新的思路,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关照下的方法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4](P234)生态翻译学理论所体现的具体翻译方法,就是实现原语和译入语间的“多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P235)翻译活动不仅仅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还应考虑所翻译的作品的语境效果如何,原语系统里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译入语系统里有无实现等问题。生态翻译学所提出的整体主义翻译观对城市公示语的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三维”转换下的城市公示语翻译
翻译活动涉及到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维度的转换,而这几个维度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保持翻译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转换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适应和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环境,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顺利有效地实现交际意图,在两种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1.译者在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认为,语言维的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5]。在翻译的过程中,作为原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中间环节,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译者首先应该适应两种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再做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进而产出合适的译文。
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汉、英两种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由于汉、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译者要在整体的生态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和恰当的语言形式。在国内,公示语翻译在语言维层面上的错误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拼写错误。例如,某银行将“个人金融”译为“Personal Fiancial”,“金融”一词应为“financial”;某西餐馆将“牛排”译为“Beaf Steak”,“牛肉”一词应为“beef”。其二,选词错误。例如,某地铁站的“车内走动,拉好扶手”译为“The Car Around,Hold The Handrail”,此处的“车”并非指“car,小汽车”,而是“train”。其三,逐字直译,词不达意。例如,某高校食堂门口的“洗手处”译为“Wash Hands Place”,某车站的“售票处”译为“Sell Ticket Room”等。此种望文生义的译法不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以上几种错误主要是因为译者的专业素养不够扎实造成的。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导者,对译文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译者在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5]。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翻译活动实质上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应注意到两种语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关注语言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所代表的文化涵义,避免引起误解和曲解。
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词语附加的文化涵义。例如,将“蓝色度假村”译为“The Blue Villa”、“绿色奥运”译为“Green Olympics”实为不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颜色所指的文化涵义是不同的。在汉语中,绿色代表“希望、活力、年轻”,蓝色代表“纯洁、平静”等。在英语中,绿色代表“新手、嫉妒”,蓝色代表“高贵、沮丧、色情”等。因此,翻译时应考虑到颜色词所代表的独特文化涵义,将“蓝色度假村”改译为“The Tranquility Villa”,将“绿色奥运”改译为“Environment-Friendly Olympics”。第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语言和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东方人注重感性思维,呈现螺旋式思维方式,因此,中国人的交流方式较为间接、婉转,在语言表达上先叙述;西方人思维偏抽象,注重理性思维,呈现直线式思维方式,因此,西方人的交流方式较为直接、开门见山。例如,某公园内草坪上的一块标识牌上写着“不要为了你的美丽伤了我”,译文为“Don’t Hurt Me For Your Beauty”。这样毫无任何语言错误的译法外国游客看了却不明所以。对国人来讲,显而易见,这个标识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踩踏草坪。因此,可利用英语国家现成的表达:“Keep off grass.”第三,社会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念和看法的差异。例如,在许多公共交通设施上有“老年人优先候车、优先上车”的标识,译为“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ff first”。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者由于年龄大,是智慧的化身、威望的代表,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忌讳说old这样的字眼,因为在西方人眼里,“老”通常是无用、不合乎潮流、会被社会淘汰的代名词。因此,西方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这跟中国人的观念完全不同。在英语中,表达“老”时,可用senior一词,该公示语译为“Senior Citizens First”即可。
3.译者在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文化涵义的传递之外,还应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在译入语中是否得到实现。
为了有效地实现交际意图,译者在适应两种不同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目标群体的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同的语言表达在目的语读者的心中形成的反应不同,应注意语言的表达习惯。根据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禁止类的公示语宜采取“正话反说”策略,这是因为在英语国家,强制命令式的表达语气太过生硬,不受欢迎。例如,应将“无烟区”译为“Smoking Free Area”,而不是“Non-smoking Area”;将“游客止步”译为“Staff Only”,而不是“Tourists are stopped”。第二,与外国游客关系不大的公示语,可以不译。有很多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公示语,目标受众通常是中国人,例如“军车免费”、“提倡晚婚晚育”等。还有某些公示语是针对国人陋习的,翻译出来会影响国人形象,例如“请勿随地大小便”、“禁止赌博”等。还有诸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等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公示语也可以不译。
汉、英语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在多维度转换和适应性选择原则的倡导下,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尽量保持原文生态环境与译文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通过译者的努力和译文的功能实现“译有所为”。
(一)当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重合时——直译
物质社会的共同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性,汉、英语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人类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某些共性使得这两种语言具有相通性和相融性。在公示语翻译中,当该公示语无论是语言维、文化维还是交际维都与译入语的生态翻译环境相似或者重合的时候,原语生态与译入语生态的差异度最小,其可译性最大。对译者来说,只要在翻译过程中,维持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环境的一致性即可,因此可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二)当语言维缺失,文化维和交际维重合时——借译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性质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转换信息时,三维不能兼顾,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译者此时应该把重点放到传递文化内涵和交际的层面。在一些标识语的处理上,如果语言维缺失,译者就应该更加关注原语系统中的文化形式和内涵是否传递给了读者,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中是否得到实现。总之,如果在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语言表述,而该公示语与其在原语生态系统中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不谋而合时,译者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翻译策略即可。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平衡和和谐,做到信息交流的畅通。
(三)当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都缺失时——零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活动涉及到将原语的文本从原语的文本生态系统,即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等,移植到译入语的文本生态系统之中去。两种语言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度越大,其可译性就越小。
“零翻译”的概念最早是由杜争鸣教授于2000年提出的。他将“零翻译”定义为不译。中西方社会由于语言、文化、习俗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某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翻译就成了摆在译者面前的难题。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然而,有时语言的微妙之处和一些固有的文化涵义是无法传递的。此处所说的零翻译,并不是不可译,而是没必要译。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必须考虑译文所针对的受众和他们的反应。脱离对象的译文是没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语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述,而且受众主要是国内游客,此类公示语可以不译。总之,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当两种语言的三维均缺失时,零翻译不失为一种妥善的处理办法。
罗森纳·沃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6](P6)。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对英、汉两种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对原语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方面进行转换,尽力保持原语和译入语生态环境的一致。但同时,译者还应尽量保证转换过来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能够在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长存”。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判断译品能否生存和长存的标准,是看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
那么,在城市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汉语和英语的生态环境的一致,尽力做到三维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汉英公示语翻译,它在目的语中的“存活度”高,被外国游客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就高,就能做到生存和长存。城市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体现译者的个人素养,也是城市和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和熟悉中西方社会公示语的使用和知识,对两个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有深刻的认知,以保证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6]Warren,R.The Art of Translation:Voices from the Field[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2014-12-01
张晓敏(1981-),女,陕西凤翔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语言学研究。
H315.9
A
1673-1395 (2015)03-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