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21 02:49邹俊张芳
关键词:公共政策教学法政策

邹俊,张芳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公共政策学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政策科学发展与政治学密切相关,而且我国最早从事政策科学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学者也大都是从政治学科转化而来,因而导致公共政策学的教学方法与政治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如出一辙。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方法弊端凸显,学生对于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以提高。本文在分析公共政策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法,探讨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一、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特点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这些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也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特点。

(一)交叉性

公共政策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历史等众多学科,尤其在涉及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章节的教学中,学科的交叉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另外,政策问题本身具有交叉性特点,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套也往往导致现实中公共政策的交叉性特点明显。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学科的交叉和政策问题的交叉是一大难点。

(二)综合性

伴随公共政策的交叉性特点,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也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一项公共政策从制定到终结的诸多环节往往涉及非常繁杂的信息和要素,如何提高学生对公共政策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三)实践性

由于公共政策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因此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实践性也是非常突出的。运用相关公共政策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紧密联系实际,从身边的公共政策着眼,提高学生对公共政策实践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延续性

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公共政策的延续性,即公共政策涉及的主体、对象、政策环境、政策执行、政策调整以及政策效果等都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一项公共政策可能经历了很长时间仍在实施,比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等,在教学中如何动态地解析公共政策的延续性问题也是难点之一。

(五)主观性

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和执行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决策者和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过程往往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一项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功能,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这些公共政策的理解和阐释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教学中如何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现状有机结合起来是课程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点。

二、PBL教学法与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契合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探讨了公共政策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但研究较为笼统,对公共政策学教学的特点缺乏针对性,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效果也不如人意。下面探讨PBL教学法与公共政策学教学特点的契合。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白瑞斯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它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新型教学法[1]。PBL教学法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研究和合作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是及时提供知识上的帮助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二)PBL教学法与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契合

由于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更能适应公共政策学的教学需要,因此与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多契合之处。

1.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学生对政策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而公共政策问题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后主动学习相关背景知识,这在课堂有限的课时内是无法完成的。PBL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围绕问题查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使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构建循环学习模式

公共政策学各章节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在不同章节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和理解,这就决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的解决过程为核心,很好地契合了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特点。从提出问题开始,学生通过查资料,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基础学习;然后通过研究、讨论等学习活动,进入深入剖析问题阶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带动学生进入“提出问题—学习—思考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循环学习模式中,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应用能力。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往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生教师的作用与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要么“满堂灌”,要么“蜻蜓点水”,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营造有利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遵循自主性和探索性原则,把自己的一切教育行为定位于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2]。从而有效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教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与问题引导

在应用PBL教学法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理论渊源和框架体系,使学生对公共政策学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有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1.课程总体认识要准确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容体系,对各章节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清晰的认识。首先,在政策科学理论的演变上,学生要能准确理解,并与政策实践的发展相联系;其次,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监控和终结等各章节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要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树立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概念;最后,要对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理论进展有初步了解,从而促进学生把现实问题与政策学科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2.公共政策问题的引导

在对整体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讲授过程中,按照PBL教学法的原则,应该对学科的理论问题和政策实践问题进行相关引导:一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公共政策从理论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二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政策过程角度发现和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政策问题,从而在宏观层面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现政策问题。

(二)教学章节的内容设计与问题研究

1.精心设计教学章节的内容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法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之间的位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的目的[1]。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着眼,精心设计每一章节的问题体系,构建规范的问题链条,把学生对问题的研究由浅入深,不断拓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政策问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PBL教学法的关键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按男女生比例以10人为一组,每章结束时安排一次案例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所思所想,然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课程结束后,每组进行案例汇报,其他同学现场提问,组员进行补充。因此,创设了研究问题的教学情景,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的引申与问题探讨

公共政策学教学局限于课本是不够的,必须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相关公共政策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问题探讨有机串联课本各章节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笔者把公共政策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探讨、推进中国政策评估事业的思考、21世纪中国政策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弥补了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我国政策现实相脱节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完善

(一)找准课程定位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3]。因此,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定位应围绕培养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将理论问题通过现实案例表现出来,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把公共政策学课程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化为侧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训练。

(二)转变师生角色

应用PBL教学法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这样才能保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避免教学双方产生越位、错位和失位问题。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为指导者、合作者和设计者,在教学中围绕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给予学生全过程的指导,并与学生形成合作关系,彼此交流意见,帮助学生探索问题,从而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自学者和问题的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新角色,师生双方都要尽快进入并适应新角色。

(三)完善问题结构

PBL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中的技术问题容易界定和稳定的状态不同,社会科学中许多社会问题复杂而且状态易变,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研究问题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要对政策问题的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可分为优良、适中和不良几种类型。对于结构优良和适中的政策问题,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探讨和研究;对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剖解,剔除导致结构不良的因素,从而完善问题结构,为学生顺利开展问题研究活动创造条件。

[1]周家明.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教学中的适用性探析 [J].临沂大学学报,2010(5).

[2]孙洪庆,杨永强.PBL教学法应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师生关系的变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3]邹俊,张芳.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流程再造理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教学法政策
政策
政策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助企政策
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