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福建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2015-02-21 02:05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周凯钟珍梅
茶叶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发展

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周凯,钟珍梅

推动福建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翁伯琦1,张伟利2,王义祥1,周凯2,钟珍梅1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3)

本文分析了全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与原因;阐述了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同时根据福建省茶产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提出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和发展特色现代茶业的若干对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积极发展特色茶业;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三是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积极开展有效服务;六是加大政府帮扶力度;七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福建省;茶产业;现状;特点;转型升级;对策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茶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15年底中国茶产业发展规模将突破200万t,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20万t[1]。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茶产业发展将受到市场需求与生产要素的双重制约。为此,必须着力突破产能过剩、环境安全、质量保障、加工消费等一系列瓶颈[2],以求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应对挑战;优化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增量提质,培育产业后劲;实现“四化”同步(品牌化、产业化、绿色化、高优化),推动持续发展。

1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业效益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茶叶产业生产与经营呈现较为繁荣的景象,但茶叶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更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为227.994万公顷,比2012年新增茶园0.170万公顷,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超过50%以上,2013年国内茶叶总产量为192.5万吨[3]。2013年4月17日,农业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稳定茶园面积,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努力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茶叶生产与经营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茶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步伐也不断加快,其主要趋向是:由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产业方向发展,由“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发展,由低科技常规化生产向高科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区域化优势呈现。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国家及地方农业部门先后开展了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茶叶重点布局择优划分为四大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优势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优势区域、长江中上游特色绿茶及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和西南红茶及特色茶优势区域,合计118个县(市、区)。二是产业化成效显著。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茶叶龙头企业也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迅速。三是组织化程度增强。涌现了一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茶叶合作社的组建与蓬勃发展,对提高茶业生产与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科技贡献率提高。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与绿色化防控等技术实施,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五是品牌化效应扩大。茶叶产区的当地政府、茶叶企业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申报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域保护等,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1]。

在我国茶产业取得巨大成绩与较好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提升的环节。由于技术与管理脱节等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尤其是茶园面积无序扩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茶叶企业规模偏小,先进技术难以普及,致使国内外著名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具体的困境体现在:

1.1 规模无序扩大,产能过剩

由于受茶叶的比较效益驱动,在气候适宜的区域,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几乎都将茶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来扶持和发展,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无序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现象突出。实际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即注重比较优势不显著的区域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忽略了传统优势茶区的改造提升,当务之急就是要有效防控种植规模无序过大与产能过剩。同时,由于受目前机采技术装备的制约,以及劳务费用偏高与采茶工短缺等原因,很多茶区仅仅采摘了一季春茶,致使资源利用率低。还有部分往年茶叶卖得畅销的茶场,近两年也出现了茶叶价位下滑与产品滞销的现象。对此人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应对之策。

1.2 保障质量安全,不容乐观

发展现代农业完全不用农药是不现实的,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合理使用农药,对保障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总体而言,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较好,上市的茶叶是经过严格检验的。从采茶时间段上看,夏茶、秋茶因为气候温暖,使用农药次数与数量将有所增加,如果不规范使用农药,可能造成超标;从茶叶种类看,除了清明前开采的茶类外,清明后采制的茶叶由于气温上升,有时需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农药,如未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摘,则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危及质量安全。如今,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茶园农药管理失去有效监控,质量安全问题将难以得到保障。

1.3 劳动力成本高,节节攀升

据有关调查显示,如果采茶工资每年上涨10%以上,工资支出就占销售收入的40%以上。用工紧缺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采茶工短缺已经演变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推广高效机械采收技术装备是必由之路。现有茶叶机械采收技术与装备尚不成熟,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茶叶的机械化采制,将有利于节省劳动力投入,新型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山地作业,而且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其对茶叶这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4]。

1.4 科技创新程度,有待提升

我国目前茶树良种普及率仅为59.5%[5],而日本则达到90%[6],茶园平均单产约为1023 kg·hm-2,而日本的平均单产为1725 kg·hm-2;同时许多茶叶加工企业机械化与标准化水平偏低,设备落后,配置不高,技术参数可控性比较差,影响产品质量与效益;尤其比较突出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加工的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的产品只在6%左右,而在日本茶叶企业中,深加工茶产品约为35%[7],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茶叶产业生产水平,依然是任重道远。

2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效

福建省地理区域处于中南亚热带,气候温暖而潮湿,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区域之一,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等誉满海内外,素有“茶树品种宝库”的称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茶业产业,茶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茶叶生产经营与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省。如2011年专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福建由资源大省向茶叶产业强省转变;201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对制定推动茶产业发展规划、实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规范使用产业肥料和农药、开展茶叶名优产品鉴定等做了明确规定。目前,全省现有大小茶叶企业1.6万家,合作社1500个,涉茶人数超过30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348.4万亩,居全国第5位,茶叶产量34.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500多亿元,居全国第1位[8]。现在生产的茶叶类型包括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微发酵的白茶和再加工的花茶等五大类。

在福建,茶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历史情感的传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 3个主要发展阶段:(1)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单产阶段(1978~1990年);(2)调整产品结构、规范茶叶生产阶段(1991~2005年);(3)注重多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阶段(2005年以来)。其主要成效包括以下6个方面:

2.1 政府推动,着力向茶产业强省转变

一是发挥优势,积极推动。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制定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对茶叶生产、经营、技术等领域支持,建立茶叶产品交易平台,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监管,促进地方茶产业健康快速与有序发展。二是培育龙头,做强企业。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例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0~300万元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全市茶叶的品牌营销推广、市场质量监管、茶文化宣传等工作。三是注重品牌,普及宣传。通过举办茶叶洽谈会、茶文化节、海峡两岸经贸洽谈会等展会,对外宣传推介福建茶叶。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茶叶评比赛事,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2 企业带动,提升茶叶产业竞争能力

通过建立“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例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促进了茶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整个茶叶产业发展。以武夷星茶叶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成立茶叶合作社,积极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从茶叶的良种选育、绿色种植、标准生产与精细管理等各个环节着力提升茶叶产业经营水平。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合同协议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种绿色茶、走富裕路、建新农村”,在当地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对茶农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与集中加工,实现农民增收达3亿元。在技术创新上,公司成立了福建武夷岩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以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茶叶机械化采摘、有机示范茶园建设、武夷岩茶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研制、新产品“龙凤团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工作,有效地带动公司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在生产管理上,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坚持“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高标准严管理,人人关注质量”,实现了企业尤其是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目前,武夷星公司年利税达到1600万,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突出特色,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提高茶叶单产,规模效益比较明显。不论是安溪铁观音,还是武夷岩茶,均要求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采摘标准为中开面采。因此,茶园单产较高,亩产干毛茶可达100 kg以上。二是注重茶园精细管理,产品加工制作考究。安溪铁观音注重韵香品质,按照顾客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在品种选育、茶园土肥、种植栽培、田间管理、烘焙制作等环节统筹考虑,从而制作出具备不同香气和特色的茗茶。三是注重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茶叶产品更新。树立品牌,组织评鉴,扩大宣传,引领带动,提升生产与加工水平。

2.4 文化引领,夯实茶产业的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与文化结合。茶叶科技和茶文化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臂膀,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弘扬分不开,提倡健康茶道,开展茶艺表演活动,将各种形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传统茶独特的品饮方式,使消费者既满足物质享受,又达到精神享受。二是坚持与旅游结合。例如大红袍,凭借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打响茶旅游品牌,实现了山与茶、旅游业与茶产业的有机统一。6株有千年树龄的“大红袍”古茶树更是成为武夷山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印象大红袍的文化宣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其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人们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享受茶文化教育。

2.5 品牌带动,显著提升了业界影响力

至今,福建省已涌现出一批茶叶名牌产品,如“武夷星”是中国名牌农产品,“安溪铁观音”、“八马”和“日春”等都是中国驰名商标,福建茶业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是推动茶企上市融资,增强茶叶龙头企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茶企业同时,促进茶农增收致富;鼓励有实力和基础的茶叶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名牌创建活动,促进地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协同发展和互相促进;借助海峡两岸茶博会、海峡两岸农博会等开展相关产品推介、宣传销售和茶事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福建茶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9]。

2.6 因地制宜,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

传统的茶业的功能是生产经营茶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茶叶产品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同时茶产业发展受资源约束与市场需求的制约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为此,传统茶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全方位与高质量拓展茶产业功能,开发休闲观光业,增添生态服务内容,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强化科普宣传活动。力求从过去单纯经营茶叶产品转变为生产产品与优质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服务价值与健体养生功能[10]。

3 推进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福建省提出了到2018年实现茶叶产业超千亿元的目标,力求按照“保护生态、注重质量、做响品牌、着力创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品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就发展战略而言,应当注重把握6个方面。

3.1 茶叶生产要向大众化转型

当前,许多地方发展名优茶的积极性很高,产品也高端,但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茶则很少。一般认为,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有高端产品、中端产品和大众化产品。既要瞄准高端市场,把茶叶做精做专,做到极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要走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控制的茶叶生产现代化道路,生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商品,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价格高并不代表质量好,价格高也可能数量少、采制成本高、宣传与包装成本高等因素决定的。部分茶叶价格过高的现象要回归理性,生产出更多、更好、性价比更高的茶叶,才符合茶企和消费者共同的利益与追求。

3.2 要在科技创新中求转型

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市场的变化,决定了茶产业发展必须作出新的抉择。很显然,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则是科技创新及其先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实际上,我国茶叶生产整体科技含量并不高,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偏小、单产较低,茶青机械化采摘、茶叶标准化加工和精深加工、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尚存在问题。要借力科技创新,让茶产业率先走向机械化、标准化、高优化和品牌化,以求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3 要把小农经营转为现代生产

茶产业转型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把传统小农经营转变为现代生产方式,发展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茶叶的深度加工、系列开发,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另外,要着力提升第一产业以外的价值,使一、二、三产业得以有机融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茶叶的功能应不断深化和拓展,茶可以精深加工成更丰富的产品,如茶食、茶含片、茶保健品等等。同时,可以以建设美丽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业,将茶叶生产与生态旅游相融合,人文设施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茶艺工坊、体验式茶园等形式,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带动整个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4 要合理优化茶类品种结构

在坚持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茶叶的品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质优异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并加大推广力度,恢复历史名茶生产的同时,要创新并生产特色茶叶,合理地搭配早中晚芽品种,适当引进台湾等其他省的优良品种,使茶树品种布局向调优、调高、调特方向发展。当然,这些调整的前提是与各产区的地理气候、产业布局、加工水平的特色茶类以及市场需求的趋势相一致、相协调。

3.5 要向高效生态茶园转型

生态茶园的重点,就是必须建设一个生态系统工程,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立体复合栽培,茶草林木有序共生,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就地引水,水肥一体,推广采用自动化灌溉;茶园管理必须采用人工生草覆盖,禁止使用除草剂,施用有机肥料、火烧土粪、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例如,福建省在安溪等20多个县市累计投入了3亿多元,带动龙头企业投入9亿元,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39万亩,带动全省建设生态茶园80多万亩。建设山地生态茶园有利于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理想地域小气候,促进林茶生态平衡,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恢复并提升地力;有利于茶园有益生物的繁衍,进而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3.6 要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由于我国茶叶品类的多样性、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的局域性,使得茶叶标准的制(修)定难度较大。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依,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确立,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就此还要着力抓好以下3项重要工作:一是实施茶叶清洁生产。通过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从源头上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强化农药更新替代,开展茶叶害虫无害化治理。三是建立有效预警体系。跟踪国内外农药残留标准变化,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向茶区和生产单位发送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4 发展福建特色现代茶业若干对策建议

4.1 加快技术升级,提高机械作业成效

目前,我省的茶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茶青采摘仍以人工为主,毛茶加工虽然基本实现机械化,但自动化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茶园管理、茶青采摘、毛茶加工的人工费用在毛茶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大茶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大力研发和推广茶园采茶机。采茶机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费用,有效降低毛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据估算,使用人工采茶,每斤毛茶的茶青采摘费用为18元,占毛茶成本的36%;如使用双人采茶机,每斤毛茶的茶青采摘费用仅为0.84元;占毛茶成本的1.68%,采茶机采摘比人工采摘费用降低95%。二是大力研发和推广茶叶加工机械。推广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特别是碳纤维远红外地暖温控萎凋设备、自动化萎凋设备、离地晒青、晾青等茶叶加工机械,能较好地解决雨天不能晾青做茶的问题,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省加工时间,节约人工费用。此外,还要大力推广茶园修剪机、微耕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提升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管理的人工费用。

4.2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茶叶品牌

茶叶精深加工是解决中低档茶叶出路,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增效的重要抓手。据测算,低档毛茶原料经过精加工直接用于出口可增值1倍多,用于提取茶多酚可增值3至6倍、用于加工茶微粉可以增值4倍以上,用于加工茶饮料可增值20倍以上。从国内来看,浙江省茶叶精深加工走在全国前列,有精深加工企业30多家,而我省仅有7、8家。一是打造龙头企业。我省茶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仅有2家,要着重从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融资等方面入手,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茶叶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成为全国行业领军企业。二是大力支持品牌建设。近年来,各产茶区政府、茶企和合作社在品牌创建、推广、维护、提升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省茶叶品牌地位和价值不断提升。但行业内部还未形成互动互利、共荣共赢的发展合力,闽茶的集群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要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品牌传播投入,扶持发展一批品牌茶叶企业,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手抓高端品牌培育,一手抓大众品牌打造,不断提升茶业综合效益。

4.3 力求接二连三,拓展茶业综合效益

当前,我省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6,规模与业绩比较突出。但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比较效益高,全国有条件的省份都在大力发展茶产业,近10年来全国茶园面积每年新增100万亩,产量每年新增10万吨左右。相对于产量的大幅增加,其需求增长并不明显,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要破解困局,就必须在抓流通、拓市场、促增收上多想办法,多措并举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一是大力发展涉茶旅游业。拓展茶产业与山地生态茶园功能是改造升级传统茶产业的突破口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福建省生态环境优良,茶园面积居全国前列,开发拓展特色茶产业与山地生态茶园的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支持茶叶主产区开展涉茶休闲旅游业,以“生态、观光、文化、历史”为主题,结合标准化生产,突出生态观光,开发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涉茶旅游精品,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二是开发多种茶产品。要依靠科技创新优化改造传统茶产业,最大程度拓展茶资源利用空间。重点抓好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茶药品的开发研究,扶持以茶鲜叶、成品茶、茶的副产物为原料,开发茶饮料、茶日用品和茶保健品,以及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提取与利用,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大的经济附加值。三是积极推广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提升散户地位和品牌影响力、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如“闽茶中国行”活动通过在国内主要城市举办发布会、推介会、论坛、招商加盟、茶艺表演等活动,对宣传闽茶文化,推广闽茶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各地继续挖掘和赋予茶产品更新、更实、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文化内涵,通过主办茶文化节、博览会,编辑出版茶文化书籍、拍摄茶文化专题片等形式,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市场。

4.4 重视质量安全,完善追溯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省茶叶质量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也仍存在农残、重金属、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超标等质量安全隐患。要立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从源头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生态茶园就是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立体复合栽培实现茶木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长环境、空气、土壤和水质的自然原生态;在茶园管理中遵循生态科学,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改梯壁锄草为割草回园、套种绿肥,使茶园达到保水、保肥的生态平衡。二是大力改善茶叶初制加工环节的卫生条件。茶叶初制加工环节是茶叶污染的重要来源。要通过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和茶叶初制加工集中园区建设,实现加工环境、设备和燃料清洁化,进一步提高初制加工环节的卫生水平。三是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一方面,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将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茶园农药使用监管,推广安溪农资统一监管的经验,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农药经营单位、农药使用单位和农药使用品种的实时监控体系。

4.5 强化良好服务,实现茶业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需求日益迫切。茶产业发展同样如此,茶企融资难、茶农贷款难、茶业人才缺等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在支持“闽货”上网、跨境交易、用地政策、金融支持、物流配套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茶叶企业、合作社要紧抓这一大好机遇,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服务,使更多的茶业经营主体通过入驻淘宝、天猫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或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线上交易,积极利用电子商务立体化拓展市场。二是加强高效创业融资服务。要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茶企建立茶叶生产担保基金,为茶农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县级财政按年度为茶农提供生产性贷款担保额的1.6%予以风险补偿。创新抵押贷款方式,引导协调银行机构开展茶园经营权、大型茶机具抵押贷款。三是加强科技兴农智力支撑。支持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安溪茶学院等加强茶叶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集生产、营销、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人才。继续将茶叶类专业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给予重点扶持,并依托农业大中专院校、龙头企业等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尽快在茶叶领域培育形成一支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1] 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等.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2011,31(3):273-282.

[2] 陈宗懋.我国茶产业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5-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 鲁成银.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N].农民日报, 2014-4-18(7).

[5]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农业部关于2014年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最新统计[EB/OL]. http://www.e-chinatea.cn/news/6/35634.aspx.

[6] 姜爱芹,应华军.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J].茶叶科学,2009,29(6):475-482.

[7] 彭志州.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196-199.

[8] 陈荣凯.加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闽茶千亿产业集群[J].调研内参,2014,(10):7-10.

[9] 赵光辉.优化结构 实现闽茶可持续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2-10-20.

[10] 福建省委农办.关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0/09/7370 79_219344800.shtml.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WENG Bo-qi1,ZHANG Wei-li2,WANG Yi-xiang1,ZHOU Kai2,ZHONG Zhen-mei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13,China;2.Agri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03,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obstacles and future outlook of the tea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history and economic impact of the industry were reviewed. In preparation for the challenges ahea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will become necessary. Mapp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o afford a smooth and effective transi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y will be a crucial task for all involved in the years to come. Some of the major tasks facing the tea industry might include:(a)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able uniqueness,(b)the nurturing of new business entities,(c)the determination of operation scale,(d)the upgrading of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s(,e)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services,(f)the utiliza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ervices, and(g)the recruitment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ujian province; tea industry;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trategies

TS272;F307.12

A

2015-01-07 初稿;2015-04-19 修改稿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5);福建省科技项目(2014R1017-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CXTD1-05)。

翁伯琦(1957-),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农业技术与农业生态经济。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发展
《茶叶通讯》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