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咋治更给力?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子,为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国南北各地棚室蔬菜栽培中的一种重要害虫,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个别严重发生的棚室甚至绝产。
温室白粉虱的寄生范围极广,绝大多数蔬菜均可受害,尤以黄瓜、豆类、番茄、茄子受害最重,还可危害甘蓝、花椰菜、芹菜、油菜、白菜、萝卜、莴苣等多种蔬菜和花卉、果树、药材及杂草。白粉虱以成虫、若虫群居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植株生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白粉虱能分泌大量蜜露,易诱发煤污病,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此外,白粉虱还能传播一些病毒病。
1.成虫。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1.7~2.3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外观呈白色,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2.卵。卵长约0.2毫米,侧面观为长椭圆形,基部有柄(长0.02毫米)。卵初产时为淡绿色、覆有蜡粉,后渐变为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3.若虫。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色或淡绿色,体背具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一龄若虫体长约0.29毫米,二龄约0.37毫米,三龄约0.51毫米。白粉虱若虫的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
4.伪蛹。白粉虱四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厚0.18毫米,椭圆形,初期体扁平,后逐渐加厚(中央略高),呈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一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开始交配产卵,平均每只雌虫产卵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难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短距离游走,当其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爬行能力,开始营固着生活。
冬季棚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危害春季露地蔬菜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迁入露地。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高温多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秋季群体数量达到高峰。在我国北方,由于棚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相互交替,因而白粉虱可周年发生。
1.农业防治。利用晚秋、深冬和早春倒茬的时机,彻底清除棚室内的残枝落叶;同时揭开塑料薄膜,利用低温冷冻3天,冻死棚内的成虫和若虫。棚室附近避免栽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棚室第1茬最好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韭菜、菠菜、蒜黄等耐低温蔬菜,减少黄瓜、番茄等的种植面积。合理间作,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把苗床与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虫,清理杂草和残株,并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
2.药剂防治。白粉虱世代重叠严重,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往往成虫、若虫、卵和伪蛹同时存在,而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对所有虫态都有效的药剂,故药剂防治时必须连续、多次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以早晨为好,先喷叶面,后喷叶背,让惊飞起来的白粉虱落到叶片表面触药而死。防治白粉虱的常用药剂有:10%扑虱灵乳油1 000倍液,对卵和若虫有特效,但对成虫基本无效;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可杀灭成虫、若虫和蛹,但对卵效果不明显;25%灭螨猛乳油1 000倍液,对成虫、卵、若虫均有效;以及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1 000倍液等。另外,也可每667平方米用22%敌敌畏烟剂0.5千克,于傍晚在棚室内密闭熏烟,或者用80%敌敌畏乳油与水按1∶1混合后加热熏蒸。
3.生物防治。①释放丽蚜小蜂。当白粉虱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每2周放1次(共3次),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能有效控制白粉虱为害。②释放草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的3~4个月内,释放草蛉10头/平方米。③以菌治虫。据试验报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利用以玉米粉为主要培养基培养的座壳孢菌剂防治白粉虱,对若虫的寄生率在80%以上。
4.物理防治。①黄板诱杀。白粉虱对黄色具有强烈趋性,可在棚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可将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米×0.2米的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可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将其置于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平),每667平方米放32~34块,当白粉虱粘满板面时,再重涂一次粘油。②银灰膜驱虫。每667平方米覆银灰色地膜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银灰膜1.5千克,剪成10~15厘米宽的条,拉成网眼状布于田间。
王玉堂 山东省东平县龙山大街 2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