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苏 超, 隋嘉伟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独立学院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及应对
——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
于 淼, 苏 超, 隋嘉伟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大学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在我国大学校园广泛存在,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及措施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的523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入学前及一年后的学习态度、作弊认同感及作弊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索独立学院学生作弊的动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以寻求解决独立学院学生作弊的有效措施。
独立学院;大学生;作弊行为;调查;应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君主选用贤才以治理国家被推崇。隋文帝时确立了真正的考试制度,与此同时考试作弊相伴而生,袖珍作弊书、作弊长袍、飞鸽传书等作弊手段层出不穷[1]。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我国甄别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试作弊手段也发展至手机、耳机、摄像头,甚至找“枪手”替考等方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当今社会,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独立学院体制特殊,生源具有一定代表性,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研究具有其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某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在入学之初针对考试作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Ⅰ),并于一年后进行跟踪调查(调查Ⅱ),并对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启发,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作弊行为,树校园学习新风。其中,调查Ⅰ实际发放问卷523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Ⅱ实际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一)学习态度放松懈怠,作弊认同感逐渐增强
“认同感”是大学生对作弊行为认知态度的改变,表现为由认为作弊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转变为接受并认可或主动作弊。对于考试作弊“认同感”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作弊认同感的调查
表1表明,入学之初反对作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一年后下降为46.3%;保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由25%下降到22%;而一年后选择“面临难处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的同学比例上升了6.7%。说明对考试作弊认同的学生明显增多。
同时针对学生入学后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入学之初,35.7%的学生是“把学习当做首要任务,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深造”;54.4%的学生以“轻松就好,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尽量享受大学生活”为自己的态度;9.9%的学生则是“对学习没什么想法,我来大学是来享受生活的”。而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以后,有24.4%的学生态度是“专注于学习,学习是首要任务”,较之入学之初下降了11.3%;29.3%的学生“对学习持一般态度,不松懈”;41.5%的学生“平时学习松懈,考前奋力求过”;4.9%的学生“一直处于浑噩状态,对学习没有兴趣”,比初期调查的9.9%下降了5%。
以上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抱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比较重要。而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变得松懈,与对作弊认同感的上升具有一致性,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的人数减少了,体现了教育环境对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二)作弊行为被学生认可,作弊之风滋长
入学前和大一结束时关于周围同学作弊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入学前后都有95%以上的同学在考试中发现作弊行为,但“很少发现作弊”的比例下降了17.1%,“作弊现象较为普遍且不作弊的占少数”的比例却上升了17%。上述结果说明,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态与入学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变。
表2 关于周围同学作弊情况的调查
针对自身作弊情况的调查结果详见表3。调查显示,在大学以前“较多次作弊且经验丰富”的学生占9%,一年后增长至19.5%,达入学前2倍多;而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从未作弊”和“很少作弊”的学生分别下降了5.9%和4.5%。说明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后,部分大学生已逐渐认同作弊行为并加入到了考试作弊的行列中,他们不再坚持凭自己实力通过考试,而是倾向于投机取巧,寄希望于作弊求过,不正之风滋长蔓延。
表3 关于自身作弊情况的调查
(三)诚信教育多方面推进落实,考试监管出现漏洞
并于考前诚信教育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大学以前,有55%的学生反映校方“经常进行”诚信教育,“较少进行”和“没有进行”的分别占35%和10%。而在大学期间,85.4%的学生反映校方“经常进行”考前诚信教育,“较少进行”的仅占14.6%。说明学校的考前诚信教育给学生敲响警钟,并引起相当数量的同学注意,考前诚信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访谈得知,学校对于考风考纪要求严格,致力于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考风,对于作弊行为,一经查处,绝不姑息,各个院系在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考前动员会上都会进行诚信教育。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较大部分学生铤而走险。调查得知,在大环境下虽然校方对该问题的教育和处理十分重视和严格,但有学生透露,某些系别的专业课考试中,部分老师对学生作弊行为存在放纵现象,表现为抓住学生作弊后并没有按照校规进行上报处理,导致部分学生误以为作弊几乎没有什么代价。
(一)个体心理因素
1.焦虑心理
检查、入学考试及各种资格考试引起的焦虑不安被称为“测验焦虑”或“考试焦虑”。研究表明,焦虑、紧张通常会妨碍认知活动,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导致成绩下降,甚至会造成疾病。通过调查了解,焦虑作为影响考前复习状态的主要心理因素,尤其是针对“突击型”同学而言,直接影响复习效率,从而间接诱发考试作弊行为[2]。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或躲过不幸,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在当代大学生中,侥幸心理是导致作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基本都会涉及学生手册、校纪校规的内容,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的后果会直接传达给学生,然而有些学生仍会认为自己作弊手段“高明”而投机作弊。该类学生基本都有过作弊成功的经验,如果作弊失败,还会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总结更为隐蔽的作弊经验再度违纪[3]。
3.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一般来说,大学生身心皆趋向成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正常合理的积极心理,但当渴望程度过高,自尊心会演变为虚荣心,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有些同学会选择考试作弊。该情况多出现在学习成绩较好、不存在及格压力的学生身上,甚至不乏拿奖学金的学生和学生干部[3]。
4.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考试作弊中的从众心理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当一个学生考试作弊成功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下次考试时便会带动更多的同学作弊。在这样的环境因素诱导下,一些原本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拒绝作弊的学生发现同学通过作弊轻易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也极易走上作弊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从众心理是大学里作弊数量上升的重要心理因素[3]。
5.过关心理
过关心理主要存在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有的学生觉得考上了大学就达到了目标,不思进取,混日子;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身体健康欠佳等原因,学习感到吃力。这类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试及格,但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所以,每当考试临近,为了避免考试不及格会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同学的非议以及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作弊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
6.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反力。该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也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之一。其通常表现为有些学生认为课程的安排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产生抵触情绪,却又必须参加考试,因此选择考试作弊。存在该类心理的同学平时多会出现旷课情况,大多也是针对性的旷课,需要引起注意。
(二)社会环境因素
1.投机等负面信息持续冲击校园学术道德底线
高校校园内“寻替考”“考试包过考后给钱”“四、六级诚信助考”等广告遍布在学校的教室、宿舍楼、卫生间等学生常去、必去的地点,高年级学长传授的“考试秘籍”,同学之间的明码标价等,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诚信缺失现象日愈严重,大学校园的学术道德底线受到不断冲击。
2.就业压力过大促使学生铤而走险
教育改革带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愈加严格,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相应提高,面对“挂科补考一票否决”的企业,平日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在面临考试时采取作弊的下策以保证有一个无挂科成绩单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一类学生,上学期间挂科较多,所欠学分无法达到毕业要求,于是在毕业前综合补考等时机考试作弊,以求顺利毕业。
3.经济压力压低学生作弊心理底线
学生在外上学,大多离家较远,家长难以像中小学时一样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动态,子女的在外表现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和考试成绩衡量,当发现子女成绩不佳、考试不及格时所能采取的措施除了说教,经济控制也是常用措施,学生希望能够在求学期间保证物质享受,故而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在独立学院的学生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与此同时,还有一类情况,部分学生家境并不富裕,面临高昂的学费和欠学分延长学制从而多交一年学费这种可能,会选择考试作弊来过关。
4.学校原因助长学生作弊不良之风
考试期间,部分监考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未能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监考的职责,不认真监考,有的对有作弊动机的同学视而不见、不予制止,给伺机作弊者以可乘之机。老师的这种做法无疑放纵了学生的作弊行为。当监考不严现象在监考教师中出现并占有一定比例时,对严肃考风考纪是一个较大的阻力,会滋长学生考试作弊的风气,导致考风考纪涣散,让校规校纪在学生心目中逐渐失去约束力。
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但影响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更关键的是,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极为不利,进而影响校园乃至毕业后的社会诚信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预防或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一)加强校园诚信建设与道德培养
孔子教导学生要文、行、忠、信并重,所谓信,即诚实不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转型,信息多元化融入,传统道德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急功近利和信而无用,甚至无信不耻等扭曲价值观已浸透到大学校园,许多学生的诚信意识逐渐淡薄,而考试作弊本质上是一种诚信缺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的重要举措。该举措应在校园内全面推广,重点加强新生入学的诚信教育,树立大学生自尊自重的观念意识,形成从内心对考试作弊这种失信行为的否定,一方面引发作弊学生内心的负罪感,一方面激发在校学生对作弊行为的不耻,长此以往,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的倾向[4]137。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自评体系
较之普通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具有特殊性,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控能力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照本宣科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较低。需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的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执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只要教师能够加大备课投入力度,选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打破古板的说教模式,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能在课堂上将学生从昏睡、玩手机等状态中拉出,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高主观能动性进行大学知识的获取,学习成绩自然有所保证,而不必投机取巧以寻求作弊手段通过考试[5]。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正面认知,形成健康自我评价体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形成不单以成绩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主流思想是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手段。在树立诚信意识之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大学人才教育的重要课题。初入大学的新生从紧张高压的高中生活进入到突然宽松的大学校园,会有“膨胀”“放松”“迷茫”等不适现象,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良性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评价体系对于在校新生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少作弊动机的产生。
(三)完善考核方式与监考工作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是无法被回避的。创新考核方式,在考试中避免原题出现,可有效降低夹带考试资料、打小抄等作弊形式。严格的考场环境对学生作弊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制约作用,监考老师的监考态度与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与否有密切联系。学校应在考前针对学生可能的作弊行为及特征对监考老师进行培训,以加强监考老师的监管力度,在监考过程中做到严格、公平、公正,严肃考试纪律,及时发现学生考试作弊的苗头,将学生作弊的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可有效降低考试作弊的发生率[4]138。考场中布置监控设备和信号屏蔽设备,在学生进入考场之前严格检查各类证件,并用金属探测器进行检测,能够很大程度制约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针对已发现作弊行为的学生依照校规校级严肃处理,不徇私舞弊,是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严重性。
(四)加强学生心理辅助与思想引导
学校是一个教育与培养人的机构,人文关怀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学生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不是一瞬间的想法,而是经过前期一个博弈的心理过程,从而催生作弊行为的实施。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助与思想引导,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充实自我;对于未作弊又可能作弊的同学,重点加强考试心理辅导,引导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考试,以减少作弊行为的发生;对于已经形成作弊事实并且受到学校严肃处理的同学,应加强心理疏导,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以免走入心理误区、失去处罚的意义[6]。
心理辅助与引导的融入,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的谈话,在增强师生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减少作弊,也有助于真正实现教育人才、塑造人才的目的。
[1] 杨帆,王建,尹景玉.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20-121.
[2] 凌文铨.用TAI量表对中国大学考试焦虑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学报,1985(2):138-143.
[3] 许文哲.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其对策初探[J].科技资讯,2012(31):196-197.
[4] 王丽娟.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动因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5] 尚会超.从一次大学生考试作弊谈起[J].大学教育,2012(1):124-125.
[6] 曾熙.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3(5):112-113.
[责任编辑] 徐月欣
2015-01-23
于 淼(1986—),女,山东威海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油气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1.022
G648.7
A
1673-5935(2015)01- 006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