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波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减少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并伴有神经心理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主要表现为妇女月经功能发生紊乱,并出现潮热、发汗、心情烦躁不安、心悸、骨质疏松等临床症状,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泌尿系统障碍和骨质疏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采用对症方法治疗,但临床疗效欠佳,不能有效缓解和治愈临床症状。我院近些年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诊断并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在(43~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2.3) 岁,绝经前期患者49例,绝经后患者41例,平均绝经时间为(2.2+1.5)年,根据更年期症状(Kupperman)评分标准,患者评分为(23~45)分,平均为(31.2+2.8)分;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55) 岁,平均为(51.1+2.5) 岁,绝经前期患者51例,绝经后39例,平均绝经时间为(2.3+1.2)年,Kupperman评分为(22~48)分,平均为(31.6+2.6)分。观察组患者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绝经时间及Kupperman评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⑴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均符合第2版《妇产科学》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患者年龄在(40~55) 岁之间。②患者发生月经紊乱时间>3个月或发生月经停闭时间在3个月~1年。③出现潮热、发汗等临床症状。④实验室检查卵泡刺激素(FSH) 水平在(25.8~134.8) U/L,黄体生成素(LH) 水平在(7.7~58.5) U/L,雌二醇水平(E2)低于201pmol/L。
⑵排除标准:①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均排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患者。②排除在入院前3个月进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③对激素药物过敏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除外。
3.方法 ⑴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给予患者戊酸雌二醇2mg口服治疗,1次/d,连续使用21d,在使用戊酸雌二醇治疗第10d起给予患者安宫黄体酮8mg口服治疗,1次/d,连续使用10d。
⑵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给予谷维素20mg口服,3次/d,对潮热多汗和心慌烦躁者给予心得安治疗,对腹痛、腹胀和进食减少者给予莫沙必利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对症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进行药量调整,连续用药30d。
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根据Kuperman评分对患者潮热、发汗、精神焦虑、失眠和全身乏力、心悸、关节疼痛等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个等级。治愈,治疗后患者Kupperman症状评分为0分;显效,患者治疗后Kupperman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10分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Kupperman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比较降低9分以下[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治愈和显效之和表示。
⑵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潮热发汗、烦躁不安、精神焦虑、失眠、全身乏力、关节疼痛、骨质疏松、心悸等Kupperman评分指标变化,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H,LH以及E2等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各检查指标比较
5.统计学处理 将观察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比较,临床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FSH、LH和E2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根据Kupperma症状评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73例,显效16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治愈63例,显效14例,无效1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6%。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P<0.01)。说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
2.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各检查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SH、LH以及E2等各项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FSH,LH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FSH,L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2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经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均增厚,观察组子宫内膜增厚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各种神经心理症状[3]。症状较轻者可经过一般对症治疗缓解,但很多患者在一般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临床上需要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有以下优点:⑴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妇女卵巢功能减退和性激素水平波动情况,改善月经周期紊乱症状,本文研究表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后患者FSH,LH水平明显下降且E2水平明显升高(P<0.05);⑵研究表明,激素替代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对血管舒缩引起的潮热、出汗等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4]。⑶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缺血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上述文献相符。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mm)
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的风险[5]。对有引起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高危因素和家族史患者慎用。
综合以上论述,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丰有吉,沈锵.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261.
[2]李艳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0例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58-1059.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9-350.
[4]陈玉仙. 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0):1384-1385.
[5]汤春意.小剂量激素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8(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