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虹 叶武光 徐宁 黎小萍杜贤明 俞燕芳 邓真华 胡丽春 杨艳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3)
江西休闲蚕桑的探讨和实践
彭晓虹叶武光徐宁黎小萍杜贤明俞燕芳邓真华胡丽春杨艳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3)
摘要:介绍了凤凰沟风景区利用自身优势在休闲蚕桑开发方面所进行的探讨和实践,总结出四种休闲蚕桑模式,并对发展休闲蚕桑产业提出展望。
关键词:休闲蚕桑;模式;展望
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蚕桑和丝绸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国传统蚕桑产业正面临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产业比较效益下降等严峻挑战。因此,如何为传统的蚕桑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充分挖掘蚕桑产业的文化积淀深、影响层面大、产业链长,以及具有的生态、景观、休闲和观光、旅游、教育与科普等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蚕桑,是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2008年以来,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凭借自身的蚕桑产业优势,在休闲蚕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笔者以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为切入点,阐述其开发休闲蚕桑产业的优势以及模式,并对发展休闲蚕桑产业提出展望[1]。
1休闲蚕桑的含义及开发意义
休闲蚕桑是指利用农村蚕桑生产的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蚕桑资源产品、经营活动、桑树自然生态与环境、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蚕桑的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蚕桑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蚕农收益,促进蚕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2]。
因此发展休闲蚕桑,可促进蚕桑文化、科技、生态与旅游融合,连通“一二三产”,提升吃喝玩乐的境界,实现蚕桑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养生保健、提升效益等多项功能,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蚕桑产业的创新发展。
2凤凰沟风景区概况
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成立于2009年9月,是依托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的科技力量、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而成。融合了该所的蚕桑、茶叶、苗木、果业等丰富的植物种类与生态资源,形成了丝绸之源、茶海碧波、百果飘香、山花烂漫等美丽的农业旅游景观。具有观赏植物展示区、高效茶业展示区、高效蚕业展示区、高效果业展示区、蔬菜瓜果展示区、高效养殖展示区、高科技展示区、娱乐服务区,蚕桑丝绸生态博览馆、茶叶博览馆和现代生态农业展示馆,及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水稻高产创建基地的“八区三馆二基地”的整体格局。是感悟蚕丝文化、农耕文化、农事体验、千年茶韵、现代农业科普的圣殿,更是世人共享的美丽花园,天然氧吧。至目前为止,该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且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田园、江西省散文创作基地、江西省优秀新旅游景区、江西省最大的户外婚纱摄影基地、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最大的开心农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等多项荣誉和资质。
3凤凰沟风景区发展休闲蚕桑旅游的优势
凤凰沟风景区是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江西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休闲蚕桑的优势。
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乡,距离南昌市主城35km,景区占地面积为751.4hm2。东以抚河中线与进贤县接壤,西北与向塘镇相依。沪昆高速在该景区境内南面设有黄马入(出)口。其所在地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建于1958年,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景区内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景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苗木品种295个,其中彩叶树种50个,茶树品种256个,桑树品种150个,果树品种60个,还有800种花卉及中草药野生植物。同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引来了众多鸟类栖息,其中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鹭、绿鹭、牛背鹭、翠鸟、红尾伯劳等约15 000只,野生生物资源丰富。
该景区内的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是江西唯一进行蚕桑科研、科技示范、三级原种繁育研究与生产为一体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蚕桑科学研究、家蚕品种选育与繁育、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蚕桑资源新产品的开发。下属企业江西省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三级原种繁育和普通种生产和全省蚕桑科技服务的任务。现有蚕桑专业人才5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6人,其中研究员4人。蚕桑科技力量雄厚,具有项目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所需的人才优势。
景区内有桑园面积180亩,包括果桑园、桑树品种园、高效示范桑园、桑基鱼塘等,建有蚕桑丝绸生态博览馆,及生产区桑蚕原种繁育场和蚕种冷库,具有果品深加工、游客观光、采摘体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品种繁育及推广等主要功能,实现了蚕桑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促进了产业的提升。
4凤凰沟景区休闲蚕桑产业的几种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凤凰沟风景区发展休闲蚕桑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探索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以蚕桑丝绸生态博览馆为平台,挖掘和展示蚕桑丝绸的文化内涵和科普价值。通过彩色蚕茧组成的文化墙、家蚕的起源、24副织图、丝绸之路等场景,利用声、光、电、影、图片等技术,详细向人们展示了蚕、桑、丝、绸自古代、近代、现代的文化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的演变,以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精神,更好地宣传解读“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使蚕桑丝绸文化再创新的辉煌。
4.2 科普观光休闲模式
让游客在没有压力及身心放松的观光休闲环境中,学习和了解桑、蚕、茧、丝等丰富的自然知识以及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景观桑栽培与管理新技术。如枝条弯曲盘旋似飞龙行走的龙拐桑、枝条像龙槐一样柔软下垂的龙须桑、百年古桑树,展示了桑种质资源丰富性和观赏价值。二是果桑品种及设施栽培技术。观赏不同果型、不同色彩的果桑品种,大棚设施及地布栽培。三是“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利用塘埂种桑、桑叶养蚕、池塘养鱼、鱼粪等淤泥肥桑方式,展示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四是丰富的蚕品种资源。如各类蚕品种(天蚕、柞蚕、篦麻蚕、野蚕等),各种幼虫体斑蚕品种(等斑、普斑、虎斑、黑稿斑、灰黑斑,龙角蚕等),不同茧色蚕品种(黄色茧、红色茧、绿色茧、白色茧等),不同丝色蚕品种(金黄色丝、淡黄色丝、白色丝等)。五是桑园立体种植技术。在幼龄桑园的桑树行间套种花生、大豆、红薯等农作物;在成林成片的桑园中,开展桑园养鸡或桑园树下种植食用菌,如竹荪等。
以桑、蚕、茧、丝等实物为平台,开展休闲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实现以教促乐,以乐促教,使游乐、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如开展桑果采摘、养蚕缫丝体验;蚕丝被制作;桑基鱼塘垂钓;品尝蚕桑菜肴、食品等休闲体验项目。
研发、展示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产品,以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具体有休闲食品(桑果糕、桑叶桃酥、桑葚膏、桑果脯)、美食菜肴(凉拌桑芽、桑叶老鸭汤、桑叶三鲜汤、桑叶煎蛋)、主食(桑叶馒头、桑叶面条、桑叶年糕)、饮品(桑叶绿茶、红茶、雄蛾酒、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等)、服饰(丝巾、领带)、床上用品(丝绵被、蚕沙枕)、工艺品(彩色蚕茧绣球、丝绸折桑扇、真丝手帕)等七大系列共103种。这些系列产品符合时下人们崇尚绿色、崇尚健康的理念,深受游客热宠。
5发展休闲蚕桑产业的思考
休闲蚕桑是传统蚕桑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体,是农业功能从“一生”( 生产功能) 到“三生”( 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存功能) 的拓展,也是产业链的延伸[3]。国家旅游局2015旅游主题为“游丝绸之路,品美丽中国”,为休闲蚕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休闲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和建议如下。
休闲蚕桑开发,是将蚕桑元素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相融合。因此休闲蚕桑产业在各地的开发过程中,要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出最紧扣地方性的休闲蚕桑发展模式,对地方资源、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保证休闲蚕桑产业项目的多样化和丰富度,形成多样化的且富有特色的价值链及盈利模式。如凤凰沟景区可以蚕桑设施条件、土地规模、生态环境优势等进行深度打造和开发,增加蚕桑方面的体验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蚕桑主管部门以及蚕业工作者,要加大休闲蚕桑产业宣传,改变传统的单一养蚕观念,给传统的蚕桑产业赋予新的内涵。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蚕桑的相关理论,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蚕桑业为基础、当地资源为特色,促进地方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及时解决休闲蚕桑产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建立起具有保障性、深入性休闲蚕桑产业,促进休闲蚕桑产业的稳定化、可持续化发展[4]。
当前我国居民现阶段对于休闲蚕桑的文化及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对休闲蚕桑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休闲蚕桑相关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要加大对休闲蚕桑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休闲蚕桑科研项目攻关,挖掘蚕桑历史文化内涵。以雄厚的科技基础为支撑,以优秀的人才团队为保障,逐渐建立起可持续性现代科技化的休闲蚕桑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宁,黎小萍,彭晓虹,等.江西休闲蚕桑模式推广应用探讨[A].见: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浙江省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湖州,2014:249~252.
[2]江为民.王店镇休闲蚕业初探[J].蚕桑通报,2010,41(4):47.
[3]杨明艳, 袁学安.普洱市庄园旅游可行性分析——以茶文化为主导模式的休闲观光农业[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9(4):280~284.
[4]梁思思,林娟带,陆春霞,等.探讨提高广西蚕桑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J]. 广西蚕业,2014,51(1):54~57.
科技论文选取关键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选取一定要从有助于读者理解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和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文献出发。选取关键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键词一般从论文标题、摘要及正文中抽取,一要带关键性,二要反映论文的主题,三要能作为检索词。因此,关键词既不能选取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词,也不能选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同义词、近义词不应并列为关键词。化学结构式、反应式和数学式原则上不用。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代词、连系动词、情感动词、助动词不宜使用。某些不表示所属学科专用概念的名词也不应作为关键词,例如:理论、报告、试验、学习、方法、问题、对策、途径、特点、目的、概念、发展、研究等,这些词在检索时无多大实际意义。
(2)关键词要尽可能选取各种词表中对应的规范词,非公知公用的专业术语及其缩写不应作为关键词。
(3)几个关键词的排列顺序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一般表达同一范畴概念的关键词要相对集中,意义紧密相联的关键词位置靠拢。反映论文研究目的、对象、范围、方法、过程等内容的关键词在前,揭示研究结果、意义、价值的关键词在后。
(4)几个关键词要构成一个信息集合体,从不同角度标示出论文的主要特征,并能通过几个关键词的逻辑组合有效地提示论文主题内容。一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