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对秦岭山水的利用

2015-02-20 21:25于风军王建国贾俊侠
关键词:行宫都城秦岭

于风军,王建国,贾俊侠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5)

城市人居环境是地理环境中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部分,如城市空间、城市用水、城市能源供给等。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狭义的秦岭是指其中部位于陕西的部分,因位于秦汉故都之南,古时又称南山或终南山。

秦岭与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一起,构成了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地理环境。秦岭与西安古都发展密切相关,其对古都西安影响却与西安居民对秦岭山水的有效利用分不开。西安居民对秦岭山水的利用形式是多样的,产生的后果也是有差异的。

西安居民对秦岭山水的利用形式是多样的,总得来看,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城市建设规划以秦岭山水為重要依托

秦统一全国以后,都城咸阳规模扩大,渭河以南新修了多处宫殿,城区拓展至渭河以南,秦對都城进行了重新规划。渭水与秦岭被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托,并且被用作规划要素。史载秦咸阳“渭水贯河,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1]。这样的城市布局显然是以为了与天象对应,即把源于秦岭的渭河当作银河来看,并将渭河作为构建都城咸阳的骨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2]这实际上就将终南山的山峰当了门阙,也就将其中的峪口当作都城的南大门。

隋代建大兴成,其较汉长安成向南转移,且规模扩大很多。《唐六典》记载:“今京城,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高颎所置,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沣水”[3]。这样,在隋唐长安城的营建过程中,渭、浐、沣诸水都和终南山都被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依据和构成要素,与秦岭一起,具有了都城城池的作用,成为城市安全的外围屏障。

2 城市生产、生活对秦岭自然资源的利用

秦岭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水,生物、矿产等多种。历史时期西安在城人居环境建设中对各种资源种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2.1 城市生产、生活对生物、矿产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为生物、矿产资源的开采

秦岭山中的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其中铜、铁、玉等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与开采。

《山海经》中记载出铁之山36处,其西山经记有8处,多在华山以西的陕西秦岭,并且有多处山多铜、多玉。蓝田的玉石更是千年闻名。

都城冬季取暧的碳多源于秦岭之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卖碳翁》说“卖碳翁,伐薪烧碳南山中”。

2.2 都城生产、生活对秦岭水资源利用方式更为多样

源于秦岭的河流众多,古代有“八水绕长安”之称,水量丰沛,渭河等河流可以行船。八水之中的沣水,曾经是一条大河,为西周都城丰镐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水条件。城市生产、生活对秦岭水资源利用方式更是不同。

首先,人们利用优越的自然水条件,开渠垦地,建立了完善稳定的农业水系统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秦汉时期,六辅渠等的修建,“衣食京师,亿万之口”[4]使关中,被冠以“天府”之名。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水资源(温泉)的利用则以就近水源建宫馆为主。如骊山温汤建成有华清宫。蓝田汤峪温泉、眉县汤峪温泉很早就温泉的利用而成为有名的居民点。

再次,利用源于秦岭的河流,建修皇家与私人园林,其中以上林苑最为突出。

著名的长安八水尽在上林苑中扮演重要角色。上林苑中湖沼众多,有昆明池、镐池、仙泽、初池、牛首池、蒯池、靡池、东陂池、西陂池、积草池、当路池、洪陂池、郎池等。这些池多是自然的人工修筑也占很大成份,不仅多,而且有些湖泊面积很大,每一个湖沼及其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一个湖泊、湿地相依存的地表水生态系统。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通过开渠引水将秦岭诸水引到都城中,以供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之用。这其中,唐代长安的最为突出。

3 对秦岭的综合利用

西安城市中的居民将城市居住功能空间拓展至山区。长安城中的城市居民在秦岭山间寻求第二场所。这种利用方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居民(主要是统治者)的第二居所(帝王行宫、别业),一类所宗教场所在秦岭山中开辟新的空间。

第二居所情况较少,但却很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帝王行宫和大臣的别业。

3.1 帝王行宫的建设

秦岭的帝王行宫有两类,一类是避暑行宫,如翠微宫(太和宫),在终南山上,为唐太宗所居[5];一类是温泉行宫,如华清宫,在骊山脚下,是最负盛名的帝王行宫。

3.2 大臣的别业

很多大臣、官员选择在山间居住,建设自已的第二居所,其中以唐代宋之问、王维的辋川别业最为有名。王维居辋川作《辋川集》[6]影响深远。

另外,钱起、岑参、李德裕、韦应物等人在秦岭山内也有居所。

3.3 城市信仰空间以秦岭为重

历史时期都城长安是多种宗教信仰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内寺院众多。秦岭在长安宗教信仰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秦岭的一些名山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如唐代“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西岳华山,…西镇吴山,”[7]、二是传统宗教活动向秦岭山区扩展。

长安城宗教活动向南山扩展在空间上有一重要过渡带,即樊川。在樊川一带,寺院聚集较为明显,出现了著名的樊川八大寺院:兴教、华严、牛头、兴国、法幢、观音、禅定、洪福等寺。而在终南山间则有更多的寺庙。较为著名的有:沣峪口的丰德寺、净业寺[8];蛟峪口东天池寺。子午峪口金仙观;鞭梓峪口的至相寺、百塔寺;紫阁峪内宝林寺;黑水峪内仙游寺。并且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特定的宗教寺院落集中的区域,如沣峪口区、太兴山区、太白山区,南五台区。

4 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也以秦岭为重要空间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居民构成复杂,对出行游玩有较大需求,目的也有较大差异。秦岭自古为天下之大阻,其中的山谷很早也就被辟为了重要的交通孔道,如蓝关道、子午道、党骆道、散关道等,帝王巡游与官员的宦游东南地区多经行秦岭;由于有帝王行宫在山中,大臣官员觐见也就到了秦岭山中,觐见之余在行宫附近赏山阅水也就成了一时之尚;秦有学子的学游,有文人的壮游、宴游、登高,宗教人士的云游等,更有长安士女在特定节日(如清明)时的游玩。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游憩活动,都有大量诗文传世。

5 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对秦岭山水利用产生的影响

秦岭丰富资源给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很艰的条件,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对秦岭山的利用,则为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产生了学深远影响。

首先,改善了城市自然生态条件。对发源于秦岭诸水,特别是“长安八水”的有效利用,充分地改善了历史时期西安的水环境。对秦岭诸水的利用大大改观了的城市生态环境。

其次,极大地促进了西安城市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利用秦岭的铜、铁等矿产资源及木、竹,城市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在原西周都城丰镐遗址所在的发现有铸造场所,有车马器累陶范伴出[9]。西周时期青铜器多有出土,类型多,造型精美。城市商业发达,汉代都城长安,行业繁多。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为基础,城市文化也异常繁荣,科学技术、手工工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佛学研究、诗书文学都达到新的高峰,成为举世闻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最后,影响了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人居对秦岭的利用中,除了伐木和开矿对部分地点的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外,其他的利用方式并没有对秦岭的环境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相反,秦岭中第二居所(行宫、寺院、别业的建立,有效地抑制了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因而对秦岭自然生态的保护作用要大于其产生的破坏作用。而当行宫、寺庙、别业消失、农业进入到这些地方以后,生态环境,才有了质的改变。

[1]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李林甫.《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渠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一·长安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彭定求.《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刘昫.《旧唐书》卷十二四《志第四·礼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78.

猜你喜欢
行宫都城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好忙好忙的秦岭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