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田 刘锦妮
蓝田岭区晚夏番茄生产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
王德田 刘锦妮
蓝田县岭区位于县城东北部,俗称北岭,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达200天以上,远离城市,无工业“三废”污染,为发展晚夏番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目前,岭区常年种植晚夏番茄不足1000亩,主要分布于三官庙镇和金山镇,主要集中在三官庙镇过风岭村和金山镇北仓湾村,常年平均亩产4500kg,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是种植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种植技术上,岭区群众种植晚夏番茄的时间较长,积累了很多生产经验,种植收益相对较好。但城乡消费者对果菜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种植技术进行集成配套,才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质优、安全的蔬菜。
农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晚夏番茄主产村三官庙镇过风岭村、金山镇北仓湾村等主产村调研。现将目前岭区晚夏番茄生产与销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并给出对策建议。
1.1 缺水与缺肥并存由于蓝田晚夏番茄的主产区在岭区,而岭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既无灌溉条件,降水也有限,且分布不均,土壤又瘠薄,蓄水蓄肥能力差,靠天吃饭。而晚夏番茄是对水分和肥力要求较高的果蔬作物。在施肥上,由于有机肥源有限,群众只重视化肥,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施用严重不足,微肥施用得更少。在晚夏番茄生长发育的需水临界期,水分供应不足,需肥临界期养分供应比例不协调,品种的生产潜力难以挖掘出来,导致番茄产量低而不稳,商品性较差,菜农收入少,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1.2 种植水平较低由于种植效益难以保证,精壮劳力外出打工,从事种植生产的是年龄偏大的农民,在种植上沿用老经验,学习新技术的兴趣不浓,舍不得投入。施肥上只重视氮肥用量,忽视了磷钾肥的作用,田间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缺乏农药科学使用技术,乱用、滥用农药时常出现,病虫危害较重,造成产量不稳,品质不高,果品质量无安全保障,从而导致市场销售难、效益差。
1.3 种植分散,没有连片发展在晚夏番茄种植布局上,缺乏统一规划,晚夏番茄又是忌连作的经济作物,没有集中连片发展,不利于技术推广和商贩收购,从而增加了销售成本,种植效益不高。
1.4 缺乏组织管理,种植技术不规范,优果率不高由于农户分散种植,在技术操作上无章可循,缺乏科学施肥技术;对主要病虫危害辨别不清,不能做到对症、适时用药等,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对自然降水缺乏有效利用,生产的番茄参差不齐,色泽、大小不整齐,在市场上形成价低难卖的尴尬局面。
1.5 市场知名度低,销售方式单一由于分散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未成规模,市场知名度低,商贩很少上门收购,农户零散销售,售价低,销售成本增加,效益不高。
1.6 品牌意识不强岭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是晚夏番茄种植的优生区,但多年来,虽然有的种植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了产地商标,但没有应用于销售。在晚夏番茄生产与销售上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缺乏统一包装和品牌销售。
2.1 继续做好高产优质品种试验示范品种是优质、高产、取得高效益的内因。近几年来,经过连续试验,筛选出适合蓝田岭区种植的金棚1号、东圣1号和中研998三个适合晚夏种植的优良番茄品种,并且示范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2.2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坚持土壤改良,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经过几年试验示范总结出科学施肥配方:亩用控释肥40kg与腐植酸铵40kg、“NEB”10kg混合施用。
2.3 实施科学用水保墒措施利用地势修建容积不同的积水窖积纳雨水,在番茄生长需水的关键期灌救命水或高效水,大力推广地膜栽培技术和膜下灌水。
2.4 采取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在晚夏番茄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蚜虫、棉铃虫、桃蛀螟、金龟甲、金针虫、菜青虫、草地螟、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防控中,推广在田间种植春玉米形成诱虫带、在田间安装杀虫灯。生长中期悬挂黄、蓝粘虫板,喷施液体膜、苦参碱、碧护、阿维菌素、宁南霉素等低毒农药。
2.5 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组织统一生产,扩大规模,提高种植水平,实施品牌销售战略,采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在超市建立销售专柜等方法,扩大影响,畅通销售渠道,实现优质、增产、高效目标。开展晚夏番茄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尽快形成种植技术规范。
王德田,刘锦妮,陕西省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10500。
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