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红,车向前,马菲菲
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呼吸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辽宁沈阳 110016
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而引起并随着药物的停用而终止的发热反应,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0.01% ~5.00%[1]。国外文献表明[2],至少81种不同的药物会引起发热。常见的药物分为4种,包括抗生素、抗惊厥药、抗心律失常药及其他心脏病用药[3]、中药注射剂等。其中,以抗生素所致的药物热为最常见。现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呼吸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符合药物热诊断标准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1 临床资料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期间静脉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药物热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2~82岁。
1.2 方法与内容 (1)原发病;(2)静脉应用抗生素与发热的因果关系及其评价[4]:①用药与发热的时间关系;②发热情况:包括热型、最高体温及伴随症状等;③发热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④停药后发热是否减轻或消失;⑤发热是否可用原发病、并发症或其他因素来解释。
1.3 诊断标准 (1)原有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次升高;(2)原有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感染症状及一般情况好转,但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3)非发热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原发感染来解释;(4)有上述任何一项,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者;(5)经体格检查、生化及微生物学检查无其他发热原因可循;(6)无其他可导致发热的基础疾病;(7)体温正常后至少72 h未再出现发热;(8)排除其他引起发热的原因[5]。
2.1 原发病及用药情况 32例患者中,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8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5例,肺脓肿5例,院内获得性肺炎4例。药物: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3例,替考拉宁10例,头孢哌酮舒巴坦4例,头孢吡肟3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例。
2.2 临床表现 原有发热者用药后体温较前更高者8例(25.0%),原有发热,经过治疗体温曾一度降至正常后再次出现发热者16例(50.0%),原无发热者用药后出现发热者8例(25.0%)。发热均在用药7~10 d后出现。热型多因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干扰而不固定,其中低热9例(28.1%),中等程度发热16例(50.0%),高热7例(21.9%),体温最高可达40.2℃。
2.3 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者8例(25%),白细胞正常者14例(43.7%),白细胞下降者10例(31.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12例(37.5%);肝功能异常者14例(43.8%);乳酸脱氢酶增高者10例(31.3%)。C反应蛋白正常者22例(68.7%),轻度升高者10例(31.3%)。均未出现皮疹。
2.4 处理措施 初步确诊药物热者,停用可疑抗生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适量补液促进药物代谢,出现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停药1 d体温正常者20例(62.5%),停药2~3 d体温正常者7例(21.9%),停药5~7 d体温正常者5例(15.6%)。
绝大多数抗生素可致药物热,尤其是β内酰胺类[6]。药物热可呈现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及不规则热,其中以不规则热为最多见。解热镇痛药的使用及物理降温的干预会干扰发热的自然过程[7],中等程度的发热最为常见[8]。本研究中约50%为中等程度的发热。约74%的药物热多在用药后10 d内出现,在部分患者,可延迟到数月之后[7]。药物热很少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但可出现相对缓脉,需注意排除窦房结功能异常及某些影响心率的药物干扰[8]。
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可能对药物热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因其变异性很大,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用药史。化验结果正常并不能排除药物热的诊断。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包括白细胞增高伴或不伴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沉轻度增快,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乳酸脱氢酶增高。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符合上述特点。
药物热的诊断困难,必须在详细复习病史、用药史、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之后谨慎作出诊断,停药后退热是诊断的关键。本研究中84.4%的患者在停药后1~3 d体温恢复正常,但15.6%的患者需停药5~7 d体温才能恢复正常,尤其是用药时间久的患者,这可能与药物在体内代谢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变态反应有关。在停用抗生素后需密切观察体温、原有感染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如果体温逐渐下降,发热时间逐渐缩短,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无明显增高,就不能轻易否定药物热的诊断。
当有感染征象存在时,药物热的诊断更加困难。因为无论是原有发热的患者体温持续不降,还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发热,都会误导临床医师认为是其治疗失败。因此,极有可能频繁地更换抗菌药物,导致抗感染药物的过度使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及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7]。有报道称,约1.3%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药物热所引起的[9-10]。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7];尤其当其他感染指标好转而仍然持续发热时,更需提高警惕。下述几点可能提示药物热的诊断:(1)抗生素的治疗不能使体温降至正常;(2)发热与C反应蛋白之间无相关性;(3)除发热症状外,原有感染症状好转,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感染的征象;(4)细菌培养结果阴性;(5)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心率增快与发热间不匹配,即呈现相对缓脉。
药物热的治疗关键是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在仍需要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化学成分不同的其他药物作为替代治疗[11]。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替代药物,尤其是针对高度耐药菌株治疗的药物,可能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同时在心功能状态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补液,促进药物的代谢及排出。
药物热的诊断费时费力。用药时间越长,诱发药物热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临床医师要时刻注意药物热的可能,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须待感染性疾病病情好转后,及时停用抗生素。应避免不恰当的抗菌药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的延长[12]。
[1]Classen DC,Pestotnik SL,Evans RS,et al.Adverse drug event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excess length of stay,extra costs and attributable mortality[J].JAMA,1997,277(4):301-306.
[2]Patel RA,Gallagher JC.Drug fever[J].Pharmacotherapy,2010,30(1):57-69.
[3]Tisdale J,Miller D.Drug induced disease:prevention,detection,management[M].Bethesda(MD):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2010:40-48.
[4]曹仕鹏,翟安,傅满姣.INH、RFP致药物热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7(8):23-24.
[5]Lipsky BA,Hirschmann JV.Drug fever[J].JAMA,1981,245(8):851-854.
[6]Cunha BA.Antibiotic side effect[J].Med Clin North Am,2001,85(1):149-185.
[7]Mackowiak PA,LeMaistre CF.Drug fever: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onventional concepts.An analysis of 51 episodes in two Dallas hospitals and 97 episodes reported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J].Ann Intern Med,1987,106(5):728-733.
[8]Johnson DH,Cunha BA.Drug fever[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1996,10(1):85-91.
[9]Colpan A,Onguru P,Erbay A,et al.Fever of unknown origin:analysis of 71 consecutive cases[J].Am J Med Sci,2007,334(2):92-96.
[10]Zenone T.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adults:evaluation of 144 cases in a non-university hospital[J].Scand J Infect Dis,2006,38(8):632-638.
[11]Kumar KL,Reuler JB.Drug fever[J].West J Med,1986,144(6):753-755.
[12]Roush MK,Nelson KM.Understanding drug-induced febrile reactions[J].Am Pharm,1993,NS33(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