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 赵友斌
(1.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暨南大学 翻译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爱尔杰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美国梦”主题阐释
高虹1赵友斌2
(1.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暨南大学 翻译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爱尔杰;人物塑造;美国梦;主题
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教育家霍瑞修·爱尔杰毕生致力于青少年励志作品的创作,其塑造的主人公大都出身贫寒,凭借自信、诚实、坚持和勤勉,在历经一番挫折后终成大器。时至今日,作品中的主人公保罗、迪克和菲尔早已成了美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名字,爱尔杰的作品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精神”和“美国梦”的代名词,作家本人也因此得到了“美国精神之父”的赞誉,成为与马克·吐温并驾齐驱的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位作家之一。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它们大都符合美国正统价值观中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小贩保罗》、《听差菲尔》和《衣衫褴褛的迪克》等作品,凭借其传递的强大正能量,早已成为美国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尔杰的小说何以有如此巨大之能量呢?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爱尔杰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一系列青少年励志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故事主角,并巧妙地将“美国梦”主题赋予丰富多变且性格各异的主要人物身上,成功地将小说蕴含的正能量完美、自然地传递给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
“人物角色是对个体的虚构再现——它通常(但不一定)是一种心理现实描述。”[1](P121)人物角色绝非独立存在,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而读者又会首先通过观察一个角色的所作所为来确定他是怎样的人物。[2](P187)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复杂,有的单纯。正如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述,不同的人物性格衍生出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第一类为扁平人物,也被称作性格人物、类型人物和漫画人物,主要是指小说中性格单一、相对缺乏变化而略显单薄的人物;第二类为圆形人物,主要是指小说中性格复杂,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人物。一般说来,此两类人物在长篇小说中是缺一不可的:扁平人物通过凸显某一性格特征来增强讽刺效果,进而达到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之目的;而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其性格中的矛盾会爆发出足够的张力,更易体现生活的本真面貌,艺术性更强。这两类人物各尽其职,协力承担小说主题阐释的任务。
“人物塑造是作者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发展和向读者反馈这些人物特征的途径。”[1](P121)一般而言,作家往往是通过描述人物的外部特征、语言、行为及对周围人和事的认知等主客观条件来塑造人物。通过塑造菲尔、瓦尔特、保罗和迪克等一批积极上进的优秀青少年,爱尔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爱尔杰是一位人物塑造大师,他所刻画的主角通过自己的勤勉、勇敢、乐观,无一例外地都收获了成功和幸福,而这恰巧是爱尔杰作品的灵魂所在,更是他对所有青少年寄予的期望。
(一)乐观
第一代美国移民从一无所有到实现“美国梦”,就是因为他们坚信凭借双手,终能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获得上帝的福佑。作为一名作家,爱尔杰始终倡导和鼓励青少年树立健康、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爱尔杰小说中的人物大都不会遭受被其所信赖和所爱的人欺骗或者出卖的厄运。自第一部成名作《衣衫褴褛的迪克》起,乐观向上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青少年励志作品创作的一种既定技巧,更是爱尔杰试图通过其作品传递“美国梦”精神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爱尔杰笔下的人物总能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挫折和困境,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和眷顾。在《衣衫褴褛的迪克》中,迪克是一个鞋童,当第一次领着弗兰克在纽约观光时,他表现得却好似这座城市的主人一般,对它评头论足:“‘那就是市长办公室。’迪克说:‘市长和我是很好的朋友。我曾经为他的一次特别任命给他擦过鞋。那便是我付税的方式啊。’”[3](P6)当顾客嘲笑迪克衣衫褴褛时,迪克自信又骄傲地回答道:“这衣服可是华盛顿将军曾经穿过的呢……”[3](P6)当他的裤子被奚落“是他自个儿的两倍大”时,迪克幽默地反击道:“它们可是路易斯·拿破仑送我的礼物。路易斯因为长得太快,便把这裤子转赠与我了——但它太大了,所以才不合我身。”[3](P6)
爱尔杰小说中的乐观精神还体现在故事主角即使处于人生低谷,也始终信赖身边的朋友。在《格兰特的勇气》中,格兰特的父亲因热心帮助一位在华尔街投资失败的朋友南森而惨遭破产,格兰特被迫休学。然而,当他以犹疑的语气询问父亲是否仍旧相信南森时,父亲答道:“当然,他有很多优点,而且我相信他是真的把我当成可以依靠的朋友”[4](P56)。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和乐观,格兰特的父亲成功地收回了劳伦斯的贷款。乐观精神是那些奋力实现“美国梦”的首批移民和世世代代心怀远大抱负的美国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也是爱尔杰在其作品中对“美国梦”的独特阐释。
(二)勤勉
本工程为某高速公路施工建设项目,该公路地处交通要塞,每天过往车流量大,且超载现象严重,加上该公路路基标段施工进度不一致,标段划分比较短,构筑物又多,如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摊铺,施工效率比较低,再加上雨季的到来,工期比较紧迫,每一段路基验收合格后就需要马上进入路面施工,所以,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和探讨,决定在该高速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采用三轴式摊铺机。
勤奋努力是“美国梦”的精髓所在,从美国的首批移民开始,他们便坚信“人一出生,不仅在政治上、社会上和道德上是完善的,而且这种不断完善的状态亦是必然趋势”[5](P73)。因此,作为“上帝特选的子民”,为了开辟一片新天地,赢得他人的尊崇,为了积累财富,也为了不枉上帝的恩泽,他们努力工作、严于律己。勤勉一直是美国人获得成功的核心理念。爱尔杰本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勤勉理念的践行者,他将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小说创作,虽未因此飞黄腾达,但他辛勤耕耘的精神得到了绝大多数同时代作家和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爱尔杰不但将勤勉作为座右铭,还将它书写在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中。于小说主角而言,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倘若离了它,主角们便远离了梦想与成功。在《格兰特的勇气》中,当格兰特得知父亲破产的消息后,他来不及伤心,更不容许多想,径直一人奔赴纽约,开始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挽救那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勤勉和聪颖很快博得了上司的欣赏。然而,幸运之神并未一直眷顾他,格兰特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阴谋中,并被下达了逐客令。可这并未击垮格兰特,他很快受聘到一家房产公司,还同时兼职一份家教工作。格兰特的成功固然不能排除运气因素,但他为挽救家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才是关键所在。诸如格兰特这般勤勉努力的人物,几乎遍布于爱尔杰的每一部作品中,因为这原本就是他毕生的精神追求,也是他对“美国梦”精神的最佳诠释。
(三)勇气
尽管对未知世界有过担忧和迷惘,但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摒弃了让其饱受身心折磨的陈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陋习,开创了一种与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全新生活方式。此种革新正是勇气作为“美国梦”的另一核心理念的首要特征。
为了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爱尔杰小说中的大部分主角会表现出一种敢于面对陌生和未知世界的莫大勇气。在《格兰特·萨顿的愿望》中,为了寻找老板的儿子,格兰特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西部,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部小说中,除了主角格兰特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外,被人贩子拐骗的受害人赫伯特同样勇气可嘉。赫伯特生于富裕之家,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被拐之后,凭借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成功地逃离了人贩子福特的魔掌。在归家的途中,赫伯特病倒了,但他仍坚持拖着虚弱的身子与福特斗智斗勇。“赫伯特看上去十分苍白,只能走一步,拖一步。日复一日,他一直努力地追赶着艾伯纳,但他实在没有艾伯纳那样的体力,因而,赫伯特终究还是累垮了。”[6](P438)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赫伯特与格兰特相遇,一起回到了家乡。可见,于爱尔杰而言,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实现“美国梦”,勇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勇气不仅是笼罩在小说主角们头上的光环,也是小说中某些正面人物的标志性特征。
作为“美国梦”精神的又一典型特征,勇气在爱尔杰的小说中还特别体现为故事主角为实现各自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无论对方有多强悍,他们都敢于向恶势力和敌人挑战,从未畏惧。在《赫可特的继承权》中,吉姆·史密斯的叔父是校长,是一个不学无术、无视道德底线的小人。史密斯倚仗着和校长的关系,在学校嚣张跋扈、为所欲为,肆意欺凌同学,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比欺负其他男孩子更开心”[7](P216)的事儿了。赫可特入学后,因无法容忍史密斯恃强凌弱,勇敢地站出来,与史密斯抗争。当新来的同学汤米受史密斯欺负时,即便知道一场打斗在所难免,赫可特仍勇敢地出面制止史密斯,使汤米免受其害。实际上,小说对赫可特勇气的描述随处可见:“赫可特曾在他的希腊文读本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勇敢是成功的开始。’”[7](P174)爱尔杰欣赏勇气可嘉的人,因为他坚信勇气是战胜困难、打败敌人的必备条件,因此,他便将这股勇气注入笔下的每一位灵魂人物的血液之中,以鼓励每一位怀揣“美国梦”的青少年都能以巨大的勇气去迎接考验、战胜困难。
(一)扁平人物的塑造
扁平人物在爱尔杰的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作者偏爱从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阐述正、反面人物。首先,爱尔杰通常会直截了当地呈现人物,便于读者分辨。《衣衫褴褛的迪克》便是典型一例。故事一开头,迪克的个性特点便跃然纸上:“迪克的一些同伴儿很狡猾,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怀疑的神色,但迪克单纯直率的行事作风却招人喜欢。”[3](P4)“单纯”、“直率”、“招人喜欢”,简单直白的几个词顷刻间便将迪克的个性特点交代得一清二楚,为读者理解作品人物和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绝不意味着爱尔杰对人物的褒贬会言过其实。事实上,爱尔杰一直本着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小说创作和人物塑造,以期能引导读者树立正面客观、乐观积极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在《衣衫褴褛的迪克》开篇,爱尔杰就开诚布公地道出了迪克沉湎于赌博和吸烟的恶习。作家这样写道:“我们这位衣衫褴褛的主人公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个模范生。有时他也发誓,时而还会捉弄那些乡下来的小男孩,或者故意给一位老实巴交的、从未进过城的老人指错路……迪克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奢侈浪费。”[3](P8)接着,迪克的诸多优点也被娓娓道来:“他绝不会做任何卑鄙无耻之事。他不偷、不骗,也不欺辱比他小的男孩们,他诚实、坦率、仗义、自力更生。他的品德高尚,这让他远离了一切卑劣行径。”[3](P10)
事实上,这种直接客观的人物描述正是爱尔杰的理性思维所在。一方面,他试图告诫青年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在追求人生成功的道路上,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学会调整和纠正这些错误。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的年轻读者能像我一样喜欢迪克,但也不要无视他的错误。尽管他只是个鞋童,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值得模仿和学习的东西。”[3](P10)
另一方面,故事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语言行为往往被当作认知和评判其个性特征的标准,这很可能会误导青少年读者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读。然而,这也恰好是扁平人物的一个典型表征。同样是在《衣衫褴褛的迪克》这部小说中,怀特尼先生一遇见迪克,就对其顿生好感,还邀请他成为他的侄子弗兰克在纽约的向导。不仅如此,他在日后多次向迪克提供的援助几乎改变了迪克的一生。一切只是源于二人初次相遇时彼此之间那坦诚、心无旁骛的眼神交流。
如此直接的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为了使读者能更简单清楚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爱尔杰也会通过描绘故事主角和反面人物,形成巨大反差来塑造扁平人物。无论反面角色在与正派人物交锋之前是如何的威风霸道、不可一世,随着双方的冲突升级,彼此间的差异也愈发明显。在小说《赫可特的继承权》中,赫可特在史密斯公司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赫可特心地善良、好抱不平,为了让同学免受霸道的吉姆·史密斯的欺凌,经常和他发生言语甚至肢体的冲突,两人在交锋过程中的鲜明对比一览无遗:“赫可特身材匀称、健硕……另一方面,吉姆·史密斯个子虽高,但他身材的比例失调,骨架松散……他从未学过拳击,对自卫术的入门知识更是一无所知。”[7](P168)这段文字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赫可特和吉姆·史密斯在外表和身形上的巨大差异,让读者基本上能够判断出双方的输赢。
不仅如此,爱尔杰还会通过仔细甄选人物角色的姓名来塑造扁平人物,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爱尔杰在小说《赫可特的继承权》中对苏格拉底这个名字的挑选和确定便是典范。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以“哲人”和“圣贤”著称。然而,小说中的史密斯·苏格拉底虽贵为一校之长,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道德上的“伪君子”:作为必修科目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兼职教师,苏格拉底对这两种语系却一无所知:“当学生到校长办公室问他关于拉丁语、希腊语的问题时……他也曾冒险自己作答,但他的答案总是滑稽可笑、错误连连。”[7](P102)寥寥数语便让一校之长的可笑无知昭然若揭,如此的直陈更是讽刺性地增加了“苏格拉底”这个人物名字的戏剧性和喜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扁平人物的精心选择和塑造,是爱尔杰试图将实现“美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每一位有梦想和抱负的美国青少年的一种另类的“利器”。
(二)动静结合的人物塑造
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是划分人物角色的另一标准。前者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鲜有改变的;后者则会随其所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的改变而变化,是多变和多样化的人物角色。一般说来,在一部小说的结尾,绝大部分动态人物的世界观和社会地位会发生变化,但类似的改变通常不会发生在静态人物身上,“因为不管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本质为何,一个自私自大的静态人物始终会保持其自私自大的个性特点。”[1](P123)
鉴于此,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动态人物大都是圆形人物,静态人物则多半是扁平人物。纵观历史上的文学作品,的确如此。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主要人物可能是静态人物,而一位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地位极有可能会在一系列事件和变故之后发生巨大的改变,继而演变为动态人物。尽管爱尔杰擅于塑造扁平人物,其创作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都也是扁平人物,但他也会选择性地将部分扁平人物塑造成动态人物,让他们的命运随着世界观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得以扭转。在《衣衫褴褛的迪克》这部小说中,爱尔杰便是采用动态的描述方法,充分展示了一个扁平人物的命运逆转。至故事结尾,迪克不仅改掉了奢侈浪费的陋习,还因朋友的帮助长了不少见识,他既实现了一生的夙愿,还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美国梦”。
在爱尔杰的众多作品中,“在路上”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小说中的主角常常从一座大城市到一片荒芜的美国西部。旅行也不再单纯地指代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空变换,更多的则是隐射诸如主角从无到有这样的一种身份、地位和命运的改变。“在路上”不单象征着自由和“美国梦”,也喻指昭昭天命。就“美国梦”而言,昭昭天命是指个体实现其“美国梦”的必然性。爱尔杰将旅行这条主线索贯穿于主要人物实现其“美国梦”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其整个小说创作生涯,小说情节和“美国梦”主题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一般说来,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即通常意义上的反面人物,“通常是静态人物,他们的成长往往和故事发展无关”[1](P123)。即使到了故事结尾,仍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爱尔杰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在《赫可特的继承权》中,苏格拉底直至最后依旧是那个我行我素、不学无术的“哲贤”;吉姆·史密斯也依然是那个恃强凌弱、恃宠而骄之徒。然而,即使这些反面的扁平人物“山河依旧”,但他们大都会在故事的结尾变得一无所有、潦草收场。爱尔杰既擅长采用动态的描述方法展示一个扁平人物的命运逆转,也长于将某些反面扁平人物塑造成动态人物,让他们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自食恶果。爱尔杰巧妙地采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了性格各异的正、反面人物,巧妙地将“美国梦”主题烘托渲染、自然流露。
1896年,当提及自己的作品时,爱尔杰表示:“作家应将引导读者成为诚实、勤勉、节俭和有志之士当作写作目标。”[9](P61)这是每一位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他自己便是一位真正的践行者。爱尔杰以其娴熟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典型人物:迪克、菲尔、赫可特、保罗等。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则兼而有之。扁平人物也好,动态人物也罢,爱尔杰通过塑造这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巧妙、自然地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让人物身上蕴藏的巨大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梦”精神与美国人民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摒弃了先前颇受欢迎的“从乞儿到王子”式写作模式和积极乐观的写作态度,转而让他们的作品披上了悲观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罩衣。尽管爱尔杰对当时的社会感到些许的失望,但他依然坚持通过自己的作品鼓励青少年努力奋进,并一直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鼓舞他们:只要心中有梦想,“美国梦”终会实现。爱尔杰以其特有的方式解读了“美国梦”及其对美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也因此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
[1]Kieszner,L.G.& Mandell,S.R.Literature:Reading,Reacting,Writing (Fic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2](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华伦.小说鉴赏[M].主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3]Horatio A.Ragged Dick[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Horatio A.Andy Grant’s Pluck[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Horton,R.W.& Edwards,H.W.Background of American Literary Thought[M].N.J.:Prentiee Hall,Inc.,1974.
[6]Horatio A.Grant Thornton’s Ambition[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7]Horatio A.Hector’s Inheritance[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8]E.M.Foster.Aspects of the Novel[M].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mpany,1956.
[9]Carol,N.Horatio Alger and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94.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me-probe of “American Dream” in Alger’s Novels
Gaohong1Zhaoyoubin2
(1.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MianyangNormalUniversity,Mianyang621000;2.Instituteoftranslation,JinanUniversity,Zhuhai611731)
Horatio Alger has created over 100 “pauper to prince” inspirational works for children in all his life.Alger,by means of his exquisite writing skill,has shaped a large quantity of images that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American society as well as its culture: some of the images are “flat and static” figure with single and pure character;some are “round and dynamic” figure with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character and others have both at the same time.By building these rich and plump images,Alger has elaborately made the “pauper to prince” American dream prominent and be transmitted,making the positive energy implied in it become the intellectual food for the American youngsters to become optimistic and persistent.
Alger;characterization;American dream;theme
2015-04-20
四川省绵阳市社科联项目(MYS2014ZC20)
高虹(1981—),女,四川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106.4
A
1673-1395 (2015)07-0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