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媛 藤依舒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创新思维与业态转变
——2014年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 袁媛 藤依舒
2014年12月6日,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央电视台、光明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奇虎360、财讯传媒集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多位学界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就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创新思维与业态转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对如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完成行业的转变与重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认为,现阶段媒介融合的最大困难是构成新媒体的两大要素“内容”与“平台”的不置换。传统媒体应当在整合优质内容资源的基础上,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构建有内容支撑的主流舆论平台,并建立内容与平台等价融合的相应机制。
华商传媒集团副总裁王朝阳认为,媒介融合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媒体行业组织能力的退化。面对这种趋势,应当从边缘结构入手,对整个组织进行整合。通过切割的方式将传统媒体集团的航母拆分成舰队,以这种新的媒体形式灵活应对挑战。
福建日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曾武华以《福建日报》为例,通过对海峡公众服务平台、海峡导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运营项目的介绍,阐述了党报党刊的新媒体资源整合的探索经验和投资新媒体的盈收策略。
重庆出版集团邱振邦副总编辑从解构与重构的视角出发,总结了对传统出版业和新兴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当前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改革顶层设计时,应当在解构的基础上,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层面进行重构,避免走入政治语境与宣传语境的夹缝中。
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鸿军从版权保护与版权利用两方面展开,探讨了媒介融合过程中涉及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针对版权对象界定、版权权利归属、版权价格评估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层面的应对策略。
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市场部佘贤君副主任认为,融媒体环境中电视与受众深度互动建立强联接的关键在于内容。电视媒体能以产业延伸的方式,增强自身生命力,联动节目市场与广告市场。在技术融合与思维融合的前提下,保证电视媒体系统融合的总效率。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多媒体、多终端的媒介融合之势,已经浸入到影视技术与文化中。他提出以多媒体介入开启电视新闻改革新波峰,以网台互动开创电视观众体验新渠道,以制播分离理念开辟电视媒体盈利新空间,在媒介融合时代创造影视产业的新空间与新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洪忠教授从数据挖掘的调研实践出发,提出媒介融合是一场生态圈位置的重新寻找。他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媒体,应当超越新闻采集分发的局限,以信息生产方的角色将信息应用于受众生活之中,实现媒介功能的突破。
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分析了人民网新媒体的发展策略,并阐述了其媒体跨界的应对方法。通过讲解人民日报社融合办公会的作用,阐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产品开发和客户端统筹的经验,并与与会者分享了人民日报触媒多元战略的经验。
光明网总经理杨谷认为,传统媒体在网络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平台建设投资大、内容采编成本多、网络投资收益小、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应当借力于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传播力。
头条号产品总监刘震华认为,随着移动终端的丰富和用户触媒习惯的变化,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传播的门槛降低。面对这种变化,运营方应当利用好机器与算法的推送功能,制作更符合用户需要的定制化内容,从而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
奇虎360首席商务官刘允在发言中提出,媒介融合是一个技术、内容、用户和商务渐进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技术、移动智能、社交平台、内容战略、收入模式”五个方面决定着融合的最终效果,但是一切的出发点又应当回归到对于用户需求的探索之中。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先生在发言中反思了当前技术崛起对媒介发展、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他认为面对信息时代传受合一的现象,研究者应当具备理性的根部思维,从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新媒体土壤中,找到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沃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观念变化破题,提出了网媒核心的观点。他认为,网媒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更是一个人际社会大幅度扩展界域的聚焦对象,其中观念变化是影响媒介融合效果的关键要素。
回顾第一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对技术变革的探讨,再关照到本届论坛的业界解读视角,不同的研究者都在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探寻媒介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于丹教授作为主持人在论坛最后指出,高校传媒学院应该努力培养站在发展潮头的传媒人,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传媒领域未来的新格局。
(作者袁媛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师;藤依舒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