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运用

2015-02-20 11:58:51刘斌志
关键词:家庭成员辅导青少年

刘斌志

(1.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2.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重庆 401331)

家庭作为青少年所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和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地震灾害不仅让青少年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同时受创伤的还包括其家庭成员、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Boss(1988)在其著作中提到,在1986年参与挑战者宇宙飞船探险的成员意外死亡后,受创伤的不仅仅是这位身为父亲的宇航员,还有其家庭成员[1]。Neugarten(1976)指出重大创伤事件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互动以及家庭总体生活质量往往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更包括青少年的家庭及其成员。其服务的方法与技术也不仅限于心理辅导,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其家庭因素以及家庭成员的辅导。

一、家庭社会工作及其服务内容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家庭社会工作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专业方法,解决和处理家庭问题,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功能正常发挥,帮助家庭适应社会工作服务领域[2]。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困难的家庭,其最初的问题发现和评估往往是从个体的家庭成员开始,但是评量的框架则是将个人放在整体的家庭结构和互动中去观察和理解。就地震灾后的青少年心理重建而言,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一方面强调通过家庭的整体协调和平衡来达成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促进青少年与家庭的经济、情感和关系的建立,保证青少年家庭环境的功能发挥;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促进灾后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其他成员的心理及社会功能,从而最终发挥家庭对青少年心理的支持作用。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家庭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家庭的优势和家庭工作中的正向能量,也就是相信家庭有正向改变的能力。具体来说,家庭社会工作具有以下一些基本服务原则:(1)协助家庭最适合的地点就是青少年的家里,即是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过程中,要求社会工作者亲自深入其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中,精确了解其家庭互动和家庭关系。(2)激发家庭成员的潜能以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即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充分相信不同家庭各有其面对并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考虑家庭的具体处境和压力事件的大小,以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社会支持。(3)干预服务必须个别化,并且以家庭的社会、心理、文化、教育、经济以及物质评估为基础。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对于青少年所处的不同文化、民族、地域背景的考虑就显得十分重要。(4)社会工作者必须及时回应家庭的需求,然后才能处理家庭成长的长期目标。这要求社会工作者遇到有心理重建需要的青少年,必须以协助青少年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要以及依附关系的需要为前提[3]。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面对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不仅包括心理重建与辅导,更多地要考虑家庭内外社会环境的其它需求。因此,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家庭社会工作至少应包括以下服务内容:(1)灾后家庭的生活救助与经济扶助。许多研究都发现,地震所带来的生活经济压力是家庭首先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吴聪能和赖辛癸就认为台湾集集大地震一年后灾区自杀率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吴淑贞对272位中部灾区组合屋居民的身心状况研究也发现,灾后居民的主要需求是经济生活、环境生活以及就业生活[4]。因此,社会工作首先要对遭遇地震灾害的家庭提供直接的实物或现金补助,以帮助其渡过困难期。(2)灾后家庭的生活教育服务。赵鑫的研究认为,地震使得家庭原本已有的经济问题、婚姻关系问题、教育子女问题、赡养老人问题、人际冲突问题等变得更加严重[5]。因此,社会工作需要为家庭提供包括青少年照顾和辅导、家庭生活改善以及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具体包括家庭疾病帮扶、婚姻关系调解、家庭生活管理和资源利用、家庭发展规划等内容。(3)家庭心理辅导。大部分研究都已证明,地震给家庭及其成员均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更会引起家庭关系的变迁和恶化,因此,需要更为全面的心理支持与辅导[6]。通过电话热线、个案辅导、小组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方法,舒缓家庭成员的消极情绪和克服创伤心理障碍,同时有效地促进家庭及其成员复原力的发展。(4)婚姻调解服务。许多研究都发现地震灾害也会让许多家庭成员更加珍惜彼此和团结一致[7]。但是,由于地震对家庭造成了严重冲击,影响了家庭成员功能的发挥,这会导致家庭中夫妻双方不能互相谅解和支持,以致造成紧张的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等情况。因此,社会工作需要协助灾后家庭协调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积极互动的关系和氛围。(5)家庭主题活动。地震灾后的一个月、半年、一年以及地震中家庭成员遇难的周年祭等,都是家庭压力产生、情绪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时机。此时,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对震后家庭的不同生活主题设置相应的活动,帮助家庭成员寄托哀思、获得心理抚慰,并从过往的哀伤中走出,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6)家庭的能力建设。地震虽然给家庭带来极大危险和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整个家庭的调整和适应,成为家庭发展的机遇。因此,社会工作要一直关注家庭可能面对的压力事件和危机,更要通过赋权和潜能开发来提升家庭中夫妻双方、亲子双方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意义

社会工作强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的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对于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而言,既要强调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辅导和重建,更需要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入手,而其中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其功能的发挥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通过危机干预有效协助家庭渡过难关,为灾后青少年提供基本的家庭生活环境

对于灾后青少年而言,其心理重建既深受家庭的影响,也依赖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可见,地震心理创伤对于家庭而言也是一种情境危机,会带来家庭整体氛围和互动关系的更新,特别是当家庭中有成员遇难的时候。此时,家庭社会工作通过危机介入方法迅速判断家庭所处的危机状态,快速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和需要,并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专心的聆听、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来稳定家庭成员的情绪,协助家庭暂时渡过地震创伤以及家庭成员伤残所带来的危机。一方面,通过及时的物资帮助和服务提供,可以有效提升家庭的生活保障功能,为灾后青少年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及时的心理辅导和输入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家庭面对地震创伤的信心和希望,为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较为积极的家庭氛围。

(二)通过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改善家庭互动,帮助家庭成员共同应对灾难

对于那些家庭互动关系和家庭氛围良好的灾后青少年而言,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创伤虽然具有很大的冲击性,但其在灾后的心理康复过程反而比较顺利。究其原因,在于原有支持性的家庭关系能够成为灾后青少年应对灾害危机和激发复原力的重要外部支持因素。而灾后难以实现心理康复和心理复原的青少年,其家庭的支持性和开放性也较低[8]。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家庭成员渡过地震灾后的心理危机,坦然接受灾后困境的现实,以协助青少年获得较为积极的家庭支持;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家庭治疗的方法,分析和揭示家庭中已经存在的消极互动关系和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这可以为灾后青少年提供较为积极的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和互助模式,帮助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创伤。

(三)通过开展家庭的亲子教育,协助父母有效应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及其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技能是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能否顺利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父母是否具备积极的家庭观念,是否愿意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需求,是否能够掌握适当的与子女沟通的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的技巧,这些都会影响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手足关系的状态,也会影响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因此,家庭社会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职教育,帮助灾后青少年的家长掌握如何与受灾青少年有效沟通和交流,如何改善家庭的生活环境,如何通过适当技巧改变青少年子女的行为,如何了解、尊重和倾听青少年子女的问题和需要;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亲子沟通平行小组,促进灾后青少年与家长形成合作团队共同面对地震灾害。这些工作都能够为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和动力源泉[9]。

(四)通过增能和赋权,挖掘家庭所存在的优势和复原力,有效支持青少年心理重建

家庭是青少年最直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的支持网络。而在真实的地震灾后家庭中,其成员之间会尽量避免讨论死者的问题,因此难以认识到家庭自身所存在的优势。许多家庭在如何教育和协助子女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也不相信家庭自身能够克服地震创伤所来带来的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工作一方面需要积极为家庭争取各类物资支持以保障家庭的生活;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增能和赋权来挖掘家庭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这集中表现为家庭复原力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激发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家庭信仰系统、家庭组织方式以及家庭沟通过程。根据激发的内容和方向,家庭复原力可以包括家庭成员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和具体应对事务的能力,还包括地震灾后家庭本身所应该享有的相关社会权益保障措施和权利等。

(五)通过资源链接促进家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功能,持续开展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

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虽然主要的目的是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但是仍然希望在生活技能、就学就业以及个人成长方面有所保障。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链接家庭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这不仅包括来自政府、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其它正式社会服务物质,而且还包括来自慈善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亲戚朋友的支持。通过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灾后青少年提供较为全面的帮助,可以持续有效地提供灾后重建的服务。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还需要促进灾后青少年家庭内部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促进亲子关系、手足关系之间的相互支持。可以说,社会支持是灾后青少年实现心理重建最重要也是最可持续的资源和动力。

三、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运用策略

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家庭社会工作开展坚持以下基本理念:(1)强调家庭本身作为一个系统的观点,认为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既是家庭内部子女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迈向健康和谐的需要,父母与子女需要共同努力以面对地震灾害的挑战;(2)强调以生态系统观看待家庭,认为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既与家庭个别成员的人格特质、家庭关系和氛围、青少年受创伤经历、家庭文化与价值观、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居住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也与家庭成员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对青少年心理创伤的认知、家庭成员的正向积极思考以及家庭整体的复原力有关[10];(3)强调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既受到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影响,同时也会借由地震所带来的紧急情况而促进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手足关系的紧密,从而强化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基于以上理念,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包含以下运用策略: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家庭个别成员的正向心理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于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不仅仅要关注损伤、缺陷和伤害,更要关注灾后家庭成员所体现出来的潜能、力量、爱和关怀[11]。因此,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过程十分强调家庭成员间的支持作用,通过以下途径充分挖掘家庭成员的正向积极因素:(1)减低家庭成员对于灾后青少年负向心理的关注,通过开展其它灾后重建的活动,转移家庭成员对灾后青少年创伤心理和负向情绪的关注,弱化青少年的害怕、担心和恐惧心理;(2)引导家庭成员从正向、积极、乐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地震及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认识到地震有可能促进青少年的成熟和责任,也会促进家庭关系的成长,从而取代过去对于灾后青少年心理弱势和心理问题的刻板印象;(3)促进家庭成员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通过正向和积极的行动来取代消沉、退缩、绝望以及怨天尤人等消极情绪;(4)积极鼓励和肯定家庭成员在灾后重建中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难、坚定勇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英雄主义气概的建立;(5)通过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激发和强化家庭成员乐观开朗、乐天知命以及幽默面对生活的性格特征;(6)引导家庭成员去探访、关心和慰问那些遭受更严重伤害的地震家庭,通过与更不幸家庭的比较,弱化家庭成员自怨自艾的情绪,从而树立其自我安慰和关心他人的心理和品德;(7)充分利用地震灾区及其家庭自身所具有的风俗文化、宗教情怀等心灵因素,促使家庭将悲伤情绪转化为帮助他人、行善积德、守望相助的行动,在助人中实现自助的目的;(8)促使灾后青少年的家庭成员积极组成灾后支持性小组,通过小组的情境以及互动氛围宣泄家庭成员的悲伤情绪、分享灾后生活经验以及协助心理重建的经验和心得。

家庭社会工作相信,灾后青少年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分享、支持、关爱和照顾是加强彼此面对压力情境的力量。因此,家庭社会工作需要积极建立开放的沟通互动情境,促进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手足之间都尽量彼此倾听、彼此分享、彼此支持和彼此关爱。这不但可以避免误会、隔阂与冷漠,更可以引导和有效地促进灾后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成员正向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

(二)激发家庭整体的正向恒定作用,促进家庭整体的凝聚力

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既依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和互助,更依赖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心理支持和外在沟通交流。其中,作为家庭成员彼此关心、承诺和相互支持程度的家庭凝聚力因素,对于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地震灾后,家庭的整体凝聚力往往会发生动态的变化,有可能是由亲密变得疏远,有可能是由疏远变得亲密,也有可能更加亲密或者更加疏远。究其原因,可能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资源运用的能力、家庭对地震的认知和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分享四个因素有关。因此,家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家庭整体的复原力和凝聚力:(1)积极快速地帮助灾后青少年的家庭获得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家庭居住和生活环境,重建家庭的生活秩序,避免灾后居无定所和衣食无着而导致的雪上加霜状况;(2)帮助灾后青少年家庭积极申请政府紧急救援和灾后援助,并帮助其获得灾后生计发展的机会,协助类似家庭克服经济困境,稳定家庭经济状况;(3)协助家庭成员克服负向沟通形态并学习沟通技巧,促进家庭内部的正向沟通和彼此支持,提升家庭和谐关系;(4)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爱、彼此承诺、彼此坚强和彼此照顾,强化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以促进家庭整体的使命感和个体的存在感;(5)协助灾后青少年的家庭改善日常生活形态,协助家庭成员有充足的时间陪伴青少年休闲和娱乐,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帮助家庭成员积极适应安置板房以及家园重建后的生活;(6)对于那些有成员受伤或去世的家庭而言,需要积极协助家庭成员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并肩负起新的家庭角色和责任,通过促进家庭的分工和沟通,保证家庭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13];(7)协助灾后青少年家庭延续或重塑家庭的价值和信念,从而促使类似家庭能够走出地震创伤的心理阴影,将关注焦点由过去转移至现在与未来,以重新规划家庭灾后复原的发展蓝图。家庭社会工作相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庭整体复原力和整合功能的发挥,提升家庭应对地震创伤的能力。

(三)通过多角度构建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家庭整体的复原力

由于地震灾害对家庭及其成员创伤的严峻性,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不仅依赖于家庭及其成员内部的支持与互助,更受到外在灾害救援状况、灾后重建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社会文化氛围、生态环境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14]。因此,家庭社会工作着重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为灾后青少年家庭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家庭整体复原力的发挥:

1.要积极发挥灾后紧急救助和心理救援的功能,避免家庭在地震灾后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地震骤然发生,对于生命的紧急救助和家庭生活的紧急安置成为灾后救援阶段的首要任务,但灾后青少年心理的关怀往往被忽视。一方面,在灾后紧急救援阶段,家庭社会工作就要积极联络受灾家庭的亲友、邻居、政府、慈善团体和外来专业人士,提供包括物资、医疗、丧葬、居住、生活尤其是衣食方面的协助,满足受灾家庭基本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在此基础上响应受灾家庭及其成员归属、爱以及心理健康的需要,尤其需要家庭社会工作联络适当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的专家和志愿者,为受灾家庭成员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避免形成青少年灾后创伤症候群。

2.要积极联络相关社区以及学校的力量给予灾后青少年的家庭以积极的支持。地震灾后,受创伤的家庭需要及时地、积极地投入灾后救援和家园重建工作,因此,家庭成员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加之部分家长缺乏青少年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技巧和能力,非常需要来自学校和社区力量的支持。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恢复正常教学持续、开展灾后学校社会工作、探访和关爱灾后青少年的家庭、减免学生各项费用、解决学生的饮食和住宿问题、开展学业辅导、促进教师与灾后青少年结对子等方式来关心青少年灾后的心理重建,减轻家庭和辅导灾后青少年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社区与家庭的链接、社区家庭互助会建设、社区志愿者活动、社区青少年心理辅导小组等工作减轻家庭照顾的压力,促进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

3.针对地震灾后受创伤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心理重建的影响,家庭社会工作需要积极协助灾后青少年家庭获得经济援助与生计发展,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这一方面需要主动协助受灾家庭实现有效的就业,包括协助受灾家庭获得适当的就业信息、创业优惠和职业培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直接协助灾后青少年投入适当的职业活动,在职业活动及其所带来的成就感中克服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促进心理的重建。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还可以针对家庭成员缺乏足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动机的情况,联系相关单位为受灾家庭提供适当的职业训练、职业介绍、职业补助以及职业辅导,促使家庭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灾后生计重建的过程,为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更为安全稳定的家庭经济环境。

(四)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家庭的心理支持和青少年的心理重建

在构建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还需要直接面向青少年及其家庭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个案工作直接为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个案心理辅导。(1)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促进青少年反思灾后心理的社会脉络,通过反思技巧和非反思技巧减轻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的不安和功能失调,增强其适应灾后新生活的能力,开发其内在的心理潜能[15];(2)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改变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的内在认知和外在行为,引导其科学认识地震及其所造成的伤害,并通过放松训练等释放心理压力[16];(3)通过改变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对地震的绝对化和普遍化的非理性思维,消除其对于地震的过度紧张和害怕,树立积极、乐观的理性思维,从而克服地震所带来的心理创伤;(4)通过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以及培养自主能力,消除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的极度紧张状态,促进其身心的平衡。

2.通过小组工作为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宣泄、倾诉、分享、互动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其克服情绪问题,实现互动互助和自我成长。(1)通过支持小组的方式,引导和协助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讨论地震灾后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建立起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共同体关系,达到心理重建的目的[17];(2)通过教育小组的方式,帮助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积极学习心理调节、情绪辅导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促进其心理的相互支持和自我心理调节的实现;(3)通过治疗小组的方式,帮助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利用小组的治疗性互动和分享,改变其自身的心理和情绪问题,重塑其行为特征和人格结构,实现心理重建的目标;(4)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促进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通过地震的创伤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并探索自我,认识到地震给当事人虽然带来了心理创伤,但同样也带来了心理的成长和正向的改变,从根本上达到心理重建的目的[18]。

3.通过社区工作以及行政倡导来促进社区心理康复和社会政策的改变,为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社区和政策支持。(1)通过社区宣传和教育来促进社区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宣传,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提供心理健康促进的建议和咨询,收集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信息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地震灾后心理卫生应急预案,设立专线服务电话,或是以简单易了解的电视广告、广播、报纸新闻、报纸广告、宣传单等方式倡导,达到公告周知的效果[19]。(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灾后青少年及其家庭心理重建的状态、需求、资源和限制,通过相应的政策倡导来促进公共精神健康领域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相关的机构和学者来研究和关心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并将之上升为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要内容。

[1] Boss,Pauline G..Family stress management[M].CA:Sage,1988.

[2] 赵鑫.地震灾区农村需要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兰州学刊,2010(9):98-101.

[3] Donald Collins,Catheleen Jordan,Heather Coleman.家庭社会工作[M].魏希圣,译.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26-27.

[4] 吴淑贞.集集大地震对中部灾区组合屋居民身心状况及三县市死因变化之影响[D].台中:中国医药学院,2001:89-91.

[5] 陈华.地震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19.

[6] 顾东辉.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发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J].社会,2009(3):159-166.

[7] 魏本勇,苏桂武,等.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J].自然灾害学报,2012(4):116-124.

[8] 聂衍刚,甘秀英,周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1409-1413.

[9] 卢玲.小组工作在构建高校和谐心理氛围中的实践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104-106.

[10] 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113-119.

[11] 刘志军,谢盈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挫折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4-175.

[12] 王东明.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家庭生活恢复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8-63.

[13] 吴薇莉.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丧失的理解与处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7.

[14] 袁光亮.美国家庭社会工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2(4):179-182.

[15] 杨眉,李佳慧.人际沟通分析学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检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0-124.

[16] 喻瑶,余斌.惊恐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16):4186-4188.

[17]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53.

[18] 裴谕新.性、妇女充权与集体疗伤[J].开放时代,2011(10):36-48.

[19] 黄琼慧.九二一地震组合屋家庭凝聚力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9:106.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辅导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8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