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抗战文化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

2015-02-20 11:58黄惠运刘光志
关键词:吉安日报抗战

黄惠运 刘光志

(1.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吉安 343009;2.吉安市青原区东固民族中学 江西吉安 343063)

吉安是赣中重镇,赣江黄金水道流经全境,沟通南北,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吉安号称“荆广之咽喉,淮浙之唇齿”,是连接中国东南与川、渝、湘、闽、粤、桂、黔的咽喉要道,可经湖南衡阳直通西南各地,战略地位重要。吉安在历史上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诞生了文坛宗师欧阳修、爱国名臣胡铨、诚斋体诗歌创始人杨万里、文学家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文章节义之士,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吉安抗战文化滋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井冈山、东固山、青原山、武功山等地开展土地革命活动,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传播先进文化,为吉安抗战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有利条件。1938年7月,江西九江沦于日寇铁蹄之下,1939年3月,江西省会南昌陷落,江西省国民政府迁至吉安泰和县,江西及全国各地许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工商企业以及大批难民也纷纷南迁吉安。吉安城内人口骤增五六倍,超出30万人,吉安成为江西抗战首府,人文蔚起。这使吉安不仅成为江西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重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吉安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等文学家、诗人在吉安发表抗战诗文;反映抗战的木刻绘画艺术作品在吉安展出;廖承志《文天祥戴枷图》在泰和创作;《复国走南洋》、《八百壮士》、《大骂汪精卫》等抗战戏剧杂技在吉安演出;《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抗战音乐电影在吉安播放;《前方日报》、《抗战月报》等抗战报刊在吉安出版发行;吉安民众教育馆、文山书店等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浙江大学迁驻吉安泰和;国立十三中学在吉安创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等抗日团体在吉安开展抗战活动,等等。这些抗战文化对推动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奠定和彰显了吉安抗战文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郭沫若、田汉等人的散文诗歌是声讨日寇、爱我祖国的檄文战歌

《前方日报》、《民国》、《民治》、《大众日报》、《明耻日报》、《大江日报》、《捷报》等日报的文学副刊,是吉安文学作者的主要园地。这些文学副刊的主编有流亡吉安的著名作家曹聚仁、许啸天、余精一、张海洋、冯英子等,通过他们的沟通,全国许多著名作家、诗人也常寄来作品发表,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藏克家、艾青、艾芜、田间、李广田、袁水拍、安娥、沈从文、袁牧、朱光潜等近百人。他们以散文、诗歌为武器,诱导舆论,抨击时弊,鼓动抗战,振奋民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郭沫若《反侵略歌》写道:“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我们通力合作,团结得像钢铁一样的坚!目前的大时代,值得我们人人奋勉。我们是战以止战,战以止战!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永远的和平终究要实现。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①艾青《出发》诗写道:“没有独轮车,没有驴子,背起了包袱,唱起了‘祖国进行曲’。”②诗人充满激情地描述了参加抗战的文化人吃苦耐劳、精忠报国的精神,表达要将爱国救国战争进行到底。1938年12月14日,日寇轰炸桂林,革命音乐家张曙不幸遇难。田汉在吉安为武汉抗战演剧队演出大型话剧《大地回春》时写了悼念张曙的挽诗,其中写道:“我们要用无数的聂耳,回答敌人的欺凌。”③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写了《双调殿前欢:题全面抗战大画史》诗歌:“噪昏鸦,中原满地逞胡笳;沿江各口窥胡马,切莫嗟呀!看神州放异花。一战收功也,把血史争图画;更高呼:‘中华万岁,万岁中华!’”④全诗观点鲜明,激情饱满,愤怒谴责了日寇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表达了抗战救国、卫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二、以抗战为主题的木刻与绘画是吉安抗战文化的尖兵,激发了民众抗战热情

1939年7月7日,江西省抗战后援会在吉安举办抗战两周年木刻画展。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九周年,激发民众抗战热情,1940年8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九战区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吉安工作组琳仪等八位爱国人士将全国木刻展览的300多幅作品从衡阳运到吉安,加上当地木刻名家杨隆生等人40余幅及《民国日报》60余幅作品,在吉安商会展出,又到部队、后方医院、机关、学校巡回展出,观众踊跃参观,“出乎意外的许多下层市民亦有来参观而且都很能领略,这正证实中国在抗战中滋长着”⑤。在《前方日报》、《大江日报》登出了木刻展览特刊,“希望将这配合着抗战的新兴艺术在吉安放出光芒来”⑥。同年,木刻家杨隆生在吉安建立“白刃木刻研究社”,把木刻作者组织起来,发展木刻创作。他们在《大江日报》开辟“木刻画刊”专栏,发表了很多反映抗战的作品。1941年初,诗人鲁阳在吉安袵蓆巷8号建立“诗歌与木刻社吉安站”,创办《诗歌与木刻》月刊,发表了不少优秀木刻作品和关于木刻的论著。与木刻一同兴起的漫画创作,是一些流亡到吉安的漫画家和本地的漫画作者携手创作,共同发展起来的。他们开辟报纸漫画专刊,发表了许多唤起民众,鞭挞敌人的漫画作品,其中有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等人的作品。1939年至1941年间,吉安《捷报》每天刊登“凡鸟”(李凤阶)的一幅漫画,成为该报的一大特色,深受读者喜爱。1940年9月30日,著名画家胡献雅及其女儿胡席珍在吉安商会举办义卖画展,将所得画款捐赠前方将士添置寒衣。1940年11月27日至30日,“全国名人画展”在吉安工商俱乐部(现仁山坪小学校址)展出,有潘天寿、刘海粟、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等南北著名画家的200余件作品参展,每日展出80件。1942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南方工委领导人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囚禁于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在狱中,廖承志经受了种种残酷迫害,始终坚贞不屈,他画了一幅《文天祥戴枷》图,题字“只因当年不识时务,方为千古第一男儿”[1],以文天祥自喻,表达自己要像文天祥那样宁死不屈,精忠报国,挫败了敌人的诱降阴谋。这些木刻与绘画作品激发了民众抗战热情。

三、戏剧、曲艺杂技、音乐与电影是宣传抗战的文化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的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很多,先后来到吉安进行宣传演出的话剧文艺团队主要有:江西省教育厅“抗敌剧团”、省建设厅“建艺剧团”、省民众教育馆“巡回剧团”、“抗战演剧九队”、“豫章抗敌剧团”等。本地话剧爱好者组织的业余话剧团有“吉安剧人协会话剧团”、“文山剧团”等。话剧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是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有些人还是中国戏剧界的中坚分子,如焦菊隐、杜宣、刁光覃等。演出的话剧有《国家至上》、《八百壮士》、《民族万岁》等。这些话剧以鲜明的抗战主题和强烈艺术魅力,感染了广大观众。1938年2月,由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某部数百人,在张鼎丞率领下,从赣州开赴皖南,路过吉安,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在中山场举行联欢大会,演出了话剧等节目。同年5月,江苏流亡青年抗敌化妆宣传团在吉安演出评剧《大反潼关》等剧目。1939年5月,上海抗战青年团在吉安上演独幕话剧《我们的锄头》。10月,为征募寒衣,江西省抗敌后援会演出两幕话剧《献金》。田汉领导下的四、五、八、九抗敌演剧队多次到吉安演出。在周恩来、郭沫若的直接关怀下于长沙成立的由田汉之子田海勇任团长的抗战儿童团在吉安上演了《中华儿童血》、《炮火中的孩子》等剧目。1940年4月,江西戏剧协会在吉安成立,程敏任主席,既演吉安戏,又演京剧。京剧较之话剧另有一番热闹景象,各家戏班都邀请过从大城市或沦陷区流亡到吉安的名演员如刘英奎、郑亦秋、刘筱衡、李雅琴、尚景坡等演出。1941年初,著名京剧演员郑亦秋应吉安新声剧院邀请,从衡阳来到吉安,表演了《明末遗恨》、《复国走南洋》等剧目,进行了爱国募捐,观众“甚至当场向戏台上丢钱,捐资抗战,情形十分感人”[2]136。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外地流亡艺人汇集吉安,市内曲艺活动盛极一时。较有影响的专业曲艺场所有“庐陵乐园”等。演出的曲艺品种有说书、吉安道情、大鼓书、单弦、相声、快板、凤阳花鼓等。1940年6月30日,《前方日报》登载袁学博《总动员唱词》,有“当兵总动员”、“捐输总动员”、“肃奸总动员”三段。7月22日、23日,《前方日报》连载袁学博《节约储金建国唱词》,其中有“奉劝同胞们,赶快来响应,千万莫落后,迟疑不前进”句,鼓励人们出钱出力,支持长期抗战。在杂技表演方面,1940年9月中旬,江西新闻界举行劝募寒衣游艺大会,全市杂耍歌舞大会串,表演的剧目有《拾黄金》、《最后胜利》、《大骂汪精卫》等。

《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音乐与电影也是宣传抗战的文化武器。1938年冬,由音乐家何士德、程懋筠主持的江西省推选音乐教育委员会撤至吉安,该会编辑发行了《音乐教育》月刊,创作了《再牺牲再前进》、《全靠俺自己》等表现民族精神、宣传抗战胜利的歌曲,组织成立了歌咏队,举办了几场音乐会。同年底,江西省民教馆在永叔路天主堂广场举行难民宣慰大会,由该歌咏队演唱抗战歌曲。1939年3月,李伯敏、吉鸣九带领江西青年战地服务团第一大队,和徐立平、徐葆景带领的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政工大队来到吉安新干县,在县城、七琴、三湖等地,采取作报告、写标语、画漫画、教唱歌曲、演街头戏、开座谈会、办识字班、出《抗战文选》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9月6日,《前方日报》发表意诚《歌声在怒吼中》一文,记述了新干县第三区一个比较偏僻的村落举行歌咏晚会的盛况。1941年5月28日,国立十三中学举行音乐演唱会,公演两幕歌剧《胜利的前奏》等。1943年12月,湘鄂赣边区袁水分区抗日挺进第一师,深入峡江水东、仁和乡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其中包括举办歌咏活动。吉安文艺界爱国人士还积极参加抗战募捐活动,如为“儿童号”、“记者号”、“剧人号”等飞机募捐演出。

在音乐评论方面,吉安文艺工作者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1939年8月28日,《前方日报》发表丰润泉《谈谈当前歌咏》一文,认为“在抗战期中歌咏便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并且还发挥了它伟大的力量和效能,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慰劳伤兵歌、中华民族不会亡、挖战壕歌等,便代替了以前的‘毛毛雨’、‘桃花江’之类的流行,鼓舞大众的抗战情绪……”,“我们希望做歌咏宣传工作的朋友,要广泛、要深入,使穷乡僻壤都有着我们歌声飘扬,并且更抓取现实的题材,随时选择或编唱适合于农民群众口味的山歌、童谣、对口曲之类的歌,教他们大家唱……”。1940年9月8、9日,《前方日报》发表冼星海《习音乐于巴黎的经过》,以飨读者。1941年1月16日,《前方日报》发表范长江《访聂耳之家》一文,文中指出:“聂耳是自由中国的号角,是大众的歌手,他和新哲学家艾思奇先生,是云南的两颗明星。”

抗战初期,吉安电影艺术活动进入初创阶段。除了露天放映外,相继开映的电影院有“银宫”、“工商”等。围绕着宣传、鼓动抗战这一时代主题,吉安电影界举行了募捐、慰劳赈济、纪念、娱乐、宣传教育等放映,开展了电影评论活动。

四、《前方日报》等报刊是鼓舞抗战的利刃亮剑

抗日战争时期,吉安有《前方日报》、《明耻日报》、吉安《捷报》、《大江日报》、《抗战日报》、《大众日报》、《文山报》、《江西民国日报》(吉安版)、《大道日报》、《大光晚报》、《文光晚报》、《大华报》、《新商报》等数十家报刊。《前方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吉安出版发行的民营官助的著名地方报纸。1938年初,江西安福县才子、著名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与罗隆基、许德珩、彭文应等赴南昌,任江西地方政治讲习院教务处主任,训练地方行政干部。1939年3月,南昌沦陷,王造时携家南移吉安。5月,王造时接收吉安《日新日报》,更名为《前方日报》,自任社长。著名记者范长江听到王造时办报消息十分高兴,写信鼓励王造时说:“按照时局的发展,日军可能要打通粤汉路,切断我们东南与西南的通道,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倘然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么,吉安可能是东南地区的一个中心,一个敌后游击区和重要据点,在那里办一张抗日报纸,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3]

《前方日报》日出一大张对开四版,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国际新闻,三版为专刊,四版为副刊,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该报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办报宗旨,坚持民主,反对独裁。王造时除亲自撰写社论外,还延请和吸引了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田间、柳亚子、艾青、艾芜、沈从文、袁水拍等进步人士在该报发表诗文,该报在抗战区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前方日报》一些文章标题和内容中,常有“共匪”、“剿共”、“防共”之类的字眼,王造时立即要求编辑、记者们纠正,他说:“这种词语,不利团结,应当把它删除,或者把它改成‘中共’、‘共党’、‘延安方面’。我们是做团结抗日工作的,要把那些刺眼的文字,不干净的语言处理掉,尽可能把贬义词改成中性词,把中性词延及到褒义词。”[3]

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视察东南地区抗日救亡工作,返回重庆时,路经吉安,夜访《前方日报》社,看望民主人士王造时,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周恩来鼓励王造时把《前方日报》办成一张有质量、有影响、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据郑亦秋回忆,王造时先生多次在吉安文化界口头传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吉安抗战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138。1945年7月,日军流窜吉安,《前方日报》改出紧急疏散时期“临时版”。

此外,抗战期间在吉安发行了近400种期刊。这些抗战报纸和期刊,不仅丰富了吉安人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宣传鼓动抗战的作用。

五、图书馆、书店和学校为培养抗战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抗战期间吉安的图书馆、阅览室主要有:吉安县立图书馆、泰和江西省立图书馆和安福、遂川、永新分馆、吉安民众教育馆“民众阅览室”等。有南昌开明书店、上海广益书局吉安经售处、商务印书馆吉安经售处、重庆青年书店吉安分店、东南书局、吉安、遂川中华书局办事处、文山书店等书店。值得一提的是,谭苓编《国共合作抗日文献》、张旭光编译《大战史料汇编》、《抗战话剧集》、《英文速记捷径》等书籍先后在吉安发行。这些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人才提供了精神食粮。

抗日战争时期,吉安县城内有县立小学、江西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山小学等官办、私立小学。有江西省立吉安中学、吉安十属联立阳明初级中学、私立扶园中学等官立、私立中学。有江西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等中专学校。这些学校在日寇飞机轰炸下被迫迁往永阳等乡村继续办学,为培养抗战人才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除吉安本地学校外,还有为避日寇侵略而迁入吉安的流亡学校,如浙江大学、国立十三中学等,这是吉安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招收培养流亡学生和爱国青年,1939年秋,国立十三中学选址吉安青原山筹办,陈颖春任校长。在青原山原阳明书院和净居寺的基础上扩建校舍,高中部设在阳明书院,初中部设在净居寺,图书馆设环七祖塔之楼轩。增建竹木瓦顶结构的教室、饭厅、礼堂、音乐室、浴室等,租农田数十亩修建一个体育场,叠石为坝建成两个游泳池。1940年1月,国立十三中学在江西吉安、宁都、浮梁、铅山、莲花、铜鼓等地分设考区,招收1305人。在青原山校本部设高中6个班,初中7个班。在铅山鹅湖书院设分校,始为4个班,后发展至6个班。吉安莲花分班设初一2个班。1940年3月13日,正式开学。从此,先后有3600余名学生,在200多位师长教育下,开始了在国立十三中学“在炮火中生活,在炸弹下成长”的战斗学习生活。国立十三中学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人箴言,虽只办学六年半,却培养造就了大批抗战人才,成为蜚声东南、名扬大后方的战时中学名校。

六、浙江大学迁驻吉安和辗转广西、贵州,沟通了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联系

“八一三”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校长竺可桢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师生迁往浙江建德。1937年11月19日,苏州陷落,日军逼近建德。浙江大学师生经浙江金华,江西玉山、樟树,迁至江西吉安、泰和地区,在那里办学将近一年时间。浙大迁到吉安后,教职员住在乡村师范,眷属租住民房,学生则全部住在白鹭洲上的吉安中学。据《吉安市志》记载:“1937年12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迁入省立第五中学进行期中复习考试。次年2月,又迁往泰和上田。”[4]又据吉安白鹭洲中学校史记载:“浙大迁到吉安后,教职员住在乡村师范,眷属租用了当地一些居民住房,学生则全部住入白鹭洲上的吉安中学。”[5]为了不荒废学业,浙大利用乡村师范和吉安中学放寒假期间的校舍与设备以及青原山静居寺佛堂,上课两周,接着进行期末考试,完成该学期的教学工作。

1938年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期满,浙大师生即于2月18日由水路(赣江)和陆路(赣粤国道)迁移到泰和上田,以该村大原书院、华阳书院、趣园和遐观楼(即藏书楼)等古建筑为校舍。在这个平静的地方,浙大师生如鱼得水,黎明即起,漫山遍野朗诵默读。为了抢回搬迁时所耽误的时间,浙大师生自觉延长工作和学习时间,于天目山时期开始实行的导师制也在泰和继续实行。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当年浙大师生在泰和做了很多好事:修筑了浙大防洪堤,改造了九曲河;创办了澄江学校;开办了沙村示范垦殖场,安置了百余难民;种植大量树苗,注意保护环境。浙大师生“教书读书不忘抗战”,他们组织成立了情报委员会,出版《浙大日报》,利用自备的无线电收音机,收听、记录、摘编抗日新闻消息,然后铅印张贴,宣传抗战,到泰和后,没有铅印条件,改为油印发行,颇受当地群众欢迎,起到了抗日救亡宣传效果。浙大师生还到泰和、吉安乃至赣州演出《芦沟桥》、《汉奸的末路》、《中华民族子孙》等话剧,在宣传抗日救亡民族大义的同时,募集救护伤兵的捐款。浙大教授节约自己的膳食费作为抗日捐款,组织前线慰劳队赴汉口转到前线慰劳,影响所及,小学生们也热烈响应,同仇敌忾之气一时激荡赣江上游各地⑦。正如浙大师生创作的《西征颂》一文赞道:“庐陵吉安,六一居士文风浩然;白鹭洲头,天祥文山正气贯天。师生偕行,甘苦同当,暂居青原,奔赴赣中。江西泰和,荆广之咽喉,淮浙之唇齿,声名文物,地灵人杰。名校徙入,造福乡里,百姓称道,恩泽无量。”[6]2010年,浙江大学西迁泰和旧址——泰和县澄江镇新上田村,被列为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历史文物遗址。

1938年冬,浙江大学再次西迁至广西宜山。1939年11月25日,南宁沦陷,浙大无法正常上课,12月6日,开始迁往贵州继续办学,传播抗战文化,培养抗战人才,被誉为“东方剑桥”在贵州。通过浙大西迁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吉安充当了沟通中国东南与西南抗战文化渠道的角色。

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吉安抗战文化兴起的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吉安成立了中共吉安县委、市委等党组织,设立了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驻赣办事处、永新黄冈留守处、中共江西省委指挥站、中共赣西南特委交通站等机构,加强对吉安抗战及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吉安活动的主要抗日救亡团体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简称“民先”江西总部)、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吉安、万安分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遂川事务所(简称“遂川工合”)等。这些抗日救亡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吉安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和战地服务活动。1938年8月,迁至吉安城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江西总部),派共产党员余仲言在吉安乡村师范、扶园中学等学校和市民中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民先”外围组织“七七”读书会,阅读宣讲马克思《资本论》、毛泽东《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讨论抗日救亡等抗战问题。1938年秋成立的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吉安、万安分会,在赣江流域船民中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为新四军输送抗战物资。中共江西省委、赣西南特委、遂万泰中心县委在木船上举行会议、学习和短训班等活动。1937年暑假,吉安师范、南昌师范、吉安中学、吉水中学等王行仁、娄庭辉等吉水籍学生,在刘宗仁老师的号召下,组成吉水抗日救亡工作团,回到吉水金滩、湴塘、枫江、阜田等地乡村,表演了《九一八》、《卢沟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戏剧歌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当演到日本鬼子残害我同胞的情节时,群众便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演到日本鬼子陷入我军包围时,群众又大声呼叫:“好!好!”[2]140是年冬天,在吉安师范、吉安中学、阳明中学、文山中学读书的万安青年学生组成“万安青年学生寒假抗日宣传队”,黄辉可任队长。他们回到万安棉津、武术、良口等地,佩戴红色布徽,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唱抗日歌曲,演活报剧等,群众惊奇地以为“红军回来了”[2]144!1938年2月,江西省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第六大队80余人来到吉安,驻在戴家塘。在吉安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的帮助下,在共产党员余昕、郭敏的率领下,白天在乡村师范学校、吉安中学、文山中学、扶园中学、阳明中学、吉安电厂、麻袋厂给学生、工人宣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抗日军队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晚上在街头巷尾举办抗日演讲会、座谈会,开办识字班,教唱抗战歌曲等。1938年5月,由京、津、沪流亡来赣的学生组成的江西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工作团第三大队10余人,在共产党员刘开基的带领下来到吉安,驻在乡村师范学校,组织抗战剧社,编演抗战剧目,很受青年学生和市民的欢迎。1938年3月、5月,由上海流亡大学生组成的大路社青年服务队30余人,在社会名流许啸天的带领下来到新干、吉安,开展写标语、画漫画、讲演、唱歌、演街头戏等抗日文化活动[2]231-233。1942年7月,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在新干县石口村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团长姚显微(名达)教授,团员吴昌达等人不幸落入敌手,为抗战歌咏而献身,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本文所论的吉安抗战文化无疑是进步的,但由于经济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国民党顽固派在吉安制造了文化惨案、迫害文化名人,摧残阻碍了吉安抗战文化的发展。吉安“七七”读书会、妇女指导处等抗日救亡团体被国民党顽固派取缔,吉安生活书店出售的进步书籍屡遭国民党当局没收,1939年6月,书店被当局勒令关闭。1940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炮制所谓“左倾文化人案”,在吉安、泰和逮捕30多名进步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泰和马家洲集中营关押迫害了张文彬、廖承志、吴建业、谢育才、曾广澜、谭汤池等共产党员。《前方日报》社长王造时经常收到恐吓信和警告电话。各家报社也经常遭到国民党新闻检查。著名记者冯英子被国民党特务无理关押一个多月。

综合来看,吉安抗战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特点,成绩是主要的、进步的。通过浙江大学西迁吉安泰和又再迁广西宜山、贵州遵义的桥梁纽带作用,《前方日报》等报刊的出版发行与传播,抗日团体的来往交流和宣传服务活动,以及文化名人、诗歌、散文、报刊、音乐、电影、图书馆、书店等文化活动与形式在吉安的集聚转移与辐射,使吉安充当了沟通中国东南、西南抗战文化渠道的角色,其作用与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是应该肯定的。

注释:

①见1942年1月8日《前方日报》。

②见1939年9月22日《明耻日报》。

③见1939年8月3日《前方日报》。

④见1939年2月14日《明耻日报》。

⑤⑥淑芳、琳仪、敏珍、昭明:《木刻展览在吉安》,《前方日报》,1940年9月24日。

⑦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编:《中国共产党吉安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02页;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等:《浙大西迁办学历史展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浙江大学档案馆网站:http://www.acv.zju.edu.cn/page/。

[1] 童舜柱.廖承志狱中作画[J].党史文苑,2005(9).

[2] 肖翠行主编.吉安抗日救亡风云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 周英才.王造时与《前方日报》[J].党史文苑,2007(7).

[4] 欧阳轩主编.吉安市志[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701.

[5] 吉安中学风貌依旧(重走西迁路之二)[N].钱江晚报,2005-07-21.

[6] 浙大西迁[EB/OL].[2014 -11 -10].http://baike.baidu.com/view/3839276.htm.

猜你喜欢
吉安日报抗战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江西高速公路吉安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系统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妈妈,我回来了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