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培育

2015-02-20 07:37:25雷于佳
关键词:政治认同公民新媒体

张 海 雷于佳

(1.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培育

张海1雷于佳2

(1.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新媒体时代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培育,对于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公民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和分辨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媒体既是政治认同的传播枢纽和催化剂,同时也是政治认同的博弈场所。要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公民政治认同网络阵地,以丰富的教育载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创新工作内容与载体,不断提升新媒体凝聚公民政治认同的能力,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政治认同;培育

当今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信息化进程较为曲折缓慢,但人类通过这过程极大的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当前整个社会的深层次结构受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深刻影响,在当前社会进程缓慢前进与多文化融合、多手段传播的过程中,政府非常有必要维持、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以支持、保证国家稳定、有序发展前进。新媒体背景下公民的政治认同现状不仅对时下的社会政治稳定有着深刻影响,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

一、 新媒体的概念

1. 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

新媒体中所指的“新”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之下得出的“新”。媒体经历了不断地发展、革新,已经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各国各地区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了。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报纸印刷发行,再到广播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当前网络媒体、手机app的强势崛起,社会文明传播载体、交流载体一直在不断地变化革新。而本文中所阐述的新媒体也就是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最新迅速崛起的网络、手机等所包含的新媒体。当今新媒体的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其应用形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所以本文是根据我国新媒体当前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的发展情况,来界定本文的新媒体概念。

2. 新媒体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

当前学术界认为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科技发展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种类很多,其中较为受到学者关注的就多达数十种。从形态来看,新媒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典型”新媒体,这种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形态上有了质的不同。网络媒体即SNS社区、门户网站、各大搜索引擎、BBS论坛、博客、微博等许多以互联网为传播基础的网络应用。手机媒体所包括的是如手机报、手机APP等以手机为呈现者的手机应用。另一类则是“非典型”媒体,主要代表为在传统媒体基础上革新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等。它们在根本上没有传播形态的变化,但信息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空前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以手机、网络等为依托的媒体,它是以现代的网络通信为基础,利用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微信、微博、SNS社区、手机APP、多种即时通讯软件等为典型代表,向公众尽可能提供各种各样符合用户需求的新兴媒体。在这些新媒体之中,网络媒体可以说是使用最广泛、最典型的新媒体。

二、政治认同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有关于政治认同的解释,是由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所指出的。罗森堡姆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也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当代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认同是公众的一种心理状态,政治认同的产生源于个体对于某个阶级或政党所产生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所说,公众对国家、制度政策、体制结构、政治意志、和政治权威等方面的高度赞同、积极拥护与是政治认同的主要外在表现,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支持与信赖,是政治认同的本质,也是政党正当性统治必要和关键基础。政治认同的主要是指群众对某个特定的政治对象的认知以及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与政治行为内外和谐统一的过程,对自身所肯定的某个政治认知的确认以及实践,也是对某个政治对象进行行为支持的举动。

三、 新媒体背景下政治认同的传播

(一)新媒体是政治认同传播的枢纽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自己的专著中层写道:“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在过去的社会中,公众曾经是通过参与实验、学习经验而获取信息。但现在伴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公众不在需要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信息,随后更多的个体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来获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再次将革新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速度,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掌握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反馈信息。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这种特殊的传播手段也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政治认同的培育提供了新契机。

新媒体时代,各种利益团体都利用这种新兴的、快速的新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利用这种新载体深入到中青年的阵地中,从而使自身的观点、立场在用户群众最大限度的进行宣传和传播,并想方设法得到用户群的认可。新媒体已然成为了公民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一定程度上为某个阶级传播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意志情感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党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互动,从而贴近民心,得到公众的认可与拥护。

(二)新媒体是政治认同博弈的场所

某个阶级或利益团体以新媒体为载体传播自身观点、政治认知等时,也是与多种思潮、多个利益团体博弈的一个过程。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认同只有一种,这也导致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无法完全实现,试图用各种手段冲击主流的政治认同。新媒体的无中心性、即时互动性、开放共享性成为了利益集团展开意识形态的博弈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再是以往仅通过书籍等其他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博弈,现在不同的阶级或利益集团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对用户群传播自身倡导的政治观点、政治意志情感等。当然,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认同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更好的传播倡导的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意志等,也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其政治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进而能得到巩固。所以在这里本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政治认同的博弈场所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新媒体作为一种以新技术为依托的载体,其本身就拥有政治博弈所需的条件平台;其二,新媒体可以为统治阶级所用,对公众传播主流的、正确的政治认同。

(三)新媒体是政治认同的催化剂

政治认同属于一种精神活动,个体主观能动的正确认同判断某个政治观念的几率很小,更多情况下公众的政治认同需要外界的及时正确的引导。过去的社会中,某一阶级或政党如果想要提升公众对自身的认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传播。并且由于时间、地域的限制,政治认同通过人际传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乐观,而且速度非常缓慢。而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其影响力、传播速度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1.新媒体催生了受众对政治的感性认同

“在人们思想政治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情理交融是最有效的手段,情感上的认同不仅支撑着人们的道德认知体系,而且在知行转换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认同需要载体的传播和引导,是公众自身认知、接纳的一个过程。政党通过以多个自媒体为传播阵地,通过微信、博客、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应用向用户传播生动、趣味、容易被公众接受的政治观点以及政治行为表现等,从而提升公众对其的好感度,促进公众对其的感性认知。

2.新媒体推动受众对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

“有图有真相”是新媒体兴起后有特别高使用频率的一句话。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一般都以图配文,在图片的佐证、配合下,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特别容易让公众所接受。新媒体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将枯燥的文字打造成生动活泼的、有趣轻松的传播源,向公众进行传播,从而使枯燥严肃的理论教育,得到一种新包装,使接收者在不知不觉的趣味参与汇总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由此可见,新媒体通过多样的表达形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情理交融,并以这种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的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让公众积极主动的接受正确的、主流的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意志等,传统媒体与其相比,新媒体的优势明显。

四、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政治认同培育途径

(一)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公民政治认同网络阵地

目前,宣传主流政治认同的网站建设不断健全。2014年CNNIC出台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的数据表明,通过对网站吸引力情况进行调查,吸引力较高的网站的显著特点就是“网站信息丰富、信息更新快、具有人性化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网民的主要关注方向,对于网站更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网站内容的关键作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网站必须要做好网站内容建设,丰富网站的关键信息,有效的发挥网站的信息传播作用,这样才能吸引公民的注意,使公民通过网站信息来了解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培养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提高内容的思想深度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网站不仅呈现的是社会大众的主导思想,而且能够为公民的思想交汇提供一个宏大的场所。具体到各个单位里,应该积极地引导网站负责人进行调研工作,分析相关的理论,还要查找一些比较著名的理论文献,使网站的内容能够有效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曾经说:“理论的意义就是使人们信服,这样才能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只要足够深刻,就能够使人们信服。深刻理论的含义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之下,进行政治意识宣传就要重点“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要具体的分析当前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以及一般规律,通过网站的内容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为了增加网站的吸引力,主流政治意识传播网站应该提高内容的思想深度,积极地传播正能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宣传,从而为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强内容的时效性

主流政治意识传播网站不应该单纯的强调政治理论的传播,还应该为公民的思想意识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下,社会上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主流的意识形态应该积极地通过一些理论教育来对公民进行引导;与此同时,网站还应该为公民建立一个公开发言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来听取公民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从而实现网站与公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二者之间改变了以往的主动宣传与被动接受之间的关系,这样网站才能更好的起到价值引导作用。

3.提高内容的归属感

调查表明,公民一般会通过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网站,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此类网站的信息一般都能得到公民的认可。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政治宣传网站应该具体的分析公民的个人需求,然后传播相应的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公民对于网站内容的归属感。主流政治认同宣传网站需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反对当前错误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反对唯心主义,积极倡导唯物主义。鼓励公民参与问题的讨论,在思想开放的场所进行的思想碰撞更利于公民接近科学的真理,进而提升他们的主流政治意志、情感等的认同和接受。

(二)以丰富的教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内,内化的含义就是将所要学习的要素转化为大学生自身所需求的内容,从而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内化是一个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内化也是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完成的。通常,这种科技手段主要是指新媒体技术。因为,新媒体技术应用传播的途径和范围没有任何其他工具能够超越,其丰富多彩的实现形式也更易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而其中呈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这种载体对于提升公民主流政治认同是非常可行且科学的。

1.利用新媒体分析公民的思想关注点

目前微博不断发展,用户量也在持续增加,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多公民必备的一个社交软件,他们通过这一渠道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并且通过微博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各大单位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趋势,建立微博平台,通过微博来分析公民的思想政治情况,为政治意识的传播建立新型的平台。第一,各负责人可以建立微博群,鼓励公民积极加入校园微博群中,还应该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对公民的看法进行分析,实现思想意识的引导。第二,手机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手机用户群来实现公民之间信息交流。这样可以使微博的信息传达及时效应高。另外,可以建立QQ群,通过QQ群来向群内成员发送与主流意识相关的文件,扩宽交流渠道,实现宣传与交流之间的平等。第三,可以根据公民不同的个人需求建立一些相应的平台,这样能够促进公民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公民的关注度。

2.启用微信公众平台,传递主流政治认同相关信息

在新媒体发展初期,大多都采用了手机报纸的方式向公民进行教育宣传工作。手机报纸不同于传统报纸的传播方式,其更加方便快速,能够满足公民对快节奏信息的需求,在当时是一种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但随着新媒体地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平台逐渐取代了手机报纸的地位,成为了流行的另一种传播手段。微信公众平台针对公民的诉求,依手机作为传播媒介,依托微信这种聊天工具,来向公民迅速传播更加全面的信息与新闻,成为了公民较为喜欢的获取消息的途径。同时,众多单位已经逐渐启动了微信公众平台,不断为公民在学习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这款新型的媒介并不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收费现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公众交流平台。因此,还没有应用这种新媒介的单位应该加紧改造媒介类型,为公民提供更加宽广的视觉环境。

3. 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增强主流政治认同的吸引力

“实践活动是人们认同、接受正确的思想、理论并使之内化为自身态度体系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发展,公民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公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看到新媒体这一发展前途,通过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对公民进行教育宣传活动,开展众多承载主流政治色彩的网络工作。比如在全国庆祝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通过新媒体来进行编辑比赛,完成比赛,让公民更加方便地参加这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化视野下的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2.

[2]吴迪.“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64.

[3]倪虹.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1):24.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7.

[5]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化视野下的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2.

雷于佳(1990—),女,四川省绵阳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ZHANG Hai1,LEI Yu-jia2

(1.School of Ma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socialist cohesion and attraction and in improving citizens’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distinguishing ability. New media serves as a tie and a catalyzer in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identity as well as a gambling place for political identity. Moreover,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networks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me-based publicity websites with rich educational carriers to further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Therefore, under the lea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via innovative work content and carriers, new media should be used to raise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to spread positive energy.

Key words:New media;Citizen; Political ident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5)06-0088-05

作者简介:张海(1990—),男,四川省绵阳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公民新媒体
论公民美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2:42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5:16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41:30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