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
王 熙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性格是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性格的优良直接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于性格的这种可塑性,才能对已经形成的性格模型进行优化。大学是性格逐渐完善的重要时段,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应该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内容,在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性格。论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性格的研究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希望通过参与活动使那些性格内向、腼腆、自卑、冷漠的大学生转变成开朗、乐观、谦虚、自信的人,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大学生;良好性格;塑造;人格优化
在社会生活中,性格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工作、对事物的认识、对情况的判断、对物质或精神的追求等。理想的性格特征包括:“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富有同情心,擅于帮助他人;热爱集体,不以自我为中心;胸怀广阔,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遇事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正确理智地进行处理和判断;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等。”[1]我们应该把这些完善的性格特征作为人生中去努力追求和完善的一个目标。良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垫脚石,是获得一生事业成功的财富。
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价值观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反主流倾向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性格。我国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绝对比例,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团队协作能力差,人际关系差,爱心、奉献、毅力、意志等缺失,导致他们承受不住挫折、失败,表现出自卑、冷漠等性格特征。本文采用方便取样办法,选取四川旅游学院在校生400名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3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收问卷350份,有效率87.5%。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对大学生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校园里有部分学生虽然和大家过着集体生活,但却是集体之外的独立个体。他们崇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无论自己是对是错,只要能够与众不同就好。这类性格特征表现为:不关心集体,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履行集体的义务;不关心他人,对他人的事情不闻不问,人际关系差。这种性格特征和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团体协作精神大相径庭。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导致这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现在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问题,而引起这些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我“评价失真”。大学校园中汇集了国家优秀的知识青年,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是比较优秀的,进人大学后,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又缺乏顽强坚忍的品格,无法面对挫折,当这种知识不足、能力欠缺和强烈的自我期望发生冲突时,学生们会产生内心的焦虑不安和行为上的紧张失措,严重的甚至可能走上自杀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部分大学生不再信仰“遥远的共产主义”,在“金钱万能论”的思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些学生没有了高尚的信仰,一切以金钱为目的。在高校中,有些学生入党或是因为父母的劝说,或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一些学生看到老人摔倒而不愿意扶起,看见落水的儿童不愿意去救,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愿意去帮,表现出封闭、保守、自私、盲从的性格特征。
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生活的安逸造成学生的惰性增强。“一些学生对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机械性的重复生活失去兴趣,而网吧中的聊天室和游戏对于他们却充满了挑战性,这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网络中,而置学业以不管、不顾。”[2]这些大学生通常表现出轻率、自卑、不认真的性格,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其社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
性格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并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在出生时不能说已经具备了自身的性格,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意识,更谈不上对人对物的稳定态度,故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形成的。马克思说:“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性格。”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封闭、保守、盲从的性格为当时的人们所普遍具有,这是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努力、开拓、开放的性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具有,这也是日益进步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这说明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大背景的深刻印记。在相同的社会大背景下,群体条件不同,人的性格养成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优化。“大学生人格优化是指引导大学生在理性认知健全人格属性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培育而使大学生具有良好人格,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塑造、影响、改变人的性格,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演化和优化。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雏形(从出生到小学)、塑形(小学、中学求学期)、成型(从青年后期开始)等三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性格成型阶段所交付的性格模型,恐怕还是不很成熟的,往往是优点、弱点并存,长处、短处互显。这个性格模型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于我们的人生发展。这样,就有一个性格向理想方面继续塑造使之成熟、成型的任务。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独裁的文化环境的人往往表现出退却、服从、逃避现实,而有利于创造的社会环境促进求知欲,有利于创造性的形成。”[4]大学,是性格成型和塑造的关键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性格的动态性质,利用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对大学生性格进行塑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结构。
良好的性格结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性格特征大致变现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乐观、勤劳、谦逊、自信、大方、主动、恒心、坚韧、独立、鲜明、热情、勤于思考、创新等。这个性格结构系统的“元素”众多,但大而论之,核心词语为:开放、坚韧、创新、爱。
开放是大学生良好性格结构的内容之一,这里所说的开放与生活中的开放有所不同。所谓的开放主要是就人的行为倾向的社会性而言。一个人在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中,性格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可以是宽容的,也可以是偏执的;可以是悦纳的,也可以是孤僻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压抑的。性格是否开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主观的塑造。因此,衡量、鉴别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开放,主要依据三个参数:内部世界的开放度、外部世界的悦纳度、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流中的开朗度。一个人要强化自己的开放性格,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努力。
1.内部世界的开放度。内部世界,也就是个体自身的意思。开放内部世界应该具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把自身封闭在狭隘的圈子里;二是在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中,尽可能开放自己。
2.外部世界的悦纳度。外部世界,一是指环境,二是指他人。所谓悦纳,亦即乐于接纳。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悦纳对象,二是悦纳程度。具有现代开放性格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悦纳,应该表现出明显的理智特征。
3.内外部世界交流中的开朗度。“封闭性格和心态主要表现在:排外、拒新、桎内三个方面,要想改变这种心理成为开放性格的人关键是要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手脚、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让自己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
意志构筑成功的阶梯,路易·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一艘远洋的大船,方向和动力是其航行最为关键的因素,方向对了没有动力寸步难行,动力十足却没有方向终究到达不了目标。人生奋斗的历程也是如此,定好目标就要奋斗到底。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坎坷,每次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创伤,如果意志力不坚定,也没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
独立是成长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人的独立性格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中,只走别人走过的路,至多达到别人已达到的目标,难以超越。个人的良好成长必须建立在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上,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新也就没有竞争力。
独立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生存的启示。培养独立创新的性格,是个人跻身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砝码。个人养成了独立创新的性格,就可最大程度地提升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减少依靠他人带来的依附感和不安全感。
独立创新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不依靠他人的布施,不委曲求全,凭自己的信心和能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爱是世界上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大学生良好性格的表现之一。“古往今来,爱的话题无数次被写进教材,编入经典,广为传赞。爱不分大小,也不论多少,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内涵,也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6]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人对事对物的一种态度。现代社会,大学生中有的人冷漠,对待事物冷酷无情,而有的人待人热情,时时都充满了爱。心里充满爱的这种性格特征的人一定更加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应该着力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我们的生活、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等性格特征。
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基石。“毛泽东曾说过: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意志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通过后天的锻炼中磨练出来的。体育运动是磨炼大学生意志的有效手段。”[7]如拔河、体育游戏、篮球、足球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开朗、团结、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品质。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或以体育运动为表现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酸痛甚至可能会受伤,要坚持参加类似的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活动过程中不经意地促成了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品质。另外,团体体育竞赛需要团结协作,大学生在这样的竞赛和拓展活动中受到巨大的感染与激励,从中获得奋进、向上、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以体育运动为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可以塑造大学生吃苦耐劳、竞争拼搏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性格特征可以为大学生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良好的基础。
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开放、自信等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心理健康。例如合唱活动、综合文艺晚会、歌手大赛等,这些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吸引力强、贴近师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非常适合在校园中推广。
“文娱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参加者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人际间的交往,获得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群体中的个体获得认同感和愉悦感。[8]文娱活动是锻造大学品质、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是繁荣校园文化、传承历史经典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思想教育、开展艺术教育的生动舞台,是凝聚师生人心、激发生活热情的良好手段。如合唱、综合性晚会等能够塑造学生开放、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如暑期“三下乡”、创新创业大赛等,能够塑造学生独立创新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发明创造、特长培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自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投入更多的热情,提高自我意识,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明创造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如果学校能提供平台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提供展示创新才能的舞台,创造实现创新价值的必备条件,将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捐赠的是物质,流通的是真情,传播的是爱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把具有奉献精神和意愿的学生团结和组织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家奉献爱心、传递真情,使学生们在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给予的快乐,增强他们的爱心意识,感染并带动周围的人。如看望孤寡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开展亲子活动等,培养学生爱的品质。学校可以利用各种载体为培育学生爱心搭建平台,开展各种活动为培育学生爱心开辟途径,构建爱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爱心。例如通过建立爱心超市,组织学生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免费发放给全校的贫困同学,构建一个接受捐赠和资助贫困生的平台,从精神上搭建弘扬爱心的桥梁,这不仅能帮助贫困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广大学生的爱心。
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大学是一个人性格结构定型的最后阶段,依据性格的可塑性特点,我们应该在大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性格进行优化,最终形成良好的性格结构。
:
[1]陈万,胡郁青.试论歌唱性格结构的形成[J].音乐探索,2005(1):67-69.
[2]衡阳.彭璟.关于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及成长对策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3(3):25 -28.
[3]成云.心理学(本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23-227.
[4]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1-216.
[5]陈万,胡郁青.试论歌唱性格结构的形成[J].音乐探索,2005(1):67-69.
[6]陈万.歌唱的性格与气质[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37-38.
[7]陈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224.
[8]孙宏斌,杨飞,李绘.论合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5):187-189.
G641
A
1004-342(2015)01-14-04
2014-11-25
本文为四川旅游学院科研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性格塑造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STUS04)的阶段性成果。
王 熙(1981-),女,四川旅游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