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句首话语标记语so使用的兴起反映出的两个问题
胡春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置于句首的话语标记语so近年来在英语国家广泛使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其兴起契合了说话人的使用心理,符合网络时代的交际特点,具备社会现实基础。而从实际交际效果来看,其社会接受性并非与之并肩而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其一,话语标记语的真值语义不会完全消失,因而对其话语功能依然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二,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原型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主要取决于该话语标记语进入本范畴之前的真值语义的负荷大小。
句首话语标记语;so;真值语义;原型范畴
近年来,英语社会出现了一股在话语句首大量使用so的热潮。除了延续作为话语标记语时表示由前及后的推导关系和在发问时引出话题的传统语用功能,so还被用于问答话语的回答句开头或有些叙述性对话的句首(Lewis,1999),并无特定语义或话语组织功能。这一用法一方面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媒体、语言学学者和公众似乎并不“买账”。BBC Radio 4对此作了专门报道(“So does starting a sentence with‘so’annoy you?”)[1];美国知名广播脱口秀Le Show 2014年以来连续几个月每周开辟专栏So’s of the week嘲讽此现象[2];The New York Times[3],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4]和Business Insider[5]也有专栏文章报道此事。人们质疑这种新用法是否合乎语法,抱怨这种趋势损害了言语交际的效果。和同样在话语中频繁使用的and,well和um等相比,句首so为何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语言使用中的“现象”?这一用法的社会接受性又给话语标记语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以下拟从话语分析、语言接受心理和认知理论的角度,结合调查结果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句首话语标记语so的使用兴起
大量使用句首so并扩展其用法的风气于2000年左右出现在微软公司的IT工程师中间。随即风靡硅谷,并辐射到政治界、媒体界和教育界,以希拉里·克林顿为代表的政客、电视和电台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记者、教授、学生都成为其拥趸。年轻人认为这样讲话“很酷、很时尚(cool and trendy)”[4],也乐于效仿。由此,so逐渐被大量用于话语开头,有泛滥之势。以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的一次访谈[6]为例:30分钟的访谈,两位采访人和被采访人扎克伯格共使用句首26次,使用情况可以归为三大类:(1)表示明显的因果关系、推导、总结前述话语;(2)话题间的自然过渡、拉回话题、引出话题或转换话题;(3)连接两个有微弱关联或无关联的话题,相当于and,well或um。其中,(1)和(2)的用法是so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传统功能,在兴起之前已经被接受,也是话语分析领域研究so的使用时常规关注的,主要用于信息传递和话语组织[7-8]。而(3)则是近年来兴起之后的新用法,如:
(1)Interviewer:Ok.So let’s talk about how you see,what is Facebook’s role in the mobile world over the long run?
Zuckerberg:So I guess,we view it primarily as a platform.
以上对话中,Zuckerberg以so开头来作答,而so并没有明显的语义,只相当于well或um,为说话人赢得片刻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新用法中的so并无实在意义,在话题引出和接续上也非必须。事实上,删掉它对话语的理解也无大的影响。
(二)社会接受性分析
对于句首so的使用兴起,语言观察家颇有微词[3-4],媒体竭力抨击(BBC;Le Show)。从2011年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网站chronicle.com上一篇专栏文章“So it turns out that everyone’s starting sentences with‘so’”[4]的跟贴统计①共计61条跟贴,55条有效,36条持否定态度(65%),7条表示可以接受(12%),其余为态度不明确或表示中立(23%)。和本文作者委托朋友在北美和澳洲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所做的小型调查结果②共计调查46人,41人持否定态度(89%)(加拿大8人,5人否定,3人中立;美国15人,全部否定;澳大利亚16人,全部否定;新西兰7人,5人否定,1人支持,1人中立。)来看,普通语言使用者对此用法多表排斥。这一语言现象略显尴尬的社会接受状况和说话人一厢情愿的使用初衷并不匹配。要理解这一矛盾势必要对听话人的接受心理作一番考量。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不少人认为密集频繁地在句首使用so令人感到别扭、厌烦,因为这样的用法不符合地道英语使用规范,并且干扰谈话信息的接收。
1.不符合地道英语使用规范
Lewis[9]考察了句首so风行的过程,指出这种用法源自硅谷IT从业人员,而这些人很多都是非英语母语者。也有人提到,这种语言特色来自印度语[4]。忽略其中可能包含的英语母语文化中心者语言歧视的倾向,要理解为何人们会认为将so大量用在句首——尤其是回答句句首——是不地道的(linguistically-challenged)英语表达法,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so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般认为,so的主要词性是副词和连词。作为副词,意为强调程度;作为连词则表示前后语义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10-14]。在书面语中,作为连词时so主要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小句,体现因果关系,不用于句首[13]。特定的语境下,比如描写对话或者主题为日常生活话题时,在句首适当使用so可以给文章增添口语体生动活泼的风格,但过多使用会有松散懒惰、不够严谨之嫌[14]。
2.干扰谈话信息的接收
言语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听话人的注意力主要用于接收信息和解码信息,如果收到过量负载于主要谈话信息之外的话语标记语,其注意力会被打断,无法再专注于说话人所讲的主要内容。有受访者提到,当说话人使用了太多so之后,不管其谈话内容多么精彩,听话人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数数对方用了多少个so,并预测下一次何时出现。有人提到,句首so暗示了一种因果逻辑关系,当对方张口闭口使用so时,不管其言语是否真的逻辑性很强,都会让听话人大脑有一种不胜负荷的紧张感。显然,句首so的过量使用干扰了听话人对谈话信息的接收。
听话人对句首大量使用so感到“别扭”的心理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其他的话语标记语大量使用后会不会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别扭”心理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话语标记语认知的问题。
(一)真值含义和非真值含义
Levinson(1983)关于话语标记语的论述谨慎地提到话语标记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15]话语标记语具有非真值含义,即语用功能,是毫无疑问的。对其非真值含义的探讨也是话语标记语研究的出发点和一个主要走向。至于其是否含有真值含义,情况就稍显复杂。
话语标记语来源于语言中其他语类的词语或已经固定下来的小句[16]。某些连词由于使用频率和基本意义的关系,发生语义弱化成为话语标记语,之后虽然不具备真值语义,但原有的语义仍然对其使用产生影响[17]。以汉语“所以”为例,在话语中可以用作如下几种情况:(1)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示结果,引导出表示结果的小句;(2)用作引导结论;(3)话语组织功能,用作话题的找回;(4)言语行为功能,用作话轮的延续。上述四种用法如果按照“所以”词汇意义的实虚程度作一个排序,依次为:表示结果>引导结论>话语组织功能>言语行为功能[17]。因果关系贯穿始终,只不过强弱程度不同。
这种因果关系会不会弱到完全消失?以so置于句首的几种常见情况为例:
(2)(...on entering the room and finding the computer missing.)So,where’d you put it?
单看例(2),不但it让人不明就里,so也师出无名。然而结合语境,整句话就变得很好理解,so的用法并不突兀,它照应的是一种语境中的因果关系。
(3)Oprah:What is your dream of happiness?
Rowling:Ummm...well in the first Harry Potter book,Dumbledore says to Harry that the happiest man alive would look in the mirror and see himself exactly as he is.So I would have to say that I’m pretty close.[8])
例(3)中,so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衔接作用,实现两种语体之间的自然过渡;又有推导作用,依靠so作为连词本身的逻辑关系残留,赋予貌似不关联的前后话语一种推理关系。
(4)(Zuckerberg says)I think that one of the ways we break stuff down internally is that we have some people who work on projects and some people who run the whole operational strategy.So for example the highest level version of this—you have Chris Cox and Mike Schroepfer who run the organizations for product and engineering,and then you have people like Bret Taylor who’s CTO who will work on specific projects at a really high level but doesn’t have anyone reporting to him.[6]
例(4)中,so的作用类似于well或um。其逻辑关系残留在形式上已经很弱了,但仍然可以看出说话人主观上想要使话语关联的努力。
在本文所讨论的句首so现象中,虽然so不再直接表示因果关系,但作为话语标记语后仍受原有的真值语义影响。说话人使用so的一个潜在心理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话语相互关联,人为地强化了话语间的因果关系。网络时代的交流信息量大、速度快、交际者表达欲望强烈,无法做到每一句话都能理清思路富于逻辑,so的存在似乎就保证了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当so用得过于泛滥,这种逻辑关系无法内化于话语信息中时,话语的形式和内容相去甚远,在听话人一方就产生了信息解码困难,付出努力过大,心理不适、情绪焦躁。接受效果就此背离了使用初衷。
真值语义残留并不仅限于so的情况。英语中常见的话语标记语and,but和or的话语功能也与其语法作用相对应,其作为连接词的并列作用可以当作概念结构功能[18]。也就是说,它们作为连词的真值语义对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话语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许家金(2009)考察了汉语口语中“然后”的话语特征,认为汉语中“然后”这样的虚化连词在实际话语中,多数情况下仍然是用作表示时间或逻辑前后的连词使用的。即便语义发生弱化,“然后”的原有语义信息也有所保留和继承,因为它对话语中信息结构的调节作用比“嗯”“好”等要明显好一些。[19]
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来自连词的话语标记语真值含义无法完全消失,在其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新身份”中依然起着作用。本文虽未考察来源于非连词的其他话语标记语真值语义对话语功能的影响,但是可以推测,真值语义负荷越大的词语转化为话语标记语之后,其话语功能受到的制约越大。抛开词语的长短因素,therefore和it turns out that之类的话语标记语较之oh,well,and和so使用频率显然要低、范围要小。
(二)话语标记语的范畴
对于话语标记语来源和真值语义的思考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话语标记语范畴的问题。
先来考察一下另外两个常见的话语标记语well和and。
Schiffrin指出,well具有普通的话语功能,因为它没有指称意义,或固有的概念意义。[16]冉永平也认为well作为话语标记语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标记”功能,不构成话语的基本语义或命题意义[20]。
至于and的情况,根据上文3.1所述,它所具有的连接词的并列作用可以当作概念结构功能。考虑到“然后”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的动因之一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受英语and,then,and then的影响,可以将“然后”的观察结果类比于英语中and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情况。“然后”虽然没有成为一种“全职的”话语标记语,在其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新身份”中,依然存在或具体或抽象的“前后相随”的语义成分[19]。
再来看so。受其原有连词语义影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so依然被有意无意地置于因果逻辑关系中去使用和理解。被过量使用之后,由于因果关系在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上不匹配,会产生误解和理解困难,这也是为何句首so的使用兴起之后社会接受性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样作为常见话语标记语,well和and在口语中也一直被大量使用,却没有像so这般引起“大惊小怪”,成为“现象”,可见so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显著性(markedness)。在话语中,well没有命题意义,and和so参与命题意义。And虽然也有微弱的因果联系暗示,但更主要的是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多用于叙述性话语中。相比and的时间关系,so的因果逻辑关系显然更为复杂,涉及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多用于论证和推理性话语。三者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显著性程度可以概括为:so>and>well。换句话说,如果把话语标记语看作一个家族,那么根据单个话语标记语“旧身份”中的真值语义负荷大小,可以确定其在家族中的典型程度。以上述三个词为例,well最典型,and次之,so最不典型。鉴于话语标记语主要来源于语言中本已固定下来的词语、短语和小句,以及原本的真值语义对其话语标记语身份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全职的”话语标记语还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即便well这类语义负荷最小的词语不是话语标记语范畴中的原型,也一定是离原型最近的一类。而比之well,其余and,so,as a result,consequently等在“依语义论座次”的原则下,呈辐射状依次处于更边缘的地位,it turns out that...之类就离原型更远了。
对于什么是话语标记语及其所指范围,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界定[21-23],但是我们不妨将它看成一个原型范畴。在这个原型范畴里,其成员的典型性取决于该话语标记语进入本范畴之前的真值语义负荷大小,语义负荷越小越典型,语义负荷越大越不典型。影响话语标记语范畴中成员典型性的因素不只语义负荷,其韵律特征、表达形式的简便与否也会起到作用。根据本文对句首so使用的接受性考察情况来看,真值语义负荷应该是主要因素。
句首话语标记语so近几年的兴起反映了其丰富的话语功能,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用于问答话语的回答句句首和叙述性话语句首。其大量使用之所以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从使用角度来讲,是因为它不但契合了说话者的使用心理,而且符合网络时代的交际特点,具备社会现实基础;从接受角度来看,由于so暗含的因果逻辑语义关系影响了听话人的认知心理,其社会接受性并不理想。句首话语标记语so的兴起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各方评价见仁见智,往何处走也要取决于语言自身的演化规律。深入考察这一现象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话语标记语的真值语义不会完全消失,对其话语功能依然起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原型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主要取决于该话语标记语进入本范畴之前的真值语义负荷大小。
[1]“Sodoesstartingasentencewith‘so’annoy you?”Today.Presenter John Humphrys.BBC Radio4[EB/OL].http://news.bbc.co.uk/today/hi/today/newsid-9644000/9644002.stm,2011.
[2]“So’s of the week.”Le Show.Host Harry Shearer.Public Radio[EB/OL].http://harryshearer.com/ le-shows/august-10-2014/,2014.
[3]Giridharadas,A.“Follow my logic?A connective word takes the lead.”U.S.The New York Times,[EB/OL].[2010-05-30].http://www.nytimes.com/ 2010/05/22/us/22iht-currents.html.
[4]Yagoda,B.“So it turns out that everyone’s starting sentences with‘so’”.Lingua Franca.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EB/OL].[2011-12-02]http:// chronicle.com/blogs/linguafranca/2011/12/02/so-itturns-out-that-everyones-starting-sentences-withso/.
[5]Sterbenz,C.So here’s why everyone is starting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o”[EB/OL].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eres-why-everyone-is-starting-sentences-with-the-word-so-2014-5,2014.
[6]Arrington,M.Interview with Mark Zuckerberg on the “Facebook Phone”[EB/OL].http://techcrunch.com/ 2010/09/22/zuckerberg-interview-facebook-phone/,2010.
[7]Bolden,G.B.Implementing incipient actions:The dis⁃course marker‘so’[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5):974-998.
[8]高阳.话语标记“所以”与“so”的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013.
[9]Lewis,M.The New New Thing:A Silicon Valley Story [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9.
[10]“So.”Merriam-Webster.com.Merriam-Webster,n.d. [Z/OL].[2014-08-24]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o.
[11]“So.”Oxforddictionaries.com.Oxforddictionaries,n.d. [Z/OL].[2014-08-24]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so.
[12]Chalker,S.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9.Linking Words[M].München:Max Hueber Verlag,1996.
[13]Strunk,W.&E.B.White.The Elements of Style 4thed[M].Longman,2000.
[14]葛传槼.葛传槼英语写作(The Writing of English)[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5]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6]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10(2):192-198.
[17]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70.
[18]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9]许家金.汉语自然会话中“然后”的话语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2009(2):9-15.
[20]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58-64.
[2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14.
[2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0-15.
[23]Bolden,G.B.Discourse markers[C]//K.Tracy.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frth.).Wiley-Blackwel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5.
H314
A
胡春梅(197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