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

2015-02-20 05:43周楠
关键词:政策政府大学生

周楠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

周楠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可分为高校教育培训、政府政策扶持、社会资本支持三大模块。由于创业在我国兴起较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三大模块尚不完善。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分析,这是由于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关系中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社会排斥造成的。政府、高校和社会需要构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大学生参与创业优惠政策制定的渠道,扩大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来矫正和化解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社会排斥,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一个以高校教育培训为基础、政府政策扶持为关键、社会资金支持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社会排斥;创业;高校;政府;社会资本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至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逾720万,占所有待就业青年人数的一半左右。”[1]这些大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会选择踏踏实实地找份工作,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进行学业深造,还有少部分人会选择自主创业。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宏观经济疲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导致就业市场压力增大,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他学生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尚不足3%,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中存在社会排斥造成的。

一、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三大模块大致呈现出高校教育培训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政府有政策扶持,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实效;社会支持少,没能形成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等特点。

(一)高校创业教育培训:理论为主,缺少实践

“在我国,高校设置专门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在我国的高校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研究领域。”[2]在每个新事物兴起的时候总是会以理论教育为开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是以课堂理论教育主导的。在这种模式主导下的高校教育培训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教学经验,这种模式开展得较早,师资队伍以及课程设置相对较为完善,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这种模式只能学习到创业的理论性知识,对于创业来说,实践经验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培训是以这种模式为主导,造成了大学生毕业时只有一些创业的理论,却不能让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居高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政策扶持:有政策,无实效

“上世纪80年代初,起于美国的校园创业活动不仅带动了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推动了我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1998年的清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3]大学生创业活动以此为载体从校园走向市场,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并上升为一个政策问题。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决定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和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可分为创业金融扶持政策、创业财政扶持政策、创业资源扶持政策、创业信息引导政策等几类,从种类上来说算是比较全面。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还存在很大的弊端,如创业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不足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创业资源扶持政策限制较多、竞争力大,不足以在本质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稀缺问题;创业信息引导政策较为混乱,不足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三)社会支持:服务少,无氛围

随着政府功能的弱化,逐渐由一个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它的部分功能会被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组织将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社区、企业也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慈善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实践支持和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支持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设置支持大学生创业慈善基金的实业企业不多,设置的慈善基金数目更少,大多实业企业是为了宣传自身企业而设置的慈善基金;我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组织较少,大部分是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进行一些项目理论上的指导,还不能较好地发挥自身的实践指导作用;我国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才刚刚兴起,质量较低,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私人性质的创业培训,没有政府背景,收费一般比较高,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普遍性需求。

二、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中的社会排斥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人群所占毕业生总人数不足3%,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却可以达到20%。从创业成功率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占创业总数的三成左右,大部分大学生所创建的企业以失败告终。[4]造成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社会排斥。

(一)文化排斥:传统的就业观念

文化排斥是指社会上存在一种主流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模式,一旦有人不同于这种主流的价值观或生活模式就会被社会排斥。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的生活模式是从业,创业则是一种不同于主流的生活行为模式。大学生创业比例小就是由于存在文化排斥而造成的。从自我责任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大学生秉持稳定就业的传统从业观念,很少有毕业生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去选择自主创业。

(二)经济排斥:经济上的弱势群体

经济排斥是指个人或家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参与经济市场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等经济活动,而被社会排斥的过程。大学生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没有自己的经济资本,也就没有足够的权利去参与创业市场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等经济活动,进而被排斥出创业市场。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政府小额担保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和一些社会慈善基金。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乐观,不能提供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政府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申请难,很少大学生能够得到这笔启动资金。即使能够拥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但是由于中期缺少资金支持,企业成长受到限制,大部分企业最终都会夭折。

(三)政治排斥:政策制定者的自我利益导向

政治排斥是指个人、团体或者地方被排斥出制定政策的过程,这些个人、团体或者地方缺少代表他们利益的政治声音,不能够有效参与到制定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政策中去,或者不能对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大学生创业群体由于缺乏影响力,不能有效参与到有关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定中去,而政策制定者不能充分了解政策惠及人群的切身需求,只能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制定社会政策,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政治权利上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创业扶持政策在制定上具有功利性特点,鼓励性政策所占比例多于支持性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对于政策的需求,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是扶持力度小,就是限制条件多,对于本来就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源的大学生来说,就更难享受到这些优惠扶持政策。

(四)制度排斥:社会制度的缺陷

罗杰斯将社会排斥的制度排斥界定为在一定的宏观社会结构下制定的一些制度,把特定的人群排除在制度惠及的范围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我国存在的主要制度性缺陷有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不系统、太分散,虽然在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大多是引导性的政策,并没有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进行具体规定,只是做了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大部分优惠政策的决定权在地方政府,这就造成了创业扶持政策的覆盖面较窄、存在区域型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具体的创业优惠政策都集中在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受本地区经济条件限制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制定政策时会优先扶持具有本地户口的大学生,这样就使大部分大学生不能享受到地区的创业扶持政策,而被排斥出了创业市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构成是社会保险制度,而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有工作岗位的群体,而人为地把个体营业者排除在外。虽然也有部分地区规定个体营业者也可以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但是个体营业者需要缴纳单位所需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我国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较高,大学生创业群体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不会选择缴纳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这样就使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不能较好地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被排斥在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之外。

(五)关系排斥:社会人脉资源的缺乏

关系排斥是社会排斥中的“关系”范畴,是指个人、团体由于缺乏人际交往而造成的缺乏人际关系,导致个人或者团体不能充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而被社会排斥的过程。大学生刚走出校门,缺少社会交往经验、社会人脉资源,很容易导致关系排斥的发生。大学生自主创业要经过工商税务部门注册,有的还需要去社保部门进行登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去税务部门办理、享受社会保险费补助优惠政策需要去人社部门办理。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是缺少必要的人脉关系,在办理各项手续时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放弃自主创业的想法。

三、社会排斥的矫正与化解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我们应从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文化、经济、制度、关系等维度的社会排斥进行逐一化解,进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群体所占比例和创业成功几率。

(一)构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只有化解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排斥,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群体所占比例。从政府责任角度来讲,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媒体资源,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对大学生创业的长远意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家庭了解创业,从而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从高校责任角度来讲,高校是培育学生创业的主要场所,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形成专业化的创业理论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发挥自己理论阵地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缺少资金是大学生被排斥出创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大学生才能创业,才能化解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经济排斥。政府应尽快建立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这项基金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进行组建;地方政府还应放宽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限制,可以根据创业个人或团体所创建企业规模的大小来调整担保贷款额度。政府不仅要在创业初期对大学生进行资金扶助,在企业成长期也应该出台政策,防止企业被排斥出创业市场,以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资金扶助可以借鉴英国的“青年计划”。

(三)拓宽大学生参与制定创业优惠政策的渠道

大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并且对关于自身政策的制定没有影响力,这就造成了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政治排斥。我们需要给予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政府制定扶持政策的政治权利,或者是通过其他渠道来增加大学生创业群体对创业扶持政策的影响力,以提高政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参考其他方面已经成熟的听证会制度,通过高校组织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报名,并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参加听证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创业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最大化地避免了政府制定政策时不能考虑政策适用人群而制定出错误的政策。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所需扶持政策进行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来制定相应扶持政策,这样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创业群体对创业扶持政策的影响力,进而避免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政治排斥。

(四)扩大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覆盖面

我国的创业扶持政策大多是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而制定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户籍制度排斥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可以提高创业扶持政策的统筹层次。目前,我国仅有《就业促进法》这一部法律是支持大学生就业的,但其中并未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明文规定。因此首先应从立法层面,将鼓励大学生创业条文增加到《就业促进法》中,制定长期的、明确的、方针性的政策,并且要保证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实施时间上的连续性。在制定政策时,地方各级政府应尽量摒弃地域性特点,制定支持在本地创业的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大量人才流入,还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社会保险部门还应尽快出台将个体经营者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具体办法。

(五)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系排斥,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办理享受创业优惠政策所需程序繁杂、难以完成和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要想解决关系排斥问题,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协调各个有关创业优惠部门的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创业优惠办理渠道,明确协调小组所涉及各个部门成员的职责,精简申请享受创业优惠政策时的审批手续,坚持公平性原则,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这样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人际关系而造成无法顺利享受创业优惠政策的状况。

[1]董青春,吴金秋.大学生创业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110-111).

[2]项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10(10).

[3]陈文龙,孙淇婷.大学生创业政策展望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4]虞伟佳.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2012(5).

C913.7

A

周楠(199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政策政府大学生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