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晓楠 崔 琳 何一清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理论基础与编制思路
□ 乔晓楠 崔 琳 何一清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设想与要求。为此,本文围绕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与编制思路开展研究,重点在梳理自然资源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当期与跨期两个维度探讨其平衡关系,兼顾存量与流量的变化给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并提供由实物表向价值表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环境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划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利用方式。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编制将能提高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进而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平衡关系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尤为突出。早在1994年,我国就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中国政府也在该会议上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并于1994年3月25日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提出“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并且通过“建立各种自然资源的实物账户和价值量账户”以“支持建立综合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这可以被视为我国将资源与环境保护纳入宏观管理体系的开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进一步明确了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工具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并结合“生态红线”的划定进行宏观管理的总体思路。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欧洲国家就在积极探索资源与环境的宏观管理工具与保护方法。如挪威在1980年完成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报告,制定了各类资源的存量与流量核算表,创设了与空气和土壤有关的环境指标和污染核算体系。芬兰自1985年开始探索自然资源账户核算方法,制定“森林资源核算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核算体系”。[1]法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布《法国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与《法国环境核算体系方法》等报告,重在进行自然资源的存量统计及经济价值评估。早期探索实践的共性在于各国着手对自然资源的存量与流量进行统计,对环境污染的支出进行核算,但还仅是环境与资源的单独核算账户,并没有纳入SNA体系进行综合核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开始尝试将资源与环境核算同经济核算结合起来,即对资源与环境进行货币化价值评估,从而补充、调整国民经济账户。荷兰1991年制定了《包含环境账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增加了环境物质账户及环境主体账户,着重计算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环境物质账户,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物;环境主体账户包括环境污染的后果,如全球气候变暖等。。美国在1994年应用“综合经济与环境的卫星账户”(IEESA)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建立自然资源和环境资产账户,观测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存量变化,评估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2]为配合上述账户的使用,美国运用“市场定价”、“银色评估”*“银色评估”指基于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以额外的花费成本和下降的生产能力来反映土壤耗损的年度影响。以及“旅游用地资本构成评估”*旅游用地的资本构成评估指以政府对公园的养护和维修费用来评估旅游用地的退化和耗损,但仅包括联邦政府支出的费用,而没有将州和地方政府计算在内。等方法估算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货币价值,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管理。韩国在1994年提出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环境保护支出、自然资源使用及损耗情况、环境资源质量退化情况这三方面的数据调整国内生产净值。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世界经合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2003年联合发布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UNSEEA),建立自然资源实物账户与环境货币价值账户,并提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概念,进而通过编制此账户,统计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以及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费用。
纵观世界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以资源与环境统计核算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无论是否与经济核算纳入统一的体系,其都是开展资源与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笔者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搜索到2篇文献。*其中,报纸文献1篇,为李春瑜;[3];期刊文献1篇,为陈红蕊和黄卫果。[4](PP46-48)导致相关研究极度匮乏的原因,固然有该概念被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此项研究显然应该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综合过程,其中要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难度较高。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亟待深化,并且也为本文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本文将围绕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与编制思路,尝试对以下问题进行初步的回答:第一,自然资源的内涵、属性与分类;第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第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第四,自然资产负债表的形式与分类;第五,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第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利用方式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
现有文献在讨论自然资源的内涵时,主要强调其“自然生成”与“可利用性”两个方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突出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会对经济福利产生重要影响。[5]克鲁蒂拉和费舍尔[6]认为自然资源是生物进化、地貌变迁以及其他自然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可以代表生产和消费类型的资源服务流,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划分为耗取性利用与保护性利用两种方式。兰尔德[7]认为自然资源是由人类发现的有用途和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的属性包括量、质、时间和空间等。伯克与赫尔方[8]认为自然资源能提供“存在性服务”,即自然资源的存在本身可以带来效用。邓蓉等[9]认为自然资源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中对人类直接有益的资源,或是经过开发利用可以获利的资源。金建君等[10]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服务于人类目的的自然诸要素。王志宏[11]也强调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中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即具有经济有用性。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即自然界一切天然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
既然自然资源对人类有用,那么其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克鲁蒂拉和费舍尔[6]认为自然资源具有“商品性价值”和“舒适性价值”。商品性价值是指将自然资源直接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价值,而舒适性价值则指自然资源的存在性价值,即自然环境资源的存在可以给人们带来的休闲娱乐价值。此外,伯克和赫尔方[8]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威伦[12]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划分为“消耗性价值”与“非消费性价值”。兰尔德[7]则认为人们应权衡自然资源的“商品性价值”和“舒适性价值”,进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消费性利用”与“非消费性利用”。
(二)自然资源的属性
已有文献对自然资源的属性探讨较多(金建君等;[10]王志宏;[11]严法善;[13]邓宏兵,张毅;[1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5])。概括而言,本文认为自然资源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整体性,即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统一的资源系统。第二,区域性,即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各地区往往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第三,稀缺性,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第四,可更新性,即部分自然资源通过自身繁殖或复原,得以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能够被持续利用的特性。但是,一旦过度利用,则也可能导致可更新性丧失。第五,可替代性,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与水平的变化使可开发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六,生态环境属性,即除自然物属性与社会有用属性之外,自然资源还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属性。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兰尔德[7]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储备资源”和“流动资源”。储备资源是会越用越少的,最后将耗竭的资源。流动资源则是指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但人们只能即时利用这类资源,被储存了的流动资源便转化为“贮存资源”。巴利·C·菲尔德和玛莎·K·菲尔德[16]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与太阳能等非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非能源性矿物质等具有“用一点少一点”的特点,是不可再生资源。泰坦伯格[17]认为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可耗竭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总体数量能够得到不断补充,并且数量保持在一定水平的资源。“可耗竭资源”则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现有资源储备”、“潜在资源储备”与“资源禀赋”三种类型。“现有资源储备”是指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潜在资源储备”与人们的支付意愿相关,“资源禀赋”则是地球上本身存在的地理上的资源范畴,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决定了人类可得到的自然资源的最大数量。
邓宏兵和张毅[14]认为自然资源包括“无限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气候等)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可枯竭)。有限的自然资源又分为“可再生性自然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和土壤、区域性水资源等)”与“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无再生能力,在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自然资源简单地区分为“可再生资源”、“可耗竭资源”以及“生态资源”三大类。其中,生态资源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属性,并且建议以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来加以计量,进而充分反映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至此,所谓的自然资源概念就进一步有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上述三大类,而狭义的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相对,且可以区分为可再生与可耗竭两种。显然,广义的三类自然资源均需纳入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之内,进行核算、监测与管理。
(一)自然资产负债表的要素
在会计学中,资产负债表是反应企业全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用以揭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该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因此,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就是“资产”、“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类比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全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负债情况的报表,用以注释该国家或地区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在会计期末的自然资源使用消耗情况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显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就是“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与“自然资源负债”。
(二)自然资源资产
对于资产的概念而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8]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指出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中国财政部编写组[20]则指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券和其他权利。由此不难发现,资产概念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可带来经济收益;其二是被某主体(如企业)所控制,即涉及到资产产权问题;其三是可计量,或依据取得需要付出的成本,或依据未来实现经济收益的折现。
从“资源会计”的角度认识,许家林[21]认为自然资源也是一种资产,资源性资产指人们在现有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下,通过其开发利用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资源。同时由于资源总量稀缺且兼有生态环境价值,如果过度利用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又需要在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的舒适性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此外,自然资源资产虽然可以被计量,但是计量的精确性取决于技术水平且难度较高。当然,自然资源资产也涉及到所有、控制、使用等产权问题,其产权结构主要由一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所决定。
从“环境会计”的角度认识,许家林和孟凡利[22]指出环境资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前者指一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资源,而后者则强调产权被明确界定且通过有利用带来经济效益的部分。所谓的经济收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对环境资源的拥有、使用、处置(保持、治理、降级等)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其二则是改善环境资产对其拥有者所实现的持有损益(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性)。
结合“资源会计”与“环境会计”两个角度,本文认为如果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宏观管理工具,那么自然资源资产应该包括所有的狭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这种认识与UNSEEA一致,自然资源既是人类一切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来源,又具有自身容纳、贮存、消解、净化各种废弃物,实现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容量属性与有限自维持属性,并给人类带来舒适性与美感体验的功能。
因此,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我们需要从狭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两个层次加以理解。狭义自然资源层次上的资产概念,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使用的自然资源净值。在生态资源层次上的资产概念,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实际采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生态环境状态。显然,特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对节能减排的态度与措施,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状态。
(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后剩余的所有者利益,标志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下,本文分两个步骤对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考察。
首先,从纯粹之自然界的角度来看,不考虑人类的作用和角色,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最终借方都是自然界。自然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唯一的“投资人”,也是权益的最终“所有者”。
其次,将人类社会引入纯粹自然界,从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来看,自然资源是属于人类社会每一位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种经济资源,可以确保人们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处置,进而构成了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这种产权的深层次内涵是人们所拥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显然,如果剥夺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所拥有的产权将有悖于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宗旨。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肆意地过度利用资源,透支环境。因此,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也蕴含着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其还具有“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指国家针对各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即限制不当的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民健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指标。的意义。
此外,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异,导致地区间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将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同时,由于自然资源总量的有限性,不同时代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具有空间和代际的不平衡性。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概念的界定,我们也基于狭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两个层次加以认识。对于狭义自然资源层次的所有者权益,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拥有并具备能力加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中在当期被实际开发利用的数量。对于生态资源层次的所有者权益,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确保人们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求。
(四)自然资源负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8]认为负债是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是特定个体由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的将来要向其他个体转交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有义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则指出负债是由以往事项发生导致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外流。由此可见,负债的本质即为由某行为或事项导致的强制性支付义务。
从“资源会计”的角度讨论资源性负债的文献尚不多见,而从“环境会计”的角度论述环境负债的文献则较为丰富。《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中规定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许家林和孟凡利[22]则进一步指出在宏观层次上,环境负债是指当代人对未来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代际欠债,在微观层次上,环境负债是指由企业以往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的发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其需要由责任主体承担,并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进行偿付的义务。
基于已有研究,并考虑与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相互对应,对于自然资源负债的概念,同样从狭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两个层次加以认识。在狭义自然资源层次上的负债,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实际使用的自然资源净值超过自身拥有自然资源的部分。在生态资源层次上的负债,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实际采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生态环境状态超出基本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排放。生态资源负债的本质是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由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存量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即该为弥补自然资源的存量减少、修复生态环境以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在现时或未来支付的成本。
具体而言,自然资源负债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与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之下,由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缺口,或弥补该缺口所需的成本。自然资源负债对于可耗竭资源,意味着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或者寻找替代能源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对于非可耗竭资源,则意味着在特定时期资源需求量超过其再生速度,或者突破其维持再生平衡临界点的情况。当然,自然资源负债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造成。其一是自然资源存量,特别是生态资源的存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测度。其二是受到技术水平的局限,技术将极大地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治理的成本。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恒等式
资产负债表的基础是会计恒等式,即“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据此,可以推导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恒等式,进而揭示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肖特嘉和布里特[23]曾提出“生态资产表”的概念,该表的实质是一份自然资源清单,以帮助会计主体确认实际的与潜在的生态资产,但是却不能反应内在的平衡关系。许家林和孟凡利[22]提出了环境会计恒等式,用以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其逻辑基础是国家批准企业成立,企业就代理公众行使自然资源的产权。随着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这部分资产的质量下降且数量减少,企业因而需要承担修复、改善环境的义务,即环境负债。因此,有“环境资产=环境产权+环境负债”。该恒等式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由于主体是微观范畴的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到作为宏观管理工具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中。
本文认为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过程中,三个要素确实应该存在恒等式关系。该等式可以描述为“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自然资源负债”。上述恒等式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使用的自然资源净值应该等于其自身拥有并有能力加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加上通过进口补充的资源数量,亦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对生态环境构成的破坏程度应该等于在确保该国或地区居民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质量加上在此基础上透支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上述恒等式鲜明地体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目的与功能,即确保资源安全与守住生态红线。由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利用改造的最大幅度,所以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的需求,就可以对自然资源负债行为进行合理规划并预测其产生的影响,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经济学认为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通常自然资源资产会大于或等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此时的自然资源负债也将大于或等于零。这意味着全部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充分利用,甚至在符合成本收益核算的条件下,还进口资源或透支环境。但是,如果自然资源资产小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此时的自然资源负债即为负值。这说明现有的生产生活尚未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人们还有进一步利用资源环境的空间。并且,负的自然资源负债也将可以提升未来自然资源的存量。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当期平衡与跨期平衡
前文虽然给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恒等式,但是对其平衡关系的讨论还必须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战略在不同时期加以分析。本文将区分消耗战略与储备战略,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当期平衡与跨期平衡进行说明。
首先考虑消耗战略,即不追求资源存量增加的战略。考虑一个存续两期的国家,该国每一期的石油消费量为100万吨,本国石油探明的储量为80万吨,该国每一年的石油开采能力上限为80万吨,且暂不考虑跨期折现问题。假设情况1,该国第一期和第二期每期均开采40万吨,那么每一期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的石油缺口均为60万吨,其资产负债计量参见表1。假设情况2,该国第一期开采80万吨,第二期开采0万吨,那么与之对应的是第一期和第二期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的石油缺口分别为20万吨和100万吨,其资产负债计量同样参见表1。情况1和2的共同点在于该国的自然资源存量并没有因进口而增加,不同点则在于因每期的开采量不同导致的权益量发生了变化。综合情况1和2,可以发现在消耗战略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既可以实现当期平衡,也可以实现跨期平衡。
其次考虑储备战略,即在前期实现资源存量增加的战略。沿用前文的例子,假设情况3,该国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开采0万吨和80万吨,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进口120万吨和0万吨,其资产负债计量参见表1。显然,在第一期中进口量超过了实际使用量,进而导致本国的石油增量增加了20万吨。也正是由于增加了20万吨,在第二期中即使开采80万吨,仍可满足100万吨使用量的需要。从平衡关系的角度来看,储备战略导致当期平衡无法实现,但跨期平衡还是可以满足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跨期平衡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平衡关系的关键,而当期平衡是否能够实现与该国的整体战略密切相关。当然,以上的示例仅是针对可耗竭的自然资源,但其所描述的平衡关系同样也适用于可再生资源与生态资源。
表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当期平衡与跨期平衡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形式
本文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形式的设计既参考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又借鉴综合环UNSEEA,同时还需兼顾存量与流量的关系。参考《物质能量平衡统计原则草案秘书长报告》中对于存量与流量概念的界定,认为存量在报告期内所有的增减变动应等于该报告期内的流量。实际上,前文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负债等概念内涵的解释,都是从流量角度出发的,进而对其彼此之间平衡关系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引入期初与期末存量的概念,进而通过观察流量,计算存量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形式。首先,我们以前文例子中的情况1为例,报告第一期末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表2中,所有者权益的期初存量由该国已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上限的最小值决定,资产的期初存量由于负债在期初为0,所以就等于所有者权益的期初存量。所有者权益的期末存量等于期初存量减去当期消耗掉的权益部分的流量,并且如果进口的石油在当期支付了价款,那么负债与资产的期末存量就分别为0和40。进一步设想,如果进口的石油在当期未付款,则当期流量中的负债会带到期末存量中,进而使得资产的期末存量变为-20。
其次,我们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来研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记入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WHO)2005年更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准则值(AQG),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因此可以以此作为PM10的生态红线,即人们长期暴露在该浓度下可以基本确保健康,死亡率与患病率均处于较低的正常水平。于是,PM10的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0微克即该生态资源的所有者权益量。假设该国报告期初的PM10浓度为每立方米150微克,报告期内生产生活导致浓度升高50微克,则记入为表3。
表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示例1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表3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示例2 单位:微克/每立方米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分类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分为实物表与价值表两种。自然资源种类繁多,诸如大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在物理学意义上均有不同的实物计量单位。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为了清晰地表现出某国或地区某一时期内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采取对不同种类自然资源分类统计的方法,结合其特点进行实物计量。实物计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分类管理,有效监控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将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变化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然而,实物计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存在着无法横向比较、不能加总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等问题。进而导致决策者在考虑出台一项政策时,无法从宏观层面进行成本效益核算,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应用效果。
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基于货币单位进行加总,进而可以很好的克服实物表存在的缺点。但是,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进行价值评估与货币核算的工作量与难度。对狭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本文将在第六部分详细探讨,此处仅对从实物表向价值表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加以提示。参考UNSEEA,影响自然资源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资源的“量”和“价”。其中,“量”的变化既可能由人为因素引起,又可能由自然因素引起。人为因素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源创造(如植树造林等)、污染物削减等。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价”的变化诱因更为复杂,主要取决于供求、技术、偏好等因素。
本文以价值表的形式给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形式,参见表4。实物表与价值表的差异仅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物表中不同自然资源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其二是由于实物表无法加总,因此不存在最后一行的合计项。此外,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可以进一步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进行对接,进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相关的方法同样可以参考UNSEEA。
表4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表) 单位:货币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一)自然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由实物表向价值表转化,关键是要解决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问题。狭义自然资源的估值相对简单,利用直接市场价值法即可,并且诸如石油、天然气、各种矿产等大宗商品都具备比较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比较而言,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估更为复杂。
图1 补偿变差(CV)与等效变差(EV)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如图1所示,假设初始的无差异曲线为U0,与初始的预算线(P=P0)相切于A点。如果商品X1的价格P0发生变化(假设下降到P1,当然也有可能上涨),新的预算线(P=P1)与无差异曲线U1(U1>U0)相切于B点。补偿变差(CV)关注的是在新的价格体系下,要维持原有效用水平,收入需要发生的变化情况。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意味着相对收入的增长,那么CV将描述消费者愿意支付(或者放弃)的收入。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了,意味着相对收入的减少,那么CV将描述消费者需要接受的补偿。等效变差(EV)关注要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并且获得新价格体系下的效用程度,收入需要发生的变化情况。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意味着此时获得的效用水平较之初始状态将会提升,那么EV将描述消费者需要接受的补偿。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了,意味着此时获得的效用水平较之初始状态将会下降,那么EV将描述消费者愿意支付(或者放弃)的收入。
是否允许排污,环境能否改善,对于排污主体与居民的福利水平将产生重要影响。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 to pay)指为了自身福利水平能够获得提升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接受补偿意愿(WAC,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指由于自身福利水平下降因而为了得到补偿,需要的最小货币量。弗里曼[24]结合CV与EV,利用WTP与WAC,对环境价值的货币化评估进行了系统性地分类归纳。考虑居民与排污企业对污染物排放(本质为环境质量)的态度与评价,参见表5。显然,权利的归属决定了衡量福利变化的参考点。并且,收益或者损失的角色决定了支付或者接受补偿的意愿与行为。
表5 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弗里曼[24]整理。
(二)自然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直接市场价值法(Direct Market Pricing),即直接通过交易体现价值评估结果。该方法一般适于类似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价值评估。第二类是间接市场价值法(Indirect Market Pricing),即对于一些无法由市场价值表现的生态系统产品或服务借助一些间接措施加以评估,具体而言又包括可避免成本法(Avoided Cost,简称AC)、替代成本法(Replacement Cost,简称RC)、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简称TC)、生产要素法(Factor Income,简称FI)和享乐价值法(Hedonic Pricing,简称HP)等。间接市场价值法在进行评估时通常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简称CV)或集体评价法(Group Valuation,简称GV)获得一手数据以便估值测算。其中,前者主要通过社会问卷调查,描述不同的情况,对假想市场体现的生态环境改善进行评估,后者则是将不同团体聚集到一起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价值进行评估。已有文献针对不同类型的核算法的各自优劣与使用范围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此处不再赘述(尼斯,斯威尼;[10]Bingham et al.;[25](PP73-90)Daily[26](PP95-396))。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利用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仅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而没有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利用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将结合前文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整体设计,在利用方式方面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1.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存量变化,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生态资源期初与期末的存量变化既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又取决于环境治理的力度。二者相减后净流量是推动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可以充分反映该国或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进而成为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观测变量。所谓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显然也是针对存量,即政府及其相关责任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在完成其他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同时努力降低污染物存量,并使其成为硬约束,而我国在“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所提出的SO2与COD等生态文明指标也均属于存量性质。
2.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流量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流量的变化刻画了在报告期内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同一报告期内的经济绩效,将可以反映资源约束下的经济效率。无论单位资源取得的经济增长,还是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资源,均是经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其中包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并且,对流量的考察,有利于改变政府目标“唯GDP论”的片面性,从而形成科学的政绩观。
3.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科学制定自然资源与环境治理的规划。可耗竭资源将随着其被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再生过程也需要一定周期,众所周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则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也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特别是跨期平衡关系,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充分考虑能源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承载及恢复能力,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宏观管理工具,将在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与编制思路提出方向性的设想,而与其紧密联系且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则无法一一展开,因此将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1.生态红线的划定。生态红线应该是基于确保人们健康生存且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但是,到底如何确定这一标准却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例如,PM10每立方米的浓度应该如何确定?是否参考WHO的标准定为20微克?如果是40微克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显然难以给出简单的回答,甚至需要大量严谨的医学实验作为支撑。此外,从环境承载能力的角度做出标准的界定也需要深入的研究。
2.区域性分表合并为全国性总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SNA体系中不同地区的核算是可以加总进而合并为全国性总量的。但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分表合并问题却更为复杂。其原因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而且许多污染物还具有跨界污染的性质。因此,如何准确理解总表与区域性分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并总表都值得深入研究。
3.跨期折现率的确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具有累积性通常会在长期显现,而治理污染的效果也需要一定周期,这就导致在做决策的时候,其成本收益的权衡往往要进行跨期比较。跨期比较的前提是确定合理的折现率。对于这一问题气候变化经济学中已经有过非常多的讨论,但目前却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折现率应该存在差异。这可以从各国储蓄率的巨大差异中洞悉。那么,我国在现阶段应该确定什么水平的折现率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
4.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与用途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各种自然资源的不同权利界定将对整体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极大影响,而完善用途管制则是确保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关键。当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掌握了一定时期内存量与流量的动态时,就更需要清晰了解导致发生上述变化的权利主体、实施主体与责任主体分别是谁。只有将纸面的变化与实际行为主体实现对应,才能真正发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宏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英]彼得·巴特姆斯,埃贝哈德·K.塞弗特.绿色核算[M] .张磊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陈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与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
[4]李春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几点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4-7-3(7).
[5][英]约翰·伊特维尔,[美]莫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陈岱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6][美]克鲁蒂拉,费舍尔.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性和舒适性资源价值研究[M].汤龙川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7][美]阿兰·兰尔德.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美]彼得·伯克,格洛丽亚·赫尔方.环境经济学[M].吴江,贾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邓蓉,王伟,张志强.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0]金建君,刘学敏,李咏涛.资源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王志宏.环境经济学[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阿兰·V·尼斯,詹姆斯·L·斯威尼.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M] .李晓西,史培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资源科学技术名词2008[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6][美]巴利·C·菲尔德,玛莎·K·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 .原毅军,陈艳莹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7][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 .严旭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8][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 .娄尔行译.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1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0]财政部编写组.企业会计制度讲座[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1]许家林.资源会计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2]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3][德]史迪芬·肖特嘉,[澳]罗杰·布里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 .肖华,李建发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4][美]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 .曾贤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Bingham,G.,R.Bishop,M.Brody,D.Bromley,E.Clark,W.Cooper,R.Costanza,T.Hale,G.Hayden,S.Kellert,R.Norgaard,B.Norton,J.Payne,C.Russell,and G.SuterIssues.Issues in Ecosystem Valuation: Improving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J].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4).
[26]Daily,G.C.,T.S?derqvist,S.Aniyar,K.Arrow,P.Dasgupta,P.R.Ehrlich,C.Folke,A.Jansson,B.Jansson,N.Kautsky,S.Levin,J.Lubchenco,K.M?ler,D.Simpson,D.Starrett,D.Tilman,B.Walker.The Value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Value[J].Science,2000(289).
(责任编辑:李贝贝)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国际分工体系重塑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4BJL0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13&ZD158)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13&ZD157)的阶段性成果。
F124.5
A
1243(2015)02-0073-11
作者:乔晓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崔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博弈论与环境经济学;何一清,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邮编: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