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第二中学 黄蕾蕾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安徽省怀远第二中学黄蕾蕾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实施教学,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生物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7-01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实施教学,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喜爱并投入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本身要富有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教育性。让学生在焕发生命活力和生机的生物课堂中乐学,愿学,会学。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因为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果。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去积极思考与探索。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接收知识,而是在老师设置的问题的引导下自己发现知识,从而经历了一个由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释疑,释疑而心怡的过程。但这不等于说老师的角色可有可无,老师应该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为只有在老师适当地点拨,必要地补充和不断地总结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得以升华,最终将知识系统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如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授课伊始老师提出: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有饮用水,一只母鸡,一些玉米,你会选择下面哪种生存策略来为自己赢取更长的等待救援时间:①先吃鸡,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问题一出,便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学生尽快“入戏”,打开思维的大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问题式教学,把一个一个的知识要点以问题化的形式逐渐展开并呈现给学生们。当他们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教师就把授鱼教学成功转化为授渔教学了。如在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这句话时,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染色质(体)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②染色质、染色体分别是什么状态的?③在细胞周期的何时期,遗传物质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为什么?④在细胞周期的何时期,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为什么?⑤染色质如何变成染色体?染色体又如何回到染色质的状态?
(一)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生物知识,不仅源于课堂,还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做好生活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寻找生活与生物知识的契合点,以此来设置课堂问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当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发现所学的生物知识有“用武之地”了,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和劲头就十足了。如在学习“酶具有高效性”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更易去除衣物上的奶渍,血渍和脂质污渍?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
问题设计得浅显,学生“伸手即可摘到果子”,没有思维空间,降低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灵活运用;问题设计得偏难,学生力不从心,百思不得其解,出现无应答的现象,降低其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创设的问题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合理搭配,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可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综合,循序渐进地得到挖掘。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串进行教学:①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具有什么特点?种类如何?分类如何?③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这一问题又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ⅰ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什么?ⅱ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是什么?ⅲ什么是二肽?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脱去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同理三肽,五肽的形成呢?ⅳ什么是多肽?肽链?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层层深入,逐渐细化,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很大,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对其回答进行点评和更正,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回答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甚至应当纠正,因此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单调,乏味,如“好,嗯,不错”,这种评价会让学生反应平平,不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另外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收。正确的回答应得到肯定;不完整的回答,老师可以通过转向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来点拨学生,引发其深入思考,使其在不断地争辩和比较中明确认识,获取真知。问答过程中要多表扬,多激励,少指责,少批评,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投入学习,激发其长久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马昌法,《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2]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L],1998,(2)
[3]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