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题目英译的比较分析——以理雅各、安乐哲、郝大伟译本为例

2015-02-19 01:36青岛科技大学韩蓉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庸

青岛科技大学 韩蓉

《中庸》题目英译的比较分析——以理雅各、安乐哲、郝大伟译本为例

青岛科技大学韩蓉

摘要:《中庸》意蕴丰富,其题目可以说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对于中庸题目的翻译,会直接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庸》思想的总体把握。安乐哲、郝大伟在理雅各译本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庸》题目英译;理雅各;安乐哲;郝大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48-02

引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朱熹摘出,与《大学》、《论语》、《孟子》组成“四书”,成为南宋至明清科举选拔人才的必用教材。《中庸》题目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说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对于中庸题目的翻译,会直接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庸》思想的总体把握。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中庸》题目“中庸”在汉语中的意思,然后具体分析理雅各和安乐哲、郝大伟对其的英译。研究发现在安乐哲、郝大伟在理雅各译本的基础上,指出理雅各译本的缺点,并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反映了题目所蕴含的意思。

一、“中庸”的含义

有关《中庸》里面“中庸”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东汉郑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1]又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2]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程的弟子郭忠孝进一步说,“中”是天下绝对正确的东西的终极实现,而“庸”则是天下绝对转化的东西的全面渗透。[4]朱熹则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5]

二、理雅各英译“中庸”

英国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学者,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各卷陆续出版后,在中西方都有极大的影响,至今仍被公认为标准译本。1861-1872年间《中国经典》第一版在香港陆续出版,其中第一卷包括《论语》、《大学》与《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后在翻译《礼记》时,理雅各将《中庸》的英译名由The Doctrine of the Mean改为The State of Equilibrium and Harmony (“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但是在后来的版本中仍旧采用了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很明显,理雅各没有翻译“庸”的意思,关于这一点,他解释道:“我并没有尝试着去翻译汉字“庸”,因为不管是中国本国的注释者还是之前的译者都对这个字有很多不同的解释。”[6]理雅各这样翻译容易让西方读者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这对西方读者来说是熟悉的,能够拉近与西方读者距离,便于他们的理解,但是中西方的中道观不完全相同。在理雅各的翻译之下,“中国哲学

所蕴含的无穷意蕴就缩小为一个简单的学说,关于这一学说,那位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样一来,中国哲学文本反倒成了仅仅是对西方人所熟知的思想的模仿。”[7]因此,理雅各的翻译不能全面反映“中庸”所蕴含的内容。他在之后的版本中改为“The State of Equilibrium and Harmony”,并认为这一翻译是合适的,能够反映中庸的主题。因为他认为《中庸》是一部关于人的思想的作品,中是完全正确的状态,就是本然的状态。和的状态,是根据正确的本性而进行的向外的行为。虽然这较之前的翻译更能反映“中庸”所蕴含的哲学层面的意思,但还是不够全面,首先,“庸”所体现的那种平常,恒久不变的意蕴没有体现出来,其次,“‘状态’”一词体现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种过程’”。这样就没有体现出“用中”的意味。

三、安乐哲、郝大伟英译“中庸”

安乐哲(Roger T.Ames)和郝大维(David L.Hal1)将书名翻译为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8]安、郝用过程性语言-中心和场域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世界观所描述的外部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时而变。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终极的存在。不能把事物理解成单个的物体,而是变化的情形,趋于流动。这样一来,事物就不再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中的焦点。这样一种去具体化的、去实例化的语篇就是过程语言。说和听这种语言就是在体会万物的变化。具体反映在题目中,focus(聚焦、关注)就体现了焦点,the familiar(日常事务)体现的是场域。他们认为这样翻译能够体现郑玄和朱熹的理解。即“focusing”就是郑玄所认为的用。”“the familiar”就是朱熹所理解的平常。[9]也就是说,两位译者想要用动词“focus”来体现“用中”即强调人的参与性,用“the familiar”来体现平常。关于这一点,倪培民[10]给予了高度评价,“安、郝用familiar (熟悉的)一词去翻译‘庸’字,连带着把‘中’字变成动词,确实已经相当接近于达到那看来几乎无法企及的目标,即同时捕捉到以上所说的所有‘庸’字的主要含义。“熟悉的”一般来说也是平常的。执中于熟悉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恒久不变地实践它,使用它。”

四、安乐哲、郝大伟对理雅各英译“中庸”的发展

安乐哲、郝大伟认为,“Doctrine of the Mean”这种译法虽然一定会让人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即把美德定义为两个极端的中间,比如,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但是,这与中庸所要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是情感(勇气,慷慨等等)、行动(勇敢、慷慨而行)与性格构建之间的关系,而《中庸》包含更广泛的内容。这是因为,《中庸》强调通过对其的关注而在日常生活达到持续和谐的状态。其中,关注所体现的就是中,而日常生活体现的就是庸。亚里士多德只是为个人做出行为选择提供了策略,以便他们在美德的规范和合理的考虑之下做出正确的选择。相比之下,中庸强调人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作用,强调把人的创造的可能性最优化。这种最优化的过程的基础就是中,它既蕴含于礼所规定的公共生活形式中,同时也会不断提升这一形式。这种实践必然是社群性质的,并非受制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人际间由相互协调的角色和关系所有效创造的互动。因此,他们认为真正指导人类经验活动的并非理性而是礼所形成的影响。对合适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不断关注不仅会形成适当的性情,而且最终会形成意义深远的宗教情感来体现繁荣社群的特点。

五、结语

安乐哲、郝大伟深度挖掘《中庸》的内容,指出了理雅各翻译所可能产生的误读。同时在与西方哲学类比的基础上,借助过程语言给出自己的翻译,尽可能突出原语文本所蕴含的特色,努力反映原文本的主题思想,是对理雅各翻译的发展,有利于西方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庸》。

注释:

1.《释文》及《礼记正义》引

2.郑玄《礼记?中庸》

3.《河南程姓氏遗书?第七》

4.蔡爱仁:《<中庸>研究》,第9页。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6.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vols. 1-2.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printed from the last editions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60

7.Haiming Wen. From Substance Language to Vocabularies of Process and Change∶Translations of Key Philosophical Terms in the Zhongyong Dao∶AJournalof ComparativeP hilosophyJ une 2004,Vol. III,No. 2,pp. 217-233.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2004

8.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9.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10.[美]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讲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第10页。

参考文献:

[1]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vols. 1-2.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printed from the last editions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60

[2]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3] [美]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讲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第10页。

作者简介:韩蓉(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猜你喜欢
中庸
人的伟大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中庸自明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中庸”是做出抉择
中庸
中庸:儒家内向传播的独特运思方法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