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见习记者 辛颖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办法》,令第三方支付行业在顺风顺水的发展机遇中,看到了监管的一丝严苛。回归支付结算功能,结束放任自流的发展,被认为是本轮监管的初衷,那些早已习惯了草莽生涯的第三方支付们,能不能胜任新的角色?
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令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一湾静水,迎风起了波澜。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发布的第一个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的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重点是对网络支付平台账户体系的监管,主要涉及到落实账户实名制、限制转账额度、对非支付功能的限制等内容。
尽管相较草案已经有所放宽,该版《征求意见稿》仍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管理办法”。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是动动手指,简单的页面跳转,敲击输入密码,现金甚至银行卡都已成为出行的累赘。在第三方支付迅速形成冲击波的同时,P2P、众筹、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扩张态势之快也令人瞠目结舌。
急进的发展也令潜在的风险暴露无遗,资金链断裂、平台跑路、账户被盗等金融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承担风险。随后,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P2P更是由于相对较高的风险性而备受瞩目。
不过在此之前,针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相关监管尽管逐步提出了一些规范,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不算大,加之主流支付平台普遍提出“用户使用快捷支付遭遇的资金损失将得到全额赔付”等承诺,使其似乎处于安全地带。
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逐渐完善,第三方支付最终没能逃过“行业整顿”的命运。行业正回归支付结算功能,结束放任自流的发展。不过,为第三方支付画线是否真能实现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折翼的第三方支付又将飞向何方?
“最受伤的一定是第三方支付,许多第三方公司雄心勃勃想建立独立账户的思路受到极大的挑战,其实是挺悲情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宇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道,“第三方支付是极为讲究场景应用的商业模式,在两家独大的支付世界里,其他支付公司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可能性很大的出路,结果却迎来了这个监管方案。”
自2000年左右开始在中国发展的第三方支付业务,2011年才收到首批央行下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迄今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约270家,涉及数亿用户,交易规模超过20万亿元。
艾瑞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374.22亿笔,金额24.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43%和137.6%。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将回归“支付通道”定位。但这样简单纯粹的定位,可能让第三方支付的很多“抱负”都被迫停摆。
“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开放又审慎的监管部门对创新的高支持、对风险的低容忍。我们会和央行保持紧密沟通,为正式的管理办法建言献策。”腾讯互联网金融相关部门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支付宝方面亦告诉《法人》记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是企业和监管部门透明互信、研究倾听、积极探索及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新生事物发展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需要监管,而不断开放进步和前瞻的监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支付宝方面在回复中说。
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集体发声不难看出,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诸多限制,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还是其目前坚持的希望。
“以后再也不能用支付宝给朋友银行账户转账了,还有很多限制都让原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便利消失了。”支付宝用户林燕(化名)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9年开始使用支付宝账户,购物、缴费、外出购票几乎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现金或刷卡消费用得越来越少。
像林燕一样已经习惯第三方支付所带来的便捷体验的用户显然不在少数,而多年来对第三方支付积累的“信任”也让众多用户更容易接受第三方支付的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
本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很多人在网上调侃,这点额度还不够买部“肾6”。
目前,数字证书及电子签名在网银支付的场景中使用较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被大家熟知的“U盾”。而这在第三方支付过程中几乎是不存在的,通常只采用密码及手机验证码,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都将受限。
“我会把钱存在余额宝而不是银行账户里,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收益是个令人愉悦的事情,”林燕还说道,“不过如果以后支付宝的交易反而更麻烦了,也许就不会这么依赖吧。”
易观国际互联网金融分析师郝竹婧指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速成长得益于第三方支付工具使用的便捷,限额的规定使得用户在大额使用中增加其他支付环节,账户验证的烦琐也可能让一些用户放弃验证,因此用户未来的支付体验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另一方面,限额的规定可以使用户的交易得到保障,降低交易风险,烦琐的账户验证也使得交易双方更加真实可信。
虽然林燕也知道账号密码被盗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银行卡被盗刷的事情也经常听说,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危险”。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军教授向《法人》记者介绍,毫无疑问,第三方支付的系统安全性肯定是逊于银行系统的,只要是和互联网连接的金融机构,风险就相对提高不少。银行的系统是内部自成体系的,只是有一个和互联网连接的端口,所以几乎没有办法侵入。
“我们意识到风险正在逐渐增加,是时候予以规制,用户体验方面的效率损失也是为了保护账户安全的无可奈何。”刘少军说。
快捷支付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也由于全新的支付结算关系,改变了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地位。
2010年之前,第三方支付的使用与其他支付方式差别并不大,无论是直接在网上消费抑或是充值后再付款,银联的在线支付都是必经通道。银联在线支付,正是国内的唯一一家清算机构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共同打造的银行卡网上交易转接清算平台。
银联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通道费,而快捷支付通过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直接对接,不用跳转到网银就可完成交易。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公开表示对于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的感慨:“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90%多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交易量分流明显。”
2014年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扫码支付开始布局线下市场。2015年,第三方支付砸下重金与各大商超、餐饮商户展开的优惠补贴活动对银联的基础业务发起挑战。
事实上,2011年,支付宝、快钱等民营机构与银联同时获得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在近几年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发展中,银联显然未能保住其固有的垄断地位。《法人》记者就此次《征求意见稿》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程度致电银联,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银联虽然有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但并不属于第三方支付体系,本质上还是属于银行体系的,银联的支付结算也是在银行独立系统之中,安全系数较高,牌照只是它额外开展的互联网方面的支付业务。”刘少军告诉《法人》记者。
刘少军还认为,从国家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来看,第三方支付毕竟还是整个支付体系中的末端,不可能成为支付体系的核心:“打个比方,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我们国家的主动脉,那么第三方支付只能是毛细血管。”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8292亿元,环比增长率为5.18%。来自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网购1.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9.1%。
由于对第三方支付账户内金额的诸多限制,其自有账户所产生的“沉淀资金”减少也是可以预见的事实,但这对第三方支付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目前还很难估测。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沉淀资金”,主要来自于买卖双方的货款大量存在延时交付、延期清算的情况,从而导致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出现大量不参与流通的资金。
郝竹婧认为,《征求意见稿》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直接支付的各种限制不会影响买方的交易,只要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存在,由于延时交付、延时清算产生的大量“沉淀资金”就会和此前一样,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会产生特别明显的“沉淀资金”减少的情况。
早在2010年6月21日,央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提到:“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即使沉淀资金减少,对第三方支付的业务也没有什么影响,真正产生影响的是沉淀资金存储在银行内所产生的利息。”盈科律师事务所金融衍生与创新法律事务部主任高清会告诉《法人》记者。
2011年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沉淀资金利息除必须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以外,剩余的九成可归属第三方支付机构。
“这一项在当初制定规则时也是产生很大争议的,由于巨大的本金规模,所以产生的利息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额。”高清会说道,“确实不排除市场上存在一些商户以此为目的,但是如果要明确储户可得的利息,这个测算工作在技术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还涉及到一些并不明晰的权属问题的法理分析。”
据业内人士介绍,央行之所以起草《征求意见稿》,目的就是让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身,第三方支付机构本来定义是个搬运工,但如今所有客户和应用场景都抓在互联网公司手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成为客户最核心、最高频使用的账户,而所有银行账户则成为这些第三方支付的清算后台,接触不到核心客户而被管道化。
“对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端口选择,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的。”高清会对《法人》记者说道,银行本身的业务繁多,优质业务比较充足,对于小额业务,尤其是网上的临时存储业务并不是很重视。网上银行的跨行转账业务也比较繁复,效率也不是很高,这其中的利益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微不足道。不过现在银行已经在尝试开展小额业务。
传统银行的顽疾已久,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混改的消息也备受瞩目,开展小额业务也被看作是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副产品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对《法人》记者提出:“如果民营资本的进入,能够从固有逻辑上改变国有银行以服务体制内企业为主的思维,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确实会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银行业来说,这种思维的转变有着相当的难度。”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和欧盟基本上也都是由银行来担负支付结算功能。少量的第三方支付也与我国类似,采用牌照制度,客户资金必须存在有存款保险的银行中去,在某些层面的限制比我国要更为严苛。
但这种制度的一个前提是,目前在欧美国家如果发生银行卡损失,客户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只需要承担极少的一部分责任,其余的责任都归在银行。所以银行本身就会非常关注账户的安全。而在国内,这种情况却不乐观。
刘少军认为,正是由于我国不存在这样的银行保障,所以就只能通过制定规则来提供保障,尤其是大额支付业务方面,比如限制了单次转账金额,这样就相对安全一些。
“国家并不会限制竞争,在小额支付方面的业务,只要是符合法规政策的,那么良性的市场竞争与发展都是被鼓励的。”刘少军还说道,“目前在探讨的有两种方案,一是限制第三方从事大额支付,另一种就是提供风险警示,由客户自己选择。”
据公开报道,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竞争激烈,央行发出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约270张,但是盈利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却不超过10家。
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综合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支付的交易量看,银联、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前三位,市场份额超过了60%,排名前八的机构瓜分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在2014年7月发出19张牌照后,央行已经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中未曾新发牌照,而并购重组、“抱大腿”之风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悄然盛行。
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讯支付、国付宝、富友支付、易极付、双乾支付等均是主攻P2P资金存管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汇付天下已为超过700家P2P平台和500万P2P投资人提供服务。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对于该项业务的限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事实上,不久前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由银行来做资金存管。对此有观点认为,P2P平台或将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全线撤离,而批量转投银行怀抱。业内消息显示,易宝支付已于近日暂停了与上百家P2P平台的支付通道业务合作。
郝竹婧认为,小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支付通道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营业务,由于存在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等这样的大型支付机构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这些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利润有限,因此未来需要努力挖掘其他利润来源。此次意见稿的出台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进行了规范,小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有限的业务范围中寻求新的突破将变得更为困难,他们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由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网上银行于2015年7月成功挂牌,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支付今后可以从上述领域开拓新市场。但也有专家分析,这对于解决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燃眉之急没有太大帮助,“网上银行的申请非常困难,一证难求,好几年才有可能申请下来,前提还是申请者资质够格”。
随着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文件陆续出台,始终走在制度之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面临一次行业清洗以及方向的调整。虽然在金融政策创新的鼓励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作为金融业的分支,其显然不可能始终游离于制度之外
同样一条规定的两个端口,P2P资金虽然可以转投银行怀抱,然而这条路也会走得异常艰难。
“行业洗牌将成为必然。”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告诉《法人》杂志记者。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7月,P2P投资人数达到179.31万人,环比6月增长16.16%;借款人数达到44.13万人,环比6月增长33.57%。2015年7月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825.09亿元,环比6月上升25.10%,是2014年同期的3.8倍。与此同时,参与网贷行业的投资人和借款人人数大幅攀升。
吴文雄认为,逐步规范化会带来行业洗牌,这是必然的趋势。以前也确实存在一些监管空白、平台跑路的问题。通过抬高整个门槛的形式,将一些经营不够规范的企业排除,还是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也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减少行业整体的客户流失。
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酝酿了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向央行投保存款保险,如果破产,储户将获得最高50万元赔偿。央行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此前,看准市场发展需求的银行已经开始着手,有多家银行开始分抢P2P资金托管的大“蛋糕”。民生银行推出了“网络交易平台资金托管系统”,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也都分别与不同的P2P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而一些大的平台,如宜信、e租宝,也在积极推进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吴文雄亦坦言:“银行对于平台也是有一些要求的,他希望平台是健康的,有序的,有影响力的,其实这也形成了一道门槛。加之P2P行业本身参差不齐,不同银行的商业诉求也不同,加之还得有自己的成本考量。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参与各方的博弈,P2P平台的成本肯定会升高,那么慢慢就淘汰掉一批企业。”
此外,P2P平台与银行对接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
“每个银行的技术水平不同,制定的规则也不同,尤其是与第一家P2P平台的合作,这个的技术对接可能要通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建立,然后还有试错、修补等等。技术解决是基础的,大一些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做了。”吴文雄说道。
阿朋贷CEO于东升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除了意识上的问题之外,确实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对接障碍,在监管的强力推动下,对于P2P平台和银行来说,一套全新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时间以及各方共同的努力。”
随着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文件陆续出台,始终走在制度之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面临一次行业清洗以及方向的调整。虽然在金融政策创新的鼓励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作为金融业的分支,其显然不可能始终游离于制度之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已经有所暴露,发展无论如何不能触及金融安全的底线,规范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也是好事。”吴文雄说道,“最可怕的是没有边界,那么野蛮生长下的企业最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样的先例也近在眼前。红线能够让我们长期发展,更加安全合规,这也是一种保护,而不是扼杀。”
郝竹婧亦提出:“创新不是违法,创新是寻找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实践方案。”
现有的政策法规很难预测到未发生的金融创新中的问题,只有经过实践的金融创新,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监管机构须明确监管职责,支持创新并不断发现问题,最终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当然,在制定监管政策的同时,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以及市场的真正需求都是必要的。
“创新走在制度之前,这是金融发展的特点,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只能通过市场不断的磨合。监管太严会压抑创新,弱化产品。”高清会认为,当产品本身不断完善并能够弥补市场的一定需要时,是可以考虑是否将这种定位进行调整,赋予一些附加功能,对于规范的企业、成熟的产品开一个口子。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创新的环境与不少国家相比都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创新发展的前提还是金融体系的安全。所以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制定规则。目的是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并没有任何必要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只是需要其在更有序的轨道上。支付结算急需安全也需要便捷,目前发展了十多年,经验比较充分,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为大家找到一个平衡点。”刘少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