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205);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研究基金(2009LC1-003ZX)。
糖痹颗粒对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hs-CRP、ET-1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205);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研究基金(2009LC1-003ZX)。
★陈晓雯1**李玲1李廷振2(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2.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目的:探讨糖痹颗粒对DPN患者hs-CRP、ET-1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DPN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降糖,甲钴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糖痹颗粒,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hs-CRP、ET-1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的hs-CR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1)。(2)观察组的ET-1在治疗后有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E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ET-1降低更明显(P<0.01)。(3)观察组治疗后Hηb、Lηb、RAI、FIB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对照组各指标在治疗后略有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Hηb、Lηb、RAI 、FIB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糖痹颗粒干预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证DPN血管障碍,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因子,降低血管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损伤,改善微循环有关。
关键词:DPN;糖痹颗粒;hs-CRP;ET-1;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M病程超过10年,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合并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1]。DPN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血管障碍主要包括血管形态结构、功能障碍、血管活性因子改变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在DPN中的影响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研究也比较多。现代医学对于DPN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中药复方干预DPN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血管障碍研究较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主要探讨糖痹颗粒对DPN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6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DPN患者,皆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病人。按就诊顺序依据随机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一般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hs-CRP、ET-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1.3DPN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气阴两虚证和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
1.4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① 明确的DM病史;②在诊断DM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 的表现相符;④以下4项检查中存在1项异常:踝反射异常(或踝反射正常,膝反射异常),针刺感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⑤除外颈腰椎病变、脑梗死等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⑥出现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2)符合中医气阴两虚夹瘀诊断标准:肢体麻木,肢端发凉,刺痛或胀痛,肤色、唇甲紫黯或皮肤瘀斑,少气懒言或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或口渴思饮,头重如裹或口黏乏味,形体消瘦或体胖身重,舌胖有齿痕或瘀斑,苔腻,脉细或涩。
(3)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由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签署的同意参加本临床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4)年龄20~70岁。
1.5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4)严重的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5)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者;(6)其他不宜进行此项临床研究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依据上述标准,所有入组病人均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原用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不变,配合食疗、运动疗法,使血糖控制在FPG<8 mmol/L, 2hPG<10 mmol/L, HbAlc<7%,并根据患者血压、血脂情况选用适当降压、调脂药物,使血压、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2.1.1对照组 加用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500μg/片,批准文号:H20030812)500μg /次,口服,3次/d。
2.1.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糖痹颗粒(由黄芪10g、生地黄10g、川芎6g、赤芍10g、红花5g、桃仁10g、全蝎3g、延胡索10g、僵蚕10g组成),采用广东一方制药厂生产的单味中药颗粒剂,250mL开水冲服,每日2次。
2.2观察指标
2.2.1一般性指标 FPG、2hPG测定采用静脉血浆为血样本,测定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肝素抗凝血,测定方法采用免疫酶学分析法。
2.2.2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Hηb)、全血黏度低切(Lηb)、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纤维蛋白原(FIB)。采集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4.5mL,肝素抗凝,室温4h内,采用MVIS-2035 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Hηb、Lηb、RAI 、FIB的检测。
2.2.3单因素分析hs-CRP 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使用日立706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2.4 ET-1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使用imark酶标仪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APE358H。
3结果
见表2、3、4、5。
表2 治疗前后FPG、2hPG及HbAlc的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照组的FPG、2hPG、HbA1c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血糖、HbA1c在整个试验中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也排除血糖的波动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使治疗结果前后具有可比性。
表3 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从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对照组的hs-CR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1)。说明糖痹颗粒有降低DPN患者hs-CRP的作用。
表4 治疗前后ET-1的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从表4可以看出,观察组的ET-1在治疗后有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E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ET-1降低更明显(P<0.01)。说明糖痹颗粒有降低DPN患者ET-1的作用。
从表5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后Hηb、Lηb、RAI 、FIB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对照组各指标在治疗后略有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Hηb、Lηb、RAI 、FIB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糖痹颗粒有降低DPN患者Hηb、Lηb、RAI 、FIB的作用。
表5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除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外,其余患者未出现消化系统及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说明糖痹颗粒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4讨论
DPN的发生与血管障碍密切相关,DPN时,常伴有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活性因子的产生、分泌异常;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血液黏稠的增加,FIB升高,致血液性变性异常;多种原因使血流减慢,血液凝滞,血管管腔狭窄,神经组织供血供氧不足,产生神经损伤。ET-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血管收缩肽,能够强烈的缩血管及调节血管张力。DM时多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使ET-1分泌增多,有研究证实升高的ET-1可引起周围神经的微血管长时间收缩,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4]。Yagihashi等[5]研究发现,DM患者血液流性的异常,致使纤维蛋白易于沉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病情持续发展可致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微循环障碍,促使神经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神经轴索变性和脱髓鞘改变,最终导致神经病变发生。血液流变性异常对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另有研究发现hs-CRP可促使多种炎症因子释放,诱导内皮细胞分泌内皮因子,刺激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减少神经组织的血流,使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神经以及神经元和髓鞘的损伤,引起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最终导致神经损害症状的出现。杨洁等[7]在临床观察CRP和DPN关系时得出结论:CRP与神经电生理H反射呈正相关,认为CRP可刺激血管内皮因子释放,最终导致神经损害,证实CRP在DPN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PN属中医学“消渴”日久而致的“脉痹”、“血痹”、“痿证”范畴。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本,日久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气虚无力行血成瘀,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浊阻络,血络不通,“不通则痛”而为痹。DPN的病机总属气虚血瘀,气血不能濡养四肢肌肉筋脉,而致肢体麻木疼痛、下肢拘挛。糖痹颗粒正是针对DPN“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这一关键病机而组方的。全方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8],活血化瘀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凝血、抗血栓及活血化瘀作用。岳海涛等[9]研究红花注射液后大鼠全血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高,从而达到了延长凝血时间、抗血栓的功效。红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影响免疫,提高体内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还能拮抗多种炎症因子,有较好的抗炎作用[10]。桃仁的水提物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桃仁蛋白对炎症引起的血管通透性亢进具有抑制作用[11]。研究表明[12],糖痹颗粒能明显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管功能,改善周围末梢神经的缺血低氧状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周围神经获得更多的营养,从而减轻周围神经的损伤,使损伤的神经元得以恢复。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痹颗粒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管活性因子,降低血管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无肝肾损伤及其它副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在治疗DPN上的优势,诸药相辅相成,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延缓DPN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Varkonyi T,Kempler P.Diabetic neuropathy:new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J].Diabetes Obes Metab,2008,10( 2):99-10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4.
[3]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30.
[4]DumontAS, DumoutRJ, Vcneiu JH,et al.Chronic Endothe-lin An-tagonism RestoresCerebr0vascularFunction in Diabets[J]. Neurosur-gery, 2003, 52(3): 653-660.
[5]Yagihashi S.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in basic re-search on diabetic neuropathy[J].Brain Nerve,2011,63(6):571-582.
[6]刘 红,张宏珍,高雷山.天麻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 492-4 493.
[7]杨洁,胡文来.2 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2005,15(5):430- 431.
[8]Chen Q, Huang J D, Yin H J, et al. The applications ofaffinity biosensors: IAsys biosensor and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to the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Paeoniae radix 801 and endothelin-1[J].Sens Actuators B, 2006(10):116-122.
[9]岳海涛,李金成,吕铭洋,等.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中草药,2011,42( 8) : 1 585-1 587.
[10]魏郁晖,张雪雁.新疆红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1 ,23(12):181-182.
[11]王仁芳,范令刚,高文远,等.桃仁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0,25(6):426-428.
[12]陈晓雯,薛菲,李廷振.糖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1(5):10-12.
The Influence of Tangbi Granule on hs-CRP、ET-1 and Hemorrheologic Mechanism of 60 Diabetic Perineuropathy Patients
CHEN Xiao-wen1,LI Ling1,LI Ting-zhen2
1.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University,Hefei230031,China;
2.BozhouHuatuoHospitalofTCM,Bozhou236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ang bi Granule on hs-CRP、ET-1 and hemorrheologic mechanism of diabetic perineuropathy patients. Method: Divide 60 diabetic perineuropathy patients into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Control group: curing with basic Hypoglycemic, using mecobalamin. Treatment group: curing with Tang-bi granule on the base of control group,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one month. Compare the FPG, 2hpg, hba1c, hs-CRP, ET-1 and hemorrheologic of post-treatment with the ones of pre-treatment. Result: (1) The hs-CRP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treatment(P<0.01)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lower lev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2)The ET-1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treatment(P<0.01). But the ET-1 of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comparing to pre-treatment(P>0.05).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lower lev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 (3) The Hηb, Lηb, RAI and FIB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treatment(P<0.01). And the index of the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lightly without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lower lev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Tang bi granule curing qiyinliangxu and tanyuzuluo diabetic perineuropathy angiopathy,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may have relationships with cerebrovasoreactivity, vasculitis, hemorrheologic, vascular endothelium function, vascular injury and microcirculation.
Key words:DPN;Tangbi Granule;Hs-CRP; ET-1;Hemorrheologic
收稿日期:(2014-06-29)编辑:秦小珑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通信作者:**陈晓雯(1958-),女,教授,主任医师。E-mail:chxw001@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