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2-18 09:31邓培林
物流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周 路,邓培林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四川 德阳 618000)

1 物流管理专业的“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美国的“CBE”和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而形成的,其内涵是一个培养目标、两套体系、三位一体、三个阶段、三种方式。1个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成为“零距离”上岗的物流专业一线高技能人才;2套体系是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素质;3 是指三位一体、三个阶段、三种方式。其中三位一体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把实验教学、课程实训及场景的模拟实习有机融合,不断地深化和提升,并以此培养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三个培养阶段是指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如物流管理专业分为国际物流、物流信息及物流工程等方向。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通过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三种方式是指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及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三种教学方式所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差异。该模式具有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了分阶段模块式、订单式、项目(任务)驱动式以及“双证书”教育等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运行模式等方面创新,提出了系统性的“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123”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行与之高度匹配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高度吻合,突破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2 物流管理专业“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2.1 物流管理专业“12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别、规格的需要与学生自身素质所影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其根本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合格人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设计和组织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即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从事物流企业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管理等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套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而实践教学体系则有认识实习、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职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统一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如下:

2.2.1 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高知识、高能力和高素质。该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还考虑到理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基本的文化素质包括学生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文化常识、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及基本计算能力等。基本的文化素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一步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及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的基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进一步开设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其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24.8%。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岗位所必须修满和学习的通用性课程,是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扎实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物流学基础、管理学原理、会计基础、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运筹学等,其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28.61%。

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较为具体的职业工作岗位所设计的课程,它直接关系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素质。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课程组成,其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18.57%。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用物流行业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拓展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包括学习方法策略课程、学历提升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习能力选修这些课程。

2.2.2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应用和操作技能、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践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把所学到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实际过程相融合,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结合企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标准,系统地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管理专业“12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3 三位一体、三个阶段、三种方式教学组织模式。物流管理专业“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是把学生高职三年培养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把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不同的实践方式,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有机地融入到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内容包含课程学习部分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是通过课堂的方式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相关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物流企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了培养具有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加强教材选择与编写、实验和实训建设与管理、教师素质培养和提升的工作力度。

(1)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选择与编写。从有效选择教材和编写教材这两个方面构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体系。其一,经济管理系针对教材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教材表达形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情况,组成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评选小组,分管教学的系主任担当组长,组员由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及任课教师代表。根据企业对培养学生规格要求,小组分析出教材所具备的的内容和体系,接着依据各出版社提供的样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选择出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当然,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素质变化,教材的版本、教材的种类和教材架构也随之做相应的调整。第二,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材开发模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吸纳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从教材编写的大纲制定、教材实际编写工作,直至教材的最终完成都必须有相关企业积极参加。这样合作过程中,将把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情景有效融入教材中,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企业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使课程体系更加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标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融“教、学、做”于一体,建立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和实训场地建设及管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否成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重要因素。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课程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利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物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原有条件,并购进技术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改成物流采购管理实训室。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成功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来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目前已经建成技术现代化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国际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ERP3D 仿真实训室及未来超市。最后,与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签订实训室共享协议,弥补由于资金和技术不能建设的其它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方面,根据《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功能的最佳结合,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3)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素质培养和提升。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坚持“四上、二下”的原则,严把专任教师队伍进口关。建立健全专任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制度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采用培训、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注重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二重、丹马士等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从经营管理一线聘请既有教学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和培训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能承担本专业主要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能够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使本专业队伍成为真正“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第二阶段: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学生的第五学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强化阶段,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将物流管理专业分为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物流工程及电子商务等方向。四个方向的学生均要修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包含物流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这些是各方向学生深入学习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为加强各专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各专业方向分别设计了一组专业核心能力的拓展课程,用拓展课程强化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具体措施有:

(1)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学院与丹马士、远程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发项目化的教学课程资源,成为资源共享课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实训汇编、网上练习、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有助于教师素质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2)有效实施“双证”制度。“双证书”是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期满毕业,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学院颁发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以及学生通过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后通过考核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衡量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物流管理专业把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贯穿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与岗位技能训练有效结合,较好实现与企业的岗位对接,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3)积极参与物流类大赛。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展现技能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为比赛的目的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前,指导教师对比赛项目理论重点、技能特点、操作细节均要充分认识与熟悉。精选参赛选手,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培训时既要强调个人技能的提高,也要关注团队精神的培养。技能大赛后,指导教师要总结比赛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下次比赛做好基础。通过模拟大赛,帮助学生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择业就业的能力。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一个重要实习内容,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完成由学校到岗位的最后一步训练。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制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毕业顶岗实习的管理者是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相关管理人员。学校指导教师全程了解和掌握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并对其提交的周志、月总结和实习总结进行鉴定。企业指导教师则现场对学生进行岗位技术指导,最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鉴定。管理人员则及时关注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适当时间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进行现场了解情况,采取措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

3 “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效果

通过实施“123”创新型才培养模式,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双证通过率达到100%,其中助理物流师资格证95%,学生在各类物流技能比赛中获得15项大奖。2009届、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7%,其中在行业骨干企业就业比例达40%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毕业生的岗位稳定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0%。这充分显示了“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明显优势。

[1]范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培鉴”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2-46.

[2]韩洲雄,邵华,齐卫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3-47.

[3]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1):4-10.

[4]赵玉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物流技术,2012,(7):417-419.

[5]郑宁,孙有望.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技术,2013,(7):455-45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