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霞
银手镯
李燕霞
那只银手镯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手腕里,它从时间的上游顺流而下,从一个生命的躯体转移到另一个生命的躯体,终于抵达我这里。它本是外婆的嫁妆,而后,外婆把它送给了母亲,现在,母亲又把它送给了我。
外婆是从一个山村嫁到另一个山村的。她的出嫁,完全遵循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礼俗。
山里人都是纯朴的,他们敬重祖宗,遵循着祖辈留下来的礼俗虔诚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那时候,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一般三到七岁就被父母拿着八字,由媒婆去定娃娃亲。通常,男孩讲究高年低岁,而女孩,命运则全捏在了自己的八字纸里。
外婆是幸运的,她合到了一处好人家。她长得不算好看,身高也偏矮,外公却长了一米八五的高个,一表人才,人也善良勤快。十八岁那年,外婆随着迎亲队伍来到了外公家,简单的嫁妆里,最亮眼的便是那只银手镯。
手镯是老银子做的,在外婆之前,她在外婆母亲的手腕上逗留过,可以想象,再之前,之前的之前,因为某种因缘,它一定在不同的手腕里停留过,某些关于血脉关于传承的东西,便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姿态,存在了这只镯子里,渗入了镯子的每一条细腻的纹路里。
没念过书的外婆当然是不懂这些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与生俱来的敏感情怀,那种冥冥中的呼应,让她感受到了凝结在这只手镯里的娘家人对她的无限怜爱与某种期待。镯子带在手上,就像娘家人待在身边一样,是可以念想可以温暖的。于是,一只镯子,超越了它作为首饰的本身,变得山高海深起来。一件小小的饰物,秘密地隐藏起了一个女人生命深处的潮涌。平静的乡村深处,涨落着一个谁也看不见的海。
这只镯子从此像鱼一样游进了外婆的生活。它稳稳地守着外婆,在那些艰难而朴素的日子里,它紧贴着她散发出柔和而高贵的光,恰到好处地稳妥着一颗被生活磨砺的心,让这颗心哪怕在最粗糙的生活里也始终保持着宁静与高贵。
尔后,在某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它被重复着命运,游到了母亲的生活里,现在又游到了我的生活里。只不过,它不是我的嫁妆,它是母亲送与我的生日礼物。
每天我都与它对视,目光抚过,光阴柔软。是的,外婆与母亲温柔的手曾反复抚摸过它,被她们的目光反复凝视过,它注定会变得异常温暖,也因此有了强大而美好的磁场。
这只手镯,曾经给外婆或者母亲带来过多少的幻想?在那些只有劳作的贫苦日子里,它曾给她们带来过怎样的喜悦与盼头?曾陪着她们走过怎样的艰辛与隐忍,又见证了她们多少的快乐?
这只银手镯,与外婆和母亲共同经历过数不清的生活细节。在厨房的灶台边,在菜地里,在水井边,它一定陪着她们细数过火苗的跳跃,了解过豌豆的喜悦,洞察过井与水的心事;它随着她们的手扶摸过她们孩子的头,在寒夜里给她们的孩子扣过衣服;在天还没亮的时候,生起火煮一家人一天吃的粥;荷着锄头,挑着粪桶下地,弯着腰收割地里金黄的稻子;在杂房的草堆上,甚至陪着她们擦过艰辛的汗水与委曲的泪水……
这只镯子渗入了很多的味道。它随着她们那双灵巧的手,像魔术师一样地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美味和小吃。她们用肥厚的粽叶包粽子,用墨绿的艾叶做艾叶糍,用枫叶熬成汁加白糖煮成黑黑甜甜的糯米饭,用生菜叶子包着饭团做成生菜包,用芭蕉叶子做水浸糍,用木薯碾成粉做成木薯饼,正月的时候打米饼、做寿头包、炸香脆的糖环……她们还亲手晒腊肉,做腊鸭,然后,在某个晚上将腊肉或腊鸭和着荷兰豆一起,炒成香香的一碟端上桌,让阵阵香味化成孩子们吃饭时的狼吞虎咽……她们把忙碌的身影交付给了黄昏,让炊烟变成了诗行,让缕缕清香变成了孩子们最难忘的记忆。她们把生活放在掌上,用一双巧手滋养了一个个孩子的胃,让他们健康地长大、成人,然后,开枝散叶。
手镯的上面,淡淡地雕着几朵兰花,简洁写意,是中国画里最惯常的手法,一笔一画看似无意,却认真谦恭、形神兼备。以前的匠人,都有一颗清心,不急不躁,专注而用心。我的外婆与母亲,她们也是生活的匠人,在宏大的时间面前,她们细算着每个日子,遵循着从祖上那里习来的生活礼仪,专注于她们的身份所赋予她们的种种责任,态度庄重,心怀虔敬,把生活过得简单而朴实。
兰的花语是美好高洁的,这也正对应着她们内心的高洁,于是,手镯上的这些兰花,被外婆,也被母亲保存在了季节之外。
当母亲把这只银手镯郑重地放入我掌心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那传承了几代亲情血脉的一根绵软的细线,又将通过年轻的我,抵达更为厚重和深远的岁月。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