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课题组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 南昌 330002)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课题组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 南昌 330002)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共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相对性、地域性、层次性、城乡一致性和地区一致性的特点。本文从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四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仍处于较低层次,但呈现纵向提升的趋势。省际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明显,主要是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方面。东中西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比较明显的梯度分布,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再是西部地区。应从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引导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期望与需求也日益强烈。一方面是百姓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是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有限,供求失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呈非均等化趋向。当前,我国政府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以我国现阶段国情为背景的。合理设计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测度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设,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公共服务的分类
一般来讲,公共服务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根据数据可得性及研究需要,本文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关系到基本生存权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最低住房保障等,基本能力基础性发展权的义务教育和就业服务,基本健康权的基本医疗卫生。
一般公共服务则是除去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服务,如行政、国防等。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有限的和具体的,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这样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与一般公共服务的界限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变化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国家的财力有限,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相对较小;而在经济发达阶段,国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要扩大很多。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简单地说,均等化就是均衡,就是大体相等的意思,但它包含的是动态的调节、平衡的过程。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既要使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例如每个公民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又要使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这里的结果更偏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大体相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特征,一是相对性。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使不同阶层均衡受益。它与平均化不同,平均化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分配。我们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是一种相对的大体均衡。二是地域性。由于地域之间或者说是地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不同地区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有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也会有差异,不同地区可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地域性。三是层次性。在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内,政府可以根据不同能力水平或者不同需求紧迫程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城乡一致性。城乡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与制度安排、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等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城乡区别对待,必须为城乡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走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五是地区一致性。同一城市或者更小的区域,均等化要求我们在同一地区内实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让该地区范围内的全体社会公众等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因为较小地区各种差异较小,可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的供给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同步发展。但是地区范围的界定也是随时间变化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基本服务职能,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与成效
1.基本生存权方面。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系到群众的基本生存。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不断增加,最低生活保障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急剧增加。到2012年底,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提高到330.1元/每人每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有2142.5万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5340.9万农村居民被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重点之一,同时把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范围,是贯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2012年,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3]
2.基本健康权方面。基本健康权的实现主要涉及到基本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受基本医疗,拥有健康的体魄,既是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又是公民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经历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变。截至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7343.2万人,比2007(18020万人)年增加29323.2万人。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新农合制度不断健全,从2003年开始试点, 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达全国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3.基础性发展权方面。一是义务教育方面均等化进展较快。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2008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二是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以来,政府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2008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长,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为75564万人,2011年就业人数达76420万。与此同时,政府努力创造机会均等的就业政策环境,出台《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各级政府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帮助。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政府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职能转型滞后,尚未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是公共服务最典型的项目,政府应该负担起这部分公共服务的责任。从政府支出看,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大。2012年,我国教育支出、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分别为16.8%、5.7%和3.5%,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地区差异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非均等化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我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代表省份(江西、浙江、甘肃)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过大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支能力,使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差异。
3.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贫富差距突出。在很多地区,依然有相当多的低收入居民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个人承担费用上涨太快,超过了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公共医疗、教育文化和住户消费方面,人均消费最高收入户远高于最低收入户。而且,农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民工子弟和农村地区的广大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低于一般水平,特别是低于城市职工享受到的普通水平。
4.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较大。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造成财政资金在城乡间投向的非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城乡供给不均衡。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小部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县乡财政财力薄弱,承担了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导致农村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经费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教学设施、教育升学率等要落后于城市。据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结果,农村人口低学历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比例。二是基本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卫生资源存在差距,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据统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拥有的卫生公共资源不足全国的30%,农村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8张,城市的平均数字为6.24张,城乡之间卫生经费投入也存在差距,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2695.1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为871.6元,城市为农村的3.1倍。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差距。2011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1.3万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8054.6亿元,70.7%用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
表1 2011年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主要指标比较
(三)形成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我国城乡间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等。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劳动保障等多种制度。如在教育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农村义务教育处于低水平保障状态。农民工进城后,子女在流入城市接受教育难以与城市籍子女享有同等待遇。在物质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差,没有建立良好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设施。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一是国家政策上的因素。一直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获得了优先发展。另外还有一项看似公平的政策拉大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更容易超额完成税收,因而能够从中央得到更多的转移收入。而经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税源不足,超额完成税收任务的难度大,无法获得与东部地区同比例的税收返还。这项政策促进了各地纳税的积极性,但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距,也拉开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区域内部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导致人居分散、交通不便,因而行政管理跨度和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困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高。历史起点的高低使地方政府面临不同的发展基础,制约着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西部地区的历史发展劣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历史发展劣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些是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因素。
3.基层政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化。主要是税费改革客观上使许多乡镇陷入财政困境,财政保障能力弱化,农村基本公共品供给面临严重的经费缺口。如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只是实现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低水平保障,中央、省级财政补贴部分老师工资,县级财政负担教师工资,办公经费和学校基建方面需学校自己解决。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等,造成基层政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化。近年来事权下放、财权上移,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使得市级以上财力主要投向城市,农业税的取消,基层财政收入骤减,县乡政府不得不承担众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基层财政负担加重,财政风险加大。实行分税制后,市级以上财政着力提高在财政分配中的比重,基层财政所剩无几。各地自行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造成了更大的不均等。
为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结合本文前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其包括公民基本生存权、基本健康权、基础性发展权等方面,综合公民较紧缺的公共需求方面建立以下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
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以“基础教育均等化指数,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指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指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指数”为准则层(二级指标),详述如下;
1.基本社会保障。由养老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X11、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X12、失业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X13、工伤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X14、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综合覆盖率X15、每万人口社会福利机构数X16来衡量。
2.基本医疗。采用每万人口卫生机构数X21、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X22和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X23、人均医疗保健支出X24、门诊病人人次均诊疗费X25、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X26指标来衡量。
3.基础教育。用学龄儿童入学率X31、教育资源均等通过普通小学生师比X32、普通中学生师比X33、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X34、教育结果均等用初中升学率X35进行衡量。
4.公共就业服务。采用城镇失业率X41、平均工资X42、每万求职人口职业介绍机构数X43、每万求职人口职业培训机构数X44四个指标来衡量。
(二)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横向和纵向比较,其中横向分为省际(这里选取中部六省及东部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共11省市),纵向则以我国2001-2011年时间维度来研究。
层次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主要评价思路是以省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指标的最优值作为参考数列,被评价区域的各项指标值作为比较数列,求多层次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表明被评价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反之均等化水平相对较低。具体评价步骤如下:设i为第i个评价区域的序号(i=1,2,3….m),k为第k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值,Vk为第i个评价区域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值,Vok为各项指标最优值,Xik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评价区域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值,Xok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最优值。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实证分析——以部分省份为例
1.横向评价
因2012年统计年鉴中部分指标数据缺少,无法进行评价分析。所以选取2011年为参照来研究。根据各个省份数据可得性及我国各个省份经济情况,取部分西部省份,中部五省(有一个省数据不齐全)、东部省份取浙江、上海为代表,西部省份取贵州、甘肃、青海为代表,将指标原始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从指标来看,由于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失业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工伤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等指标可得性,换用了养老保险人数等指标,仍为X11、X12、X13、X14,用各省的社会福利院数代替万人社会福利院数,用X15表示;各省的万人卫生机构数用卫生机构数代替,用X21表示,用门诊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数、病床使用率代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门诊病人人次均诊疗费、住院病人人均诊疗费,用X34、X35、X36表示。
(1)用MCE-GRAY操作结果,由Gray导出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评价结果
(2)结论
中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联度值排名整体靠中间,排在东部代表省份后面,排在西部代表省份前面。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等方面也呈现一样的趋势。
从全国省际间原始横向数据比较看,非均等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教育经费看,中部地区明显要低于东部地区,如江西仅为浙江的42%,从生师比看,越小越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明显高于上海(15.81)、浙江(19.73)等东部省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偏低,在中部地区偏低,远低于东部上海等省市。西部地区平均工资低于中部地区,其中江西在中部地区最低,仅为上海的一半。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水平中等,比东部省市差距很大,体现了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对均等化水平的差异的影响,比西部省份要好一些。非均等化方面主要是基础教育,社会保障,这两方面均等化水平急需提高。在基本医疗、公共就业等方面,中部地区均等化水平较好,但与东部省市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2.纵向评价
把无量纲化数据输入结构模型,由Gray数据导出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综合评价结果
以我国2001-2011年作为时间维度来研究,由于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失业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工伤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等指标可得性,换用了养老保险人数等指标,仍为X11、X12、X13、X14;用门诊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数、病床使用率代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门诊病人人次均诊疗费、住院病人人均诊疗费,用X34、X35、X36表示,用X37表示人均卫生费用支出。
表3整体上反映出近几年基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2011年增幅最大,前五年均等化水平出现逐年倒退,06年开始提升,但增幅不大,09年开始均等化水平以加速度提升。
同时,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同综合结果趋势一样(V型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整体上逐年提高,后三年幅度越来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纵向提升,但2002至2004年有所降低。侧面也反映出公共服务理念2006年开始逐渐得到提升,2007,2008,2009年公共服务得到大量投入。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从横向看,11个省的平均关联度只有0.5485,关联度在0.7以上的只有一个地区,有3个地区关联度在0.5以下;从纵向上看,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平均关联度也只有0.53546,只有2011年公共服务均等化超过0.7。
省际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明显。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贵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联度得分差0.326,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个省份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东中西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分布。均等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东部地区省份,其次是中部省份,其次再是西部省份。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服务的不到位甚至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当务之急。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乏与政府自身管理有关。政府应实现由社会管理职能到以公共服务为职能的转化,把经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体系,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作为评价绩效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以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价值取向;改革审批体制,减少行政规范审批项目;推进与政府机构紧密相关的社会事业改革,把事业改革置于整个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框架下统筹设计、安排,通过回归各单位公共服务本职,发挥基本社会功能,逐步达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
(二)完善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地区间财力差异扩大趋势,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投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地区。二是建立健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是指自上而下的由中央到各级政府的政府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区域之间差距大,中央财力有限,单靠纵向转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较大,横向转移支付之间能实现地区之间财政能力均等化,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的财力差异,使各地政府有均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完善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明确政府支出范围。按照公共性和市场化原则,凡属于公共领域,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应该到位。同时,根据支出受益范围原则,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对于国防外交等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应该由中央财政承担,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应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性公共服务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比例,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四)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一是搞好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应加大附加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土地制度、养老保险、卫生教育等制度的改革,剥离附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搞好与户籍制度有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逐步把农民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二是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加快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由农民投入道路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状况,加大政府在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让农村师生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再者,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在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上,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为缓解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财力支付不足,降低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力量及民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创造宽松的环境,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弥补公共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发展社会救助、民间捐赠和慈善事业,为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现在私立教育机构、民办医院大量兴起,有力补充了政府对该类产品的供给,可采取授权、特许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让公民自由选择公共服务提供体,形成竞争局面,提高效率。
[1]王新民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软科学,2011(7).
[2]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3]章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今传媒,2010(9).
(责任编辑:廖才茂)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Research Group of Jiangxi Investigation Corp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JiangxiInvestigationCorpsof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Nanchang,Jiangxi330002,China)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refer to thos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and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at are of different standard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will be finally equalized in the main.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ity,local contents,hierarchical structure,urban-rural consistence,and regional consistence.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20 indexes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i.e.,basic education,basic medical care,basic social security,and public employment,and uses hierarchical analysis an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conduct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comparisons on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our country.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a low level in general,but exhibits a tendency of longitudinal improvement.Obvious gaps exist among provinces in the level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especially in social security and basic education.Gradual distribution is shown in the levels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east,central and west of China.The east has the highest level of equalization,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the west.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five aspects,such as quick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improving the equalization-enhancing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perfecting the regime and mechanism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matching financial power to administrative power,and so forth.
basic public services;equaliz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5-01-24
课题组长:邓祖龙(1956—),男,江西吉水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巡视员,研究方向为经济应用统计;课题组成员:曾群助(1973—),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省信息科技学校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刘凡(1968—),男,江西萍乡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应用统计;周丽琴(1980—),女,江西吉水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综合处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应用统计。范荣(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信息科技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本文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LZ005)的成果。
C93
A
1674-0599(2015)02-0120-08